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絲綢之路上的甘肅天水,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是個青山掩映中的小城,四圍的綠色給人滿目的清涼,感覺很是舒服,沒有了處身高樓人海中的那種壓抑,增了不少的閑情逸致。
我第一次知道天水這個地方,是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時因為喜歡姜維而記得的。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傳說,天水是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于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chuàng)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贏,封地為秦,天水成了秦國的開業(yè)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時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身處天水的麥積山更是素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yù)。
麥積山,因其形狀像堆積起來的麥垛而得名。著名的五代詩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閑話·麥積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dāng),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tuán)團(tuán),如農(nóng)家積麥之壯,故有此名。”
遠(yuǎn)遠(yuǎn)便可看到那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動宏偉,不得不嘆先人手藝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開鑿在一座形如麥垛的山頭上,因為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間傳說故事和文人騷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來,這兒的人文之氣就很濃厚。
在山腳下,抬眼望,可以看見分外引人注目的東崖三大摩崖佛像,他們靜立東崖1000多年,笑點迷津,俯視萬善,送往迎來,就像整個麥積山的守護(hù)神。東崖三佛是麥積山的標(biāo)志,中間為佛,高16米,兩邊各有菩薩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麥積山大佛,肅穆莊嚴(yán),當(dāng)你在他腳下仰視的時候,震撼你的不僅是他的高大。
麥積山是沉積巖的山體,并不適合雕鑿佛像,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是我們可以企及的,在一個條件并不好的山體上開鑿了數(shù)千座佛像。看到了久仰的藝術(shù)品,北魏的刀槍鐵騎,隋唐的溫婉笑容,兩宋的衣訣飄飛,似乎歷史一下子倒轉(zhuǎn)。
這里的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最初從十六國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時期開始營造的。諺云:“砍盡南山柴,堆起麥積崖。”可見建造時的工程浩大與艱辛。據(jù)梁《高僧傳》載,南朝宋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xué)徒三百余人,可知當(dāng)時佛事之盛。西魏剛剛立帝時,在這里“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發(fā)修行,賜死后“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大詩人庾信為此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隋文帝仁壽二年,楊堅在全國敕葬“神尼舍利”時,秦州使將舍利葬在麥積山頂上,現(xiàn)在山頂還有高9.4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zāi)的破壞,現(xiàn)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畫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石窟同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山西云岡一起,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莫高窟以其壁畫而著名,龍門、云岡以其石刻聞名,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雕塑獨樹一幟,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續(xù)時代長久而被稱為“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石窟是佛之國度絕不是虛說,這里的佛像不僅在風(fēng)格上與中原佛像孑然不同,且每尊佛像神態(tài)與衣著、妝容都有濃郁的西域風(fēng)格,是難得一見的人文遺跡。
石窟的佛像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多的精美絕倫的佛像,當(dāng)你一一細(xì)細(xì)觀賞時,會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們靜靜散發(fā)出的巨大魅力,不由地感嘆這些佛像能得以存在這高山峻嶺之中,這整整一座山的“佛國”,于佛于人,都是千年的修行。
麥積山的石洞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大多在20-80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這些不同類型幻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甘肅建筑演變、發(fā)展的實物資料。據(jù)記載,當(dāng)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堆到高處,然后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故當(dāng)?shù)亓鱾饔小翱惩昴仙讲瘢奁瘥湻e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據(jù)說,這里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帶發(fā)生強(qiáng)烈地震,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麥積山石窟各個時代的造像特色越發(fā)明顯,麥積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由崖閣、摩崖龕、山樓、走廊、小洞組成,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dá)。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xì)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麥積山石窟最可觀賞的有東崖摩崖大像、七佛閣、千佛廊、踏牛天王、43號窟、127號窟、133號窟、135號窟等。最出名是第133窟號稱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東方微笑”的這尊“微笑的小沙彌”,是北魏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一個十三四歲、滿臉稚氣的的小沙彌,正在聽佛師繪聲繪色的講經(jīng)。他俯首側(cè)耳,雙眼微瞇,嘴角掛著微微的笑意。看他這個可愛的樣子,好像不是在聽深奧的佛經(jīng),而是在想自己少年得意的心事,留下了這永恒的微笑。正是“一看心清凈,蓮花處處開,一花一凈土,一土一如來!”他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稱為“多聞第一”,因為只有他熟記著佛祖所說的大法以后,阿難將所記的佛經(jīng)一一背頌下來,成為了我們今天能見到的第一批佛教經(jīng)典。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永遠(yuǎn)的會心的微笑,更像是領(lǐng)悟了其中的奧妙,真可謂虔恭、脫俗、穎悟聰慧。古人的智慧,令今人汗顏。
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shè)計構(gòu)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位于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jì)中葉,該崖閣,又稱“散花樓”、“上七佛閣”,是麥積山規(guī)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寥,始建于北周。
據(jù)說,這是由于在此散花,佛將帶給你好運和祝福。登上七佛閣前廊憑欄倚立,將五彩繽紛的紙片撒向空中,你就會看到美麗的紙片紛紛揚揚、徐徐飄落而下。奇妙的是,頃刻之間,這些紙片又爭先恐后地向上飛升,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這一奇觀,民間流行的美麗傳說很耐人尋味。久而久之,人們習(xí)慣稱上七佛閣為“散花樓”。
麥積山石窟,如同是佛從遙遠(yuǎn)的西域走向中原的途中留下的一個巨大腳印。在這千年的靜寂里,深思包容一切的空遠(yuǎn),我常常想,即便做一個麥積山石窟壁畫里高髻細(xì)頸削肩的女供養(yǎng)人,或者是那擊鼓的樂伎,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