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3/BeyondPic/2012-4/25/12042421183da4eef9d7845763.jpg)
甘肅法制報記者張增祥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是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的重大決策部署。近日,記者結合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就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專題采訪了天水市委書記馬世忠。
記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天水市社會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是什么?
馬世忠:天水是一座擁有370萬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目前,正處在進一步夯實基礎、積蓄后勁、提升優勢、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對外合作交流的不斷擴大和深入,社會的開放性、流動性將大大增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任務非常繁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要牢固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凝聚社會管理的強大合力;要牢固樹立關口前移、抓源治本的理念,注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要牢固樹立統籌兼顧、協調協商的理念,盡可能通過溝通、協商、引導等辦法管理社會;要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綜合施策的理念,運用法律、經濟、行政、道德、科技等多種手段加強社會管理。總的思路是,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制度、方法創新,逐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記者:夯實基層基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至關重要。對于這一點,您是如何看待的?
馬世忠: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工作,重點和難點在基層,依靠和評價在群眾。只有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基層基礎工作做扎實,解決好群眾的利益問題,才能為實現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強班子、健全制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管理與服務優勢。要逐步將鄉鎮、街道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管理上來,建立綜合性服務和矛盾調處平臺,充分發揮服務群眾需求、反映群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基層導向作用,自覺地把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到基層,整合社會資源,集成各類要素,改進方式方法,增強基層服務管理力量,努力開創全市社會管理新局面。
記者:今后天水市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應集中力量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馬世忠: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復雜的系統工程,群眾性、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很強。要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條切合天水實際、具有天水特色的社會管理新路子。具體講,就是要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著力解決突出問題。要加大矛盾糾紛、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排查調處工作力度,堅持重點整治、嚴打整治、排查治理不放松,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要及時通過網絡了解群眾的愿望訴求,認真辦理市委書記、市長留言板上網民反映的問題。要建立健全覆蓋全部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服務、特殊人群社會關懷幫扶體系,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服務管理,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和落實好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政策措施。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2010年,省上把天水市秦州區列為全省社會管理創新14個試點縣區之一。市上在麥積區、秦安縣也開展了綜合試點工作,在其他縣區分別開展了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重點人口幫教管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等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各縣區要認真總結和推廣試點工作經驗,由深入抓點向集中連片轉變,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社會管理創新格局。
建立完善體制機制。要建立健全社會管理創新的組織領導體制和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制定出臺聯席會議、集體會商、部門協同的工作制度,形成條塊結合、整體聯動、推動落實的強大工作合力。要健全社會管理工作責任制和督促檢查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完善跟蹤調度、工作報告、調研指導、檢查驗收、考核評價等工作制度,形成環環相扣、獎優罰劣的責任體系。
千方百計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管理的最核心要義。要統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投入機制,最大程度地滿足城鄉群眾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基本需求。要在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惠民實事的同時,堅持每年為群眾興辦一批實事好事,解決好就業、住房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整合與銜接,重點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逐步建立起普惠共享、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