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90100553f2b657fae803c8c.jpg)
在剛剛結束的西交會上,天水市秦劇團排演的大型歷史秦劇《麥積圣歌》一經亮相,便在寧夏吳忠市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這是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全國舞臺上的又一次展示。此前,《麥積圣歌》在北京、西安、蘭州等大城市輪番上演,贏得了無數贊譽,這也成為天水本土文化以飽含自信的面孔走向外界的重要標志。
這些現象,是天水市創新文化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的一個見證。
近年來,天水市充分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高起點、大手筆打造,借助一大批優秀文化作品,推動天水文化逐漸走向全國,也推動這個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奮力邁進。截至2012年,全市核心層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已發展到1585家,擁有各類資產15.3億元,從業人員14982人。文化產業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73億元上升至3.2億元。用天水老百姓的話講,2012年就是年。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52821313348e8c6120902bc.jpg)
(一)
今年5月28日,天水市歌舞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天水市秦劇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由此開始,天水文化體制改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文化體制改革就像是一場文化生產力的涅槃,期間雖然經歷著種種磨礪、艱辛,甚至是痛楚,但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天水文化生產力正在不斷被激活,并迸發出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大型舞劇《一畫開天》成為天水文化界最熱的話題。這部大型舞劇運用一流的舞美設計、一流的多媒體效果、一流的舞蹈設計與表演,將天水獨特的伏羲、女媧創世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成為天水文化旅游演藝事業的重大金字招牌,也成為天水文藝事業在市場運作上的探路石。之前,《山里紅》、《伏羲頌》、《麥積圣歌》、《天水1949》、《鄧寶珊將軍》、《關山月》等一部部精彩紛呈的藝術作品,成為外界逐漸認識天水的窗口。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天水探索藝術創作新路子,打破地域局限性,放眼全國選用優秀藝術人才和主創人員,利用全國、全省一流的專業院團力量,組成的強強聯手的創作團隊。今年,天水又在探索推動新型藝術產品創作生產體系建設方面邁出了一大步,采用政府投資控股、企業出資參股,市歌舞團和參股企業合作的公司化運作方式,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與此同時,鼓勵各級藝術院團從民間民俗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大力開拓文化旅游市場,創作排練、貯備了一批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和旅游藝術作品。此外,積極組織、鼓勵書畫藝術家和書畫愛好者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書畫、美術作品,切實提升了天水的創作實力,提高了天水對外藝術宣傳力度,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0910152236a38a03c6d791cec2.jpg)
(二)
在今年的伏羲文化旅游節上,天水雕漆、漢唐陶藝、甘谷麻鞋展區成為獨特的風景,吸引著大批外地客商。這些傳統產業因為注入了文化的理念,不斷地健康成長,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經濟效益越來越好。
近年來,天水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制定實施了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扎實抓好重點園區建設、重大項目引進和龍頭企業培育,在文化創意、傳媒影視、文化旅游、文體用品制造等本土文化特色品牌和重點項目上取得突破,呈現出令人欣喜的發展態勢。
在《天水市“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該市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文化建設發展總體布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管理,樹立以市場為導向,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堅持推進文化產業升級,努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了全市文化產業的總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截至2012年,全市核心層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已發展到1585家,擁有各類資產15.3億元,從業人員14982人。文化產業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73億元上升至3.2億元。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62212430a272abe2e5328c6.jpg)
(三)
“文化是民生之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發展的出發點,也是文化發展的落腳點。”這是天水市決策者在文化民生建設上的共同認識。沒有文化的民生,是不完整的民生。近年來,天水市以文化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構建文明之城、幸福之城寫下了文化注解。
五年來,天水市先后投資2568萬元,在全市113個鄉鎮中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107個,分批次配送了總價值370萬元的基本設備,改善了農村文化基層陣地建設薄弱的局面;爭取建設專項資金1539萬元,完成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7個縣級支中心和2492個村級服務點建設任務;分期分批,積極爭取省新聞出版局投資和協調落實地方配套資金近6400余萬元,建成和在建農家書屋2525個,基本實現了農村覆蓋目標。
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天水市全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相繼完工,伏羲廟、胡氏民居、紀信祠、萬壽宮等市區文物保護單位煥然一新;天水市博物館陳展工程、秦州大劇院、秦苑劇場改造工程,市藝校教學公寓樓、排練廳建設工程,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綜合學術報告廳建設、自動化建設和邵力子捐書陳列室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相繼亮相;秦安、清水、張家川、武山、麥積等重點縣區博物館新建及展覽改造提升工程同步推進。一個以政府提供服務為主導,以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服務設施、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為核心,面向廣大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具雛形。
與有聲有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相媲美,社會文化活動也是風生水起。一年一度的甘肅省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蜚聲省內外的隴右講堂、全國范圍的“相聚天水”合唱節,還有每年一度在蘭洽會、深圳文博會、上海旅游推介會上天水文化的展現,以及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下鄉進社區、送圖書下鄉等基層、農村文化服務活動,不斷滿足了廣大城鄉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成為天水在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91208001f6342f35b4b1bd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