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先進地區經驗 推動文化大市建設
——天水市赴第七屆深圳文博會及深圳、珠海、佛山三市
學習考察活動綜述
![](/Files224/BeyondPic/2011-6/2/110602111996cada40c0083f0d.jpg)
(參觀深圳文博會)
學習經驗謀發展,揚帆搏浪闖新天。
為加快天水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學習沿海發達地區好的做法和經驗,近日,由天水市委宣傳部組織縣區宣傳文化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部分文化企業赴第七屆深圳文博會及深圳、珠海、佛山三市進行了為期六天的學習考察。深圳、珠海、佛山三市作為今年全國表彰的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文化體制改革行動早、力度大、步子穩,為天水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鑒的經驗。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5月13日上午,學習考察團參加了深圳文博會開幕式,并學習觀摩了第七屆深圳文博會。本屆文博會由文化部、商務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參加了此次文博會。深圳文博會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本屆文博會設“博覽與交易、論壇、評獎、節慶活動和網上文博會”五大板塊,主會場設立8個專業展館和1個特色展館,總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共有1896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同時還吸引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2萬名海外采購商到會采購。與往屆相比,本屆文博會的參展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主展館龍頭企業參展比例達56%,文化產業核心層參展率達92%,總成交額達1245.49億元,同比增長14.42%,中西部地區成交額達244.16億元,占總成交額近20%。我省由酒泉市、嘉峪關二市組團代表甘肅省參展。
隨后幾天內,學習考察團參觀了深圳127陳設藝術園、深圳文化創意園、深圳雅樂薈國際音響中心、深圳“文博宮”,珠海橫琴粵港文化產業實驗園、佛山工業創意園等園區,詳細考察了解了三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和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增進了與三市之間相互了解和友誼,在加強業務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識。這次學習考察時間雖然較短,但組織周密、行程緊湊、重點突出、內容豐富,考察團成員一路學習,一路思考,一路收獲。達到了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學習經驗、增長見識、加強聯系、擴大合作的目的。
![](/Files224/BeyondPic/2011-6/2/11060211197733b13c4599d132.jpg)
(在佛山陶瓷館參觀考察)
騰飛崛起 令人贊嘆
近年來深圳等三市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工作中,措施得力、效果突出,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思想解放,文化自覺發展意識強。思想解放的力度,決定了改革的程度、深度和廣度。考察中我們深深地感覺到三市在文化發展中堅持以實踐來檢驗一切,以敢于擔當的魄力和勇于開拓的銳氣,迎難而上,銳意進取,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沖破一個個禁區,擴展新視野、開拓新境界,不斷探索能夠完善文化體制、促進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抓改革就是抓發展”,“經濟文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文化建設也是經濟增長點”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二)政策保障,助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近年來,三市圍繞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在落實好中央有關政策的同時,就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提供了有利于改革發展的政策資金保障。深圳市在院團改制中堅持“區別對待,分類制度”的原則制定“一團一策”的辦法,完善院團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深圳歌舞團、京劇院等單位逐步改制成為面向市場獨立運作的企業,誕生了一批出產精品的新型文化企業。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8條專項具體扶持措施。“十二五”期間,將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十一五”的3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5億元。珠海、佛山也都結合本市實際,在社保、土地、稅收等多方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具體優惠政策,助推了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定位準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三市能夠緊密結合市情,找準文化產業發展目標,求得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立市”戰略,提出了 “兩城一都一中心”(即:智慧之城、關愛之城、設計之都和國際文化創意中心)的發展目標。珠海圍繞未來10年把珠海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城”和“創意之都”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佛山市則堅持“智慧佛山、文化先行”戰略,以建設 “嶺南文化重鎮、創意經濟集聚高地、現代產業服務中心、休閑娛樂魅力家園”為目標,不斷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四)科學規劃,著力建設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有利于集聚資源,形成具有優勢和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門類。深圳市堅持高起點規劃,改造“三舊”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園區經營管理已形成大芬模式、華僑城LOFT模式、招商模式和高職院模式。現已建成127陳設藝術園、文化創意園、等40個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其中8個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珠海市積極以橫琴開發為契機,創新合作方式,豐富合作內容,提升合作層次,完善合作機制,積極打造“珠海橫琴粵港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建設,形成了“一國兩制”條件下文化發展新模式。佛山市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工程為抓手,通過改造老廠房,建立文化園區,實現文化產業的優勢集聚,提升文化產業的規模效應和競爭實力。
(五)創新途徑,全力打造文化貿易投融資平臺。打造文化貿易和投融資平臺,是促進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深圳市以文博會博覽和交易為核心,全力打造中國文化產品與項目交易平臺。在第七屆文博會上,全國1896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近12000名海外采購商受邀參會,參觀人數達到354萬人次,總成交額達1245.49億元。2010年,深圳市還成立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為各類文化產品、項目、企業提供綜合性、系統性和專業化服務,開創“文化+資本”、“文化+金融”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新路徑。珠海、佛山也積極依托深圳文博會大打文化品牌組合拳,不斷推進本市文化貿易和投融資平臺建設。
![](/Files224/BeyondPic/2011-6/2/110602111952c992c689e41470.jpg)
取人之經 創己之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等三市的文化發展經驗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要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要求,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奮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理順文化單位的管理和經營體制,充分發揮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行政職能,進一步提高行政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逐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和“幫文化”轉變,從管理政府文化單位向管理整個文化行業轉變,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
(二)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推進文化產業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打破地域、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運用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文化資源,組建文化企業集團,促進我市文化產業上規模、上層次;推進文化和旅游的發展融合,找準文化和旅游結合的切入點,做到互通共融,相互促進,借助關中地區特別是西安國際大都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關中地區在文化產品宣傳促銷、行業管理等方面的協作聯合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寬視野構筑大文化旅游經濟圈,為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贏得更大空間。
(三)挖掘天水文化底蘊,打造一批知名文化產業品牌。要依托天水特色文化資源定規劃、找市場,建產業、謀發展,借助于伏羲文化、天水民俗文化和產業園區文化,做好科學規劃,聚合文化資源,以弘揚伏羲文化為核心和主線,以旅游文化為載體和龍頭,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充分挖掘“絲綢之路”資源潛力,努力打造中華始祖文化園、民俗文化園、生態產業觀光園“三大園區”和“旅游文化、雕漆文化、軒轅文化、民族風情、民間工藝文化、玉雕工藝文化、文物仿制文化“七大產業基地”;緊緊抓住關中-天水經濟區文化發展的有利時機,創建產業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文化傳媒業、文化旅游業、會展節慶業、娛樂演藝業、工藝美術業、出版發行業、動漫游戲業和教育培訓業“八大產業”,打造一批文化品牌。
(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建設一批規模化大型文化企業。要堅持瞄準文化大市、產業強市的發展目標,圍繞我市八大文化產業市場,培育、包裝、打造優勢文化品牌項目,既要注重現有產業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謀劃推進一批文化產業的大項目和好項目。著眼于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強政策扶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穩妥地吸收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通過增資擴股、合作經營、聯合開發等形式,組建文化產業公司或集團,打造“航母”型文化企業,發揮龍頭文化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拉長產業鏈條,推進和帶動天水整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發達地區經驗豐富而深刻,絕非一次之行就能學深學透,我們還應繼續保持聯系,跟蹤學習研究。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學習所得轉化為解放思想的動力,創新發展的思路,破解難題的辦法,真正以他山之石,攻取天水文化產業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勝利。 (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發改科)
![](/Files224/BeyondPic/2011-6/2/1106021119bd30140defcc5eb2.jpg)
(與深圳127陳設藝術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