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27/BeyondPic/2011-9/8/1109082047a8ab1ee4d172c68b.jpg)
近日,天水日報社記者唐彥輝新聞攝影作品集《古城影紀——新聞圖片背后的故事》一書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光慶,天水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杜松奇作序。
《古城影紀——新聞圖片背后的故事》分為古城韻事、古城紀聞、古城風貌三部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年輕攝影記者在新聞圖片拍攝中的點滴故事,更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天水多年的變化,涉及我市經濟、文化、旅游、體育、政治、衛生、城鄉建設等方方面面。其中有反映5.12汶川大地震對天水的影響、甘肅第一家農民工門診、酷似中國版圖的大型根雕亮相天水、發現罕見娃娃魚、事業單位火爆招聘、山區孩子的體育課、奧運新娘、暴雨淹沒城市街道等新聞畫面,也有重大交通事故、新聞調查、傳統民俗類的專題圖片,形式多樣,雖不能完全記錄我市城市發展中的每一個歷史畫面,卻在一定層面留住了天水特定時期歷史的印痕,間接地反映了西北小城的歷史風貌,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對于讀者來說距離感更近,更有親切感。
唐彥輝,生于1983年,從事新聞攝影八年來,其新聞攝影作品常被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等中央權威媒體刊發,并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也屢次參加省市大型展覽。
《古城影紀》序
□王光慶
常聽眾人說:3000年歷史看北京,5000年歷史看西安,8000年歷史看天水。的確,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古城天水所起的作用無可替代。
甘肅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的誕生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中華古代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在這里,人類結束了結繩記事,學會了打獵捕魚,懂得了迎娶婚嫁,創造了八卦,發明了中國古文字。在這里,大地灣遺址的發現,將中國5000年的歷史推溯至8000年前。也正是在這里,發現了中國第一個“宮殿”建筑、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最早的繪畫、最早的地圖……可以說,中華文明正是發源于此。
地處我國地理中心的天水,又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交匯之地,處在我國南北分界線上。正是這種地域特性,使天水文化呈現南北交融、東西過渡的特點。可以說,天水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品味天水歷史文化,隱約可以觸摸到中華文化的精髓。
多年來,不少有識之士就一直以各種方式關注著古城天水,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宣傳天水的人文風俗、歷史變革、城市建設以及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變化,讓眾多的世人知道了天水、了解了天水、愛上了天水,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作為天水日報社一名年輕的攝影記者,唐彥輝同志多年來結合自己的新聞工作,深入古城的大街小巷、鄉村院落,出現在眾多的新聞現場,用筆和相機忠實地記錄著古城天水的巨大變化,他將自己多年來反映古城變化的新聞圖片集結成冊正式出版,力圖通過視覺新聞與故事講述相結合的形式解說古城“羲皇故里”,我認為很有意義。這本集結成的新聞圖片集《古城影紀——新聞圖片背后的故事》共計72組近200張,是彥輝同志從拍攝的幾萬張圖片中篩選而出,有些是刊發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日報》、《工人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有些則是新華社、中新社刊發的通稿,也有一些是獲了獎或者因種種原因未能刊發的作品,曾受到不少讀者的喜愛。
《古城影紀——新聞圖片背后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甘肅天水多年的變化,涉及經濟、文化、旅游、體育、政治、衛生、城鄉建設等方方面面。其中有反映5·12汶川大地震對天水的影響、甘肅第一家農民工門診、酷似中國版圖的大型根雕亮相、發現罕見娃娃魚、事業單位火爆招聘、山區孩子的體育課、奧運新娘、暴雨淹沒城市街道等新聞畫面,也有重大交通事故、新聞調查、傳統民俗類的專題圖片,形式多樣,雖然不能完全記錄城市發展中的每一個歷史畫面,但也留住了天水特定時期歷史的印痕,間接地反映了西北小城的歷史風貌,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所在,對于讀者來說距離感更近,更有親切感。
