蒼勁之樹 長于沃土
祝賀《張有緒音樂作品選》出版
李 靖
▲張有緒
▲張有緒
在孕育華夏文明的秦州大地上,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從伏羲發明樂器、創制樂曲,到承載中華歷史軌跡的秦聲漢賦、宋詞元曲,從歷史上頗負盛名的西秦腔,到近現代走出隴原、走向全國的音壇新秀,天水音樂事業輝煌的歷史,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其中涌現出了不少有影響、有實力的音樂家。張有緒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多年來埋頭苦干、一生致力于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的藝術家。
張有緒先生1944年生于西安,12歲學習二胡和戲曲音樂,1959年參加工作,任原天水專區五一秦劇團(現天水市歌舞團、天水市秦劇團前身)首席二胡演奏員、揚琴演奏員及作曲。曾任天水市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甘肅省二胡學會會員,天水市二胡學會副會長。
在與張老師的接觸中,給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始終樂呵呵、笑瞇瞇的眼神,還有他的草帽。夏天,張老師喜歡戴草帽,過去如此,現在亦是如此。那是一頂用秸稈編織的“真正的草帽”,這種我們兒時司空見慣的草帽,早已被現在城里的老人用各式各樣的布帽取代。就是這樣一頂草帽,伴隨著他走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和坎坷人生,草帽上那一圈圈斑駁的花紋,一如他歷經滄桑歲月的年輪。我不禁感慨,這不就是張老師人生的寫照嗎?淡然堅守,平淡無奇卻又質樸可親。
1965年,張有緒先生師從我國著名揚琴大師、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王沂甫先生以及任英老師學習揚琴。他孜孜以求,勤思善學,理論和技藝并臻,系統掌握了東北揚琴古樸深沉、典雅秀麗的藝術風格以及“彈、輪、顫、滑、點、撥、揉、勾”等技法,成為天水市東北揚琴流派的唯一傳人。此后又學習了江南絲竹揚琴流派的演奏技法,形成了自己韻味濃郁、委婉細膩的藝術特色。藝無止境,張有緒先生又師從國家一級作曲、教授、原市文聯主席薛文彥先生,系統學習了作曲、和聲,漢族調式及其和聲,民族曲式與作品分析以及民族管弦樂法等基礎課程,理論功底和演奏、作曲水平明顯提高。豐富的演奏經驗、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良好的專業修養,使張有緒先生的藝術道路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上世紀60年代末他為地區秦劇團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和戲曲配器,共演出或發表戲曲音樂16部(部分與人合作)、器樂曲10部、歌曲數十首,編著器樂教材兩部。部分作品在省、市舞臺和國家級、省級電臺、電視臺展播展演后入選獲獎。其中獲省電臺作曲一等獎的廣播劇《喜娃賠情》,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首屆戲曲廣播劇展播會”并獲獎。《我們是光榮的航修工人》(天水航修廠廠歌)入選《全國企業歌曲選》,并由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演唱錄制為立體盒式帶。《建設者之歌》獲省音協、省總工會和天水市政府優秀創作獎。
五十多載藝術生涯的磨礪,先生始終保持虛心善學、精益求精的精神。因工作需要,他學習了揚琴、板胡、小提琴、鋼琴、電子琴以及作曲,觸類旁通、廣蓄并納,尤其是張老師的揚琴、二胡,在天水觀眾中享很高聲譽,只要是上了年紀的老天水人,大抵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名字,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和《光明行》、《二泉映月》、《良宵》、《月夜》、《蘇武牧羊》、《雨打芭蕉》、《洪湖赤衛隊》選段 等名曲聯系起來,成為那個時代天水人解讀民族音樂的一個尺碼、一個標桿。用天水話說,就是:“當年的紅旗劇院樂團,就耍哈一個張老師……”
他多次參加省內外匯演、調演,為我市上百部秦腔、眉戶、隴劇、隴南影子腔、歌劇精心伴奏,參加演出逾3000場。薛文彥老師說,他在音樂藝術方面,專業意識很強,在揚琴、二胡演奏與理論作曲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專業修養。尤為可貴的是他的音樂作品健康積極,格調清晰,音樂形象鮮明,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專業性。
