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歷史機遇 加強區域合作
著力打造經濟區重要次核心城市
——在第四屆大關中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中共天水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柴金祥
(2010年5月22日)
![](/Files215/BeyondPic/2010-5/24/1005241019fa13262c5542f864.jpg)
規劃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西部實際、著眼全國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本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構筑支撐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形成全國經濟協調發展新的增長極,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我們天水來說,機遇非常難得,意義十分重大,必將有力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的跨越。下面,我結合天水實際和當前發展形勢,就如何加快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推動天水跨越式科學發展,作一簡要發言,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積極務實工作,加快《規劃》實施步伐
《規劃》發布一年來,天水市委、市政府將《規劃》實施作為全市發展的中心任務,立足實際,認真調研,科學謀劃,編制了《規劃》實施的總體方案,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和陜甘兩省及經濟區各城市的銜接、交流、合作,迅速推動各項工作。
一是及時安排部署《規劃》實施工作。甘肅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務副省長馮健身任組長的《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制定了《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意見》。天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天水市實施《規劃》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編制完成了《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明確了發展思路、重點和目標;堅持項目帶動戰略,按照大區域謀劃、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的思路,多次向國家有關部委聯系銜接匯報《規劃》實施工作,爭取優惠政策、項目和資金,有力推動了《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是大力營造《規劃》實施的氛圍。組織全市各級黨政組織認真學習《規劃》,提高全市領導干部對實施《規劃》重要意義的認識。邀請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光明日報社、香港大公報社、亞洲衛視進行了專題采訪,協調、組織省市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報道,掀起了《規劃》實施宣傳高潮,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是加強與經濟區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動建立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及政研、教育、人才、文化、旅游、工商等合作組織和長效合作機制,多次組織黨政考察團赴關中地區學習考察,交流合作,與陜西關中六市一區旅游部門建立了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合作組織,開通了西安至天水旅游專列。天水與關中企業之間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陜西航空工業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中國西電集團、陜西電子工業公司、天水華天電子集團、天光公司成功合作,整合資源、人才和技術,共同發展。
二、突出發展重點,著力打造經濟區重要次核心城市
根據甘肅省區域發展布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天水的定位,我們提出了“1135”區域發展戰略,即:建設“一圣地”(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一樞紐”(區域綜合運輸交通樞紐)、“三基地”(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種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努力把天水建成經濟實力較強的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西端的重要增長極。
具體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85億元,年均增長17.2%;財政收入101億元,年均增長1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7億元,年均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億元,年均增長1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5元,年均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5216元,年均增長13.3%。
今后特別是“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全力實施《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將著力突出以下發展重點:
一是振興裝備制造業。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進一步加強與關中企業之間的聯系、產業配套、技術協作,盡快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格局,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依托優勢骨干企業和集團,建設星火機械、華天電子、長城電器三大產業園,全力打造“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五大集群,做大做強天水經濟開發區,建設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
二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農業穩市”戰略,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產業布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積極實施糧食增產增收、果業提質增效、設施蔬菜建設、畜牧產業倍增四大農業工程,壯大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加快甘肅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建設,發揮航天育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新建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把天水建設成為經濟區西端重要交通樞紐,全力配合國家和省上抓好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天(水)平(涼)鐵路建設,積極實施寶(雞)蘭(州)客運專線、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天(水)武(都)鐵路、天(水)平(涼)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等項目,建立和完善公路、鐵路、民航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天水建設成關中—天水經濟區西端和甘肅東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加強水利、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四是培育壯大旅游文化產業。圍繞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標,依托豐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旅游資源,積極發掘整理天水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軒轅文化、秦源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等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民俗文化遺產,精心培育精品旅游線路,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實施 “旅游富市”戰略,加強精品旅游走廊、旅游精品區、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加快旅游資源整合,主動融入關中旅游圈, 與周邊地區形成資源共享、市場聯動、信息互通的旅游發展格局,實現旅游產業的聯動發展、快速發展,把天水建成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中國西部特色文化大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是著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按照東西延伸、南北擴展、兩區相向發展的總體思路,全面實施新一版城市規劃,在加大舊城區改造力度的同時,積極規劃開發麥積三陽川新區,加快建設社棠工業新區,謀劃開發機場搬遷后的二十里鋪,擴大城市規模,拓展城市空間,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和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城市,加快城市化進程,努力把天水建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鮮明的大城市!
三、加強合作,實現區域協作發展
關中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富集、工農業發達、工業基礎較好、科研力量雄厚的地區。我市和關中地區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關系十分密切,產業基礎相同,經貿往來頻繁,經濟社會關聯度很高。尤其是《規劃》發布以來,我們相互往來更加密切,區域合作交流更加廣泛,優勢互補更加明顯,形成了區域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市愿與經濟區各城市攜起手來,完善交流合作機制,積極進行產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一是建立完善合作的長效機制。建議規劃區各城市樹立全局和整體觀念,努力突破行政區劃限制,規劃同做、產業同構、項目同建,攜手共進。當前,在加強經濟區城市之間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盡快實現省級層面的對接,召開陜甘兩省聯席會議,共同研究經濟區建設重大事項,破解《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尋求共識,促進大關中各城市之間的經濟技術文化合作。
二是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對接。把經濟區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規劃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經濟區城際客運體系,加快建設城際鐵路,合作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把經濟區建成集公路、鐵路、航空為一體,布局合理,暢通快捷,功能完善的國家級交通樞紐。
三是密切優勢產業協作配套和旅游文化合作。依托經濟區各城市優勢產業,通過聯合、協作、配套,建立體現區域特色的新型化、多元化產業體系,加快推動工業化進程,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整體競爭力,帶動整個經濟區工業的發展。建立和完善經濟區旅游文化區域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建設旅游精品區,構建區域快速旅游交通網絡,突出沿線城市旅游文化合作,聯合開發旅游文化資源,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
四是構建多層次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發揮各方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導向作用,鼓勵經濟區城市商會、行業協會及民間組織參與區域合作,開展各種形式、不同規模的經貿交流和洽談,積極為企業間投資合作創造條件,搭建區域經貿合作的平臺,全力促進經濟區持續快速發展。
五是共同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和項目。陜西和甘肅兩省及經濟區各城市聯合起來向國家部委爭取政策支持,共同反映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請求國家在有關規劃、重大項目布局及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等方面給予傾斜,在財稅、金融、投資、統籌城鄉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加快發展步伐。
我們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經濟區一定會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最后,熱誠歡迎八方賓客前來我市觀光旅游、考察投資、交流合作、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