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強化發展意識 提高謀劃能力
甘肅日報記者 牛彥君 趙建卿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伏羲廟考察)
強化三個意識,打造三個高地;著眼全面小康,抓好富民產業;圍繞跨越發展,加強黨的建設。這是王三運書記在天水調研時講話的要點。
在甘肅,天水的資源是獨特的、少有的,破解好、落實好這兩個“三”,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發展的新要求、新起點。在新的起點上,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性大型開放城市,已經成為天水市城市建設的新目標。
要強化名城意識、品牌意識、機遇意識,努力打造文化旅游高地、特色產業高地、開放帶動高地,把天水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性大型開放城市。
這是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日前在天水調研時提出的幾點希望。
連日來,天水市上下掀起了深入學習貫徹王三運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天水市委書記馬世忠說,要強化發展意識,提高謀劃能力,全力推動天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麥積山石窟考察)
發揮歷史名城優勢,繼續推動文化旅游業融合式發展
王三運書記在調研中強調,天水要強化名城意識,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在現有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把名城意識作為一個發展的基點來思考,推動天水文化旅游事業和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我們一定按照王三運書記的要求,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加快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和旅游經濟強市建設。”馬世忠說,下一步天水市將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資源,重點抓好文化旅游園區建設,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天水是羲皇故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積淀十分豐厚。同時,天水被譽為“隴上江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隴上最佳宜居環境城市。這兩個方面的資源是天水的獨特優勢、最大優勢。
但是從目前的發展實際來看,天水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充分利用好,文化旅游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有文化、沒產業”、“景點多、收入少”的問題較為突出。因此,要加大特色資源開發力度,發揮好、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優勢,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在文化旅游園區建設方面,天水將規劃建設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和麥積山文化旅游產業園,抓好卦臺山人文名勝旅游園、清水軒轅文化產業園、張家川回鄉風情園、大地灣史前遺址公園、甘谷大像山文化主題公園等工程建設,建設一批以“五大文化”、民間工藝、民俗風情等為內涵的文化基地,打造有天水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深度開發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與關中地區城市聯手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線路,開發一批具有天水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不斷挖掘文化中的旅游資源,提升旅游中的文化內涵。
天水市有數量眾多的景區景點,并且每年舉辦一次伏羲文化旅游節,去年《麥積圣歌》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引起了很大反響,但是文化旅游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仍然不高。這個問題是破解天水市發展的難點,也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共同關注的焦點。天水市委決定,堅持辦好伏羲文化旅游節等各種節會,積極舉辦各種研討會、學術交流會和文藝演出活動,廣泛宣傳天水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自然生態等優勢。特別是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規格一定要高,規模一定要大,辦會形式一定要活,真正達到宣傳天水、推介天水的效果。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星火機床工業園調研)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不斷增強全市經濟競爭力
王三運書記強調,現在天水冠以國家級的品牌很多,要進一步深化利用好這些品牌,強化品牌意識,打造特色產業高地。
天水市是全省唯一的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對于這一優勢,天水市委決定將認真研究已有品牌的提升、利用問題,同時培育、打造一批新的知名商標和品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實力。
在農業發展上,天水市將充分發揮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國家循環農業示范市和“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下曲葡萄、張家川牛肉等品牌的帶動作用,狠抓特色優勢農產品示范區建設,創辦一批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的示范點,突出抓好渭河川道國家級設施蔬菜生產示范區、張家川縣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將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發展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以企業帶基地,以基地連農戶,形成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將加強與楊凌高新農業園區的合作交流,提升農業高新科技園區和航天育種示范基地建設水平,支持縣區新建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將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走種養加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在工業發展上,天水市將充分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基地和長城電器、星火機床、華天電子等馳名商標的品牌優勢,把園區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擴大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加快星火機床、華天電子、長城電器三大產業園進度,盡快啟動天水海信電子信息裝備產業園建設,支持各縣區爭創一批省級工業園區。將抓好工業企業“出城入園”工作,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建筑建材、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六大產業集群為依托,抓緊規劃好六大專業園區,下功夫解決好制約工業做大做強、城市發展受限的瓶頸問題。將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支持企業組建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企業自主創新,推動“兩化”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
在第三產業發展上,天水市將充分發揮隴東南區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優勢,大力發展以商貿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加快隴東南區域糧食現代物流中心、中國供銷天水農產品物流園區、甘谷物流中心、武山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建設,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集貿市場升級改造工程和農超對接工程,新建擴建一批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和現代超市,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市場網絡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產業。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
提升開放開發水平,進一步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
王三運書記在調研中強調,天水要強化機遇意識,打造開放帶動高地。
對于天水這樣一個西部內陸欠發達地區來說,經濟發展仍處在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階段,推進大開放大開發是實現轉型跨越的必由之路。
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是天水市加快開放開發的重要平臺。今后一個時期,天水市將按照聯結隴東南、融入大關中的思路,圍繞“兩年起好步,五年大發展,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舉全市之力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打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的增長極。
按照王三運書記提出的要真正把天水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性大型開放城市的要求,天水市將按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創新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理念,聘請高水平的規劃設計單位參與城市總體規劃,突出城市的風格和特色。一方面,要強化名城保護意識,加強對古民居、古建筑、歷史街區、古樹名木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堅持好市規劃委員會全體會議制度,對于新建建筑特別是城市標志性建筑,要嚴格審批,高標準規劃,增加文化元素,彰顯歷史內涵,突出歷史符號。
天水市將搶抓政策疊加機遇,積極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市上將落實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做到“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筆資金、一個機制、一抓到底”,確保在建的建得快、續建的接得上、新上的早開工。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麥積區南山萬畝蘋果基地調研)
圍繞小康社會目標,全力推進農村脫貧致富步伐
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是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務。天水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農村面大、貧困面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艱巨。按照王三運書記講話精神,天水市將緊盯全面小康的目標,明確年度任務,逐項核對落實,全力加快農村脫貧致富步伐。
一要堅決打好新10年扶貧攻堅戰。按新的扶貧標準統計,目前全市還有172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面為55.86%。在國家新10年扶貧開發規劃中,天水市除秦州區外的六縣區都列入了六盤山區特困區。天水市將搶抓這一歷史機遇,認真實施六盤山片區(天水市)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全力抓好培育優勢產業、強化基礎設施、開發人力資源三大重點,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發展各種增收項目,確保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二要千方百計發展富民產業。天水市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也是一個勞務大市,“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女媧家政大嫂”等勞務品牌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將把勞務經濟作為促農增收的一項大產業來抓。
三要抓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按照統一部署,天水市將落實“六個結合”,即把活動開展與農村重點工作相結合、與片帶扶貧開發相結合、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相結合、與農村勞務輸轉相結合、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相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相結合。實施“五個行動”,即出一個以上脫貧致富的點子、辦一件以上群眾急需的實事、資助一名以上貧困家庭子女上學、實施一項以上扶貧開發項目、破解一個以上影響社會穩定的難題。達到“四個明顯、四個得到”,即貧困戶的致富信心明顯增強、脫貧致富能力明顯提升、經濟收入明顯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貧困村的基本條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觀、矛盾糾紛得到化解、班子建設得到加強,切實把這項活動打造成民心工程。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北宅子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