在創作演出的同時,張有緒先生很重視發掘整理一些民間的說唱類音樂。1962年他對“隴南影子腔”(上世紀六十年代,隴南是甘肅天水地區的區域代稱)這一獨特的音樂藝術進行了編撰整理,1998年撰寫了《試論隴南影子腔音樂的創新與發展》。“隴南影子腔”是我省文藝百花園里一朵絢麗的奇葩,它脫胎于當地民歌說唱,行腔吐字采用地方語音,曲調秀麗、優美、純樸,具有濃郁的天水隴南鄉土氣息,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天水專區藝術學校、天水地區秦劇團在當時都將“隴南影子腔”進行了挖掘整理搬上了戲劇舞臺,先后參加了省上和西北的戲劇調演,受到專家及群眾的一致好評。薛文彥先生在《張有緒先生音樂作品選》的序中無不飽含深情地說,這篇論文把“隴南影子腔”的發展過程與其成果都做了詳細的研究與總結,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它對天水、隴南地區的藝術研究與戲曲發展都具有歷史意義與學術研究價值。目前,天水市在藝術發展方面還有一些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而值得研究總結的事情,可惜還沒有人關注它們。
然而,命運有時會和人們開玩笑。供職專業劇團的張有緒正當他的藝術生涯走向成功和輝煌的時候,為家境和生活所迫,卻離開了他心愛的舞臺。我想,當時他的抉擇必然是痛苦的。然而面對嚴峻的現實,他也只能犧牲自己的專業前途。而今,當專業劇團的后起之秀日益光輝耀眼時,他這顆昔日的明星卻日益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甚至被人們遺忘。不過,讓我愈發欽佩的是,從張老師那種爽朗的笑聲、和藹的神情中,我品讀到的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堅守、對境遇的豁達和對名利的淡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張有緒先生調入麥積區一所中學任音樂教師,從此他便致力于揚琴、二胡等器樂的業余教學工作,并編寫了教材,先后培養了一百多名中小學器樂愛好者,教授初、中級揚琴、電子琴及弦樂器的演奏知識和演奏技巧,為縣、區劇團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揚琴演奏員,并多次獲省市級優秀教師獎。他的學生有的考入大學深造,有的成為各階層的文藝骨干。2009年7月,張有緒先生參加了由文化部當代音樂藝術院、中國音樂文化促進會、中國音樂報聯合主辦的“奏響2009年全國二胡古箏群英會”。由于他的成績突出,在這次群英會全國總決賽中被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有堅定的追求、不抱怨生活、隨遇而安、樂而忘優,不正是藝術家寶貴的品質嗎?
張有緒先生的藝術創作深深扎根于生活,扎根于民族音樂的土壤,不斷汲取民間音樂的精華并吸收民歌和流行音樂、歌劇音樂以及其他劇種的音樂素材,變中求創,創中求新,使他的曲作給人以濃郁的生活氣息、時代特征以及地方風格。當前,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創作環境,人們需要更多的膾炙人口、唱響隴原的名曲佳作,需要更多樂于奉獻、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激情和高超的藝術反映生活、歌頌勞動人民及贊美家鄉山川的藝術家。先生樸實無華的藝術人生也許會對我們當下的文藝創作給予啟迪和借鑒。
經過精心策劃,在多方人士的幫助與支持下,由天水市文聯與天水市音樂家協會主編的《張有緒先生音樂作品選》業已付梓出版,對于我市音樂界乃至文藝界而言,實為幸事!對于張有緒先生而言,可謂百感交集!筆者以為,這部作品集的出版是對音樂工作者辛勤創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市音樂原創曲目的一次挖掘整理和對當前我市音樂創作發展的一次導向和示范,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歌頌真善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張有緒先生年屆古稀,如今依然致力于音樂人才的培養,在此,我們衷心祝愿先生安康如意,創作之花彌遠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