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了寂寞,還是“偷”來了麻煩?
網絡“偷菜”游戲爭論再起
網絡“偷菜”游戲爭論再起
這一次爭論的聲調明顯變高。“偷菜”游戲繼去年引起一陣激烈的討論之后,近日因天水一位中年婦女受網上“偷菜”游戲誘導,上演現實版“偷菜”鬧劇被抓,而再一次引起公眾熱議的話題。
天水市10名律師紛紛表態,準備聯手狀告“偷菜”游戲網站,另據有關媒體報道,文化部或將對“偷菜”游戲進行整治,消息一出,在網民中引起爭議。
有人支持“砍菜”——取締“偷菜”游戲,也有人對取締一舉持反對意見。
頻頻引發爭論但卻依舊生生不息,網絡“偷菜”游戲該何去何從,似乎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現實版“偷菜”上演
從開心農場到QQ農場,曾刮起過一陣猛烈的“偷菜”游戲之風。在這陣旋風中,你或者你身邊的朋友也許有過凌晨三、四點起床“偷菜”的經歷,但這比起天水市的李女士,還算“中毒”尚淺。
今年8月初,家住天水市秦州區、年逾40歲的李某獨自一人到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西十里村附近轉悠時,突然發現此處蔬菜大棚里的菜長得特別好。“網上‘偷菜’不過癮還不能吃,有啥意思!”李某遂動了進菜地偷菜的念頭。
兩天后的一個夜晚,李某打了一輛出租車,來到西十里村,潛入路邊的一個蔬菜大棚。不到半小時,她就偷了許多辣椒和豇豆。這種現實中的偷菜比網絡中來得更為刺激,沉浸在“收獲”喜悅之中的李某后又頻頻出手,最終被幾名憤怒的菜農抓個正著,扭送到了派出所。
現實版“偷菜”鬧劇只是個例,但因“偷菜”而引發的瘋狂,卻已經在現實中上演了不止一次了。從各地的報道中,我們可以屢屢發現“偷菜”的那些故事:情侶因為“偷菜”分手,學生因為身陷“偷菜”而無法專心讀書,上班族沉迷“偷菜”而被炒魷魚……
給“偷菜”一個理由
“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許多玩“偷菜”游戲的人大都在網絡“農場”見過這樣一個牌子。這一度也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而“打發時間,消除寂寞”更是被理解為人們熱衷“偷菜”的一大理由。
一名叫秦春蘭的“偷菜”愛好者,撰文辯解自己為何熱衷“偷菜”:不“偷菜”,我又能干啥?電視節目不是無聊的相親派對,虛假的情感紀實,就是換好幾個頻道都是同樣面孔的電視劇。所謂“娛樂無極限”,唱歌,跳舞,泡吧,游山玩水……這些奢侈活動,不是咱不喜歡,是娛樂不起,錢包不允許。選來選去,還就是這個“偷菜”窮富咸宜。
蘭州大學一位已經有1年多“偷菜”歷史的小周說,“‘偷菜’,不為什么,只是覺得菜熟了,就不自覺地去摘。”好像很無厘頭,也不算什么理由,但這一想法在學生群中卻很具代表性。
一些玩家也積極為“偷菜”游戲辯護。網友“花非語”說:“我覺得這是朋友之間的開心游戲,不必上綱上線,就我本人來說,我覺得樂趣在于與朋友們分享種菜和收獲的喜悅,根本就沒有‘偷’的概念。”搜狐網友“不偷菜”認為“偷菜”也有它的文化內涵,“用鼠標點擊購買種子或收獲的果實,都會出現相關的英文名、英文發音、產地、果實營養價值及適合人群的相關介紹。我們很多見不到的水果蔬菜可以在游戲中了解到,這何嘗不是一種學習?”
需要認真對待的議題
寂寞到底有沒有被偷走呢?
網上流傳的一首很具搞笑色彩的《偷菜歌》唱道:農場里的小偷擁擠依舊,荒蕪的心情,你能否感受?這句歌詞很容易讓人聽出一個意思:“偷菜”的人扎堆,寂寞似乎依舊。
查閱諸多關于“偷菜”游戲的資料,一個被大家公認的說法是:偷菜游戲是作為一款網絡休閑交友游戲被開發設計的,玩家可以在游戲里形成一種互動,相互交流,通過游戲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不過從目前的現狀看來,“偷菜”的意義與開發之時的初衷已經有點背道而馳。
“不少人早晨很早起床,不是為了學習工作,而只是為了‘偷菜’,還有人因為‘偷菜’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張女士的“偷菜”經歷較為短暫,也許正是因為她認識到了“偷菜”的這些負面影響。
“自己也玩過網游,可從來沒有感覺有一款游戲無聊到這種程度。玩這類游戲根本不用動腦子,需要付出的僅僅就是時間。”隨便點開一些網頁,就可擷取到一些類似的言論。甚至有網友沉痛地說:“玩這個游戲,偷的不是菜,而是自己的人生。”
為此,有人建議,有識之士應當站出來呼吁人們抵制這類游戲,或者組成公益團體,敦促站方修改游戲規則,提倡合理利用時間的健康模式。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則應嚴厲禁止上班時間玩游戲,避免因此影響正常工作,損及自身形象。
當然另一種聲音也不容忽視。“當‘偷菜’從虛擬進入現實,單方面說是游戲有問題,或說是個人責任都不夠客觀。”一位從事網絡游戲運營多年的人士表示,任何游戲都可能讓人沉溺,此時需要反思的其實不是禁止游戲,而是如何讓人們理性地使用游戲。
“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理性引導而已,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一位網友說,要不要取消“偷菜”游戲,不應該由行政部門來決定,而是應充分尊重市場和群眾意愿。
有評論認為,且不論“偷菜”對天水這位中年婦女的影響有多大,也不論是不是真的是網上“偷菜”會導致現實違法,“偷菜”已經成為一種網絡社會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次次爭論不斷將這一網絡社會現象放大,被設置成為公眾議題。而這一次,也許是需要認真對待這一議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