新聞攝影是瞬間藝術,是光和影的完美結合。她不僅可以記下我們快樂的笑容、抓住我們最佳的生活狀態,傳遞鮮活的信息,還可以留住特定歷史時刻的痕跡。尤其是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以特有的沖擊力與震撼力,吸引人們的眼球,感動了人心,成為人們心靈世界的經典回憶。品讀彥輝同志的作品,就不難發現有不少具有沖擊力與震撼力,感動讀者的作品。比如彥輝作品《奧運新娘》,不僅被國家兩大通訊社刊發,還多次在全國新聞比賽中獲得大獎,并最終入選國家新聞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初評;《山區孩子的體育課》被《人民日報》在要聞版頭條刊發,標題、文字一字未改,最終獲得了22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新聞作品《國內最大兵器亮相甘肅天水》經《中國日報》刊發后走出了國門,讓眾多的國外友人知道了天水。彥輝同志諸如此類的新聞攝影作品還有很多,如果朋友們感興趣,可以細細品讀,通過這些作品來更加深入的了解古城的發展變化。
新聞本是易碎品,容易成為過眼煙云。今日的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覺得有必要、也有義務記錄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為宣傳、推介古城天水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是為序。 (作者系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古城影紀》序二
□杜松奇
作為一名年輕的攝影記者,天水日報社唐彥輝同志將自己多年來拍攝的數萬張新聞圖片好中選優,以平實的語言風格講述新聞圖片背后的故事,結集成《古城影紀》并矚我作序,我深為書中所記錄的人和事及作者的執著敬業精神所感動,故欣然應允。
雖然是一名攝影記者,彥輝卻不是攝影專業出生,而是半道出師。自身刻苦鉆研之際,他積極向周圍的老師、朋友學習,博采眾長,用心領悟攝影真諦,從一個門外漢漸漸成為一名較為優秀的攝影記者,我為他的茁壯成長感到由衷的欣慰。細說起來,彥輝走上攝影之路,除卻職業需求外,其實與眾人的鼓勵和支持息息相關。直到看了彥輝的整部書稿,我才知道自己曾經對他的攝影之路產生過影響。那是2004年8月份,天水市在市中心廣場和麥積區龍園隆重舉行推薦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萬人簽名活動,彥輝受單位指派負責拍攝這一活動。作品《萬人共繪“吉祥龍”》在《天水晚報》首頁大幅度刊發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當天下午招待全市新聞記者的宴會上,當時任天水市委副書記的我在報社負責人面前對此幅圖片提出了表揚,沒想到我的表揚卻引發了彥輝學習攝影的念頭。8年來他對攝影的熱情始終如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不少年輕人普遍煩躁、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下,彥輝能靜下心來多學習、勤思考、勇于鉆研業務,我認為是值得鼓勵的。
甘肅天水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作為古城一名普通的新聞工作者,彥輝同志以新聞人特有的敏感和視角,關注古城發展的巨大變化,用鏡頭記錄天水進步的點點滴滴--從伏羲廟到大地灣;從南北宅子到天水古民居;從百年前的亦渭學堂到現代化的解一小學;從傳統民俗到鄉間小鎮;從經濟事件到社會奇聞;從“5·12”汶川大地震到災后重建……他都從不同的視角拍下來了,用畫面定格了歷史瞬間,記錄了天水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個歷史片段。
一幅好的新聞攝影作品,除了作者勤奮努力之外,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積累、拍攝技術和機遇都對作品的成功與否關系很大。走上攝影之路,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艱辛之路。彥輝卻不怕困難,在攝影之路上艱苦探索。這幾年來,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際,他系統而有計劃地拍攝了古民居、古院落以及一些如今很難再現的傳統民俗技藝,眼光銳利而獨到,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我覺得,彥輝的執著、勤奮及善于思考的處事方式終究會讓他走出一條異于常人的路子,我也希望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如今是讀圖時代,讀者在關注攝影圖片本身之際,對作者拍攝圖片背后的故事也感興趣。《古城影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年輕攝影記者在新聞圖片拍攝中的點滴,可讀性較強,很值得一閱。書中高質量的新聞畫面記錄了天水的發展歷程,其中不少的作品曾經在國內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吸引了更多的人士關注天水、了解天水,并由此愛上了天水。所以《古城影紀》也是宣傳天水的一本上乘之作。
如果把整個社會比作是一艘船,新聞記者便是站立在船頭的瞭望者。我希望彥輝和他的同行們能更進步一開拓視野,恪守一名新聞工作者崇高而神圣的使命,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社會發展變化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發展中的天水留下精彩的記錄。
是為序。 (作者系天水師范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