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校舍里讀書的學生;放牛放羊、承擔苦力渴求上學的娃娃;一雙雙蒙受貧困災難和創傷,而又充滿希望的眼睛……這一張張照片打動了眾多網友的心靈。
4月2日,網友“Mia米亞”在搜狐社區上發布的一個帖子《這些讓人流淚的照片,原來都是出自一個叫王搏的攝影師》,引起焦點網談記者注意。隨后,記者通過網上搜索,找到相關網頁26200篇。而通過“愛心·王搏計劃”——西部貧困兒童助學行動網站,王搏的故事也完整地呈現在網絡上。
這名出生在甘肅天水的農民攝影師,自1988年以來,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只身行走在西部的貧困山區,拍攝了四萬余幅照片,調查收集貧困兒童的資料,通過舉辦紀實影展為孩子們尋找資助人,幫助一萬七千名學生回到了校園……
網友“小河很彎”說:真正的影像是沉默的,也是有力量的。王搏的照片,像一種無聲的力量,喚醒人們的同情和關注。我們仿佛從他的照片里聆聽到了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感受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改變貧窮窘境與命運抗爭的渴望。
網友“kaiyunli”說,幾年前在廣州參加過王搏的影展,當時他在為失學兒童募款。其實他自己孩子的學費都是很大的負擔。他的妻子身患疾病,求醫都成問題。
網友“布魯姆斯”說,如果能見到王搏,我會幫他發起捐款。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溫暖更多心靈。
焦點網談獨家采訪王搏:
看到那些渴望的眼睛,他心疼得掉眼淚
4月9日20時,焦點網談記者幾經周折,聯系上了身在北京的王搏。王搏說此行主要是招募參與愛心計劃的志愿者,另外也檢查身體,看病。長期的奔波勞累和營養不良,使他身心疲憊。
談起做這個計劃的初衷,王搏說,看到那些因為貧困面臨輟學的孩子渴望學習的眼睛,心疼得忍不住掉眼淚。要是不為這些孩子做些事情,自己就會活不下去。
正是出于這個樸素的心愿,從1988年起,王搏開始了他的愛心計劃,以攝影方式記錄貧困失學兒童的生存狀態,然后自費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辦紀實影展,為孩子們尋求資助。旅游旺季,王搏靠在天水麥積山石窟給游客拍攝紀念照攢錢。冬天游客少了,他就背起相機徒步進山,為那些貧困的失學孩子們拍照。從1997年10月至2003年3月,他徒步三萬余公里訪問了甘肅、寧夏、陜西、青海、四川等省39個貧困縣、區,160個鄉、2316座村組、5604所中小學校,以紀實的方式拍攝、采訪了3萬余名失學兒童。至今,他以民間義務行為自費舉辦了85次“愛心在行動”——資助西部貧困兒童攝影展。該行動使得一萬七千多名貧困學生得到社會各界好心人的資助,先后有1000余人考取了重慶師大、中國民航航空學院、蘭州大學、青海大學等61所高等院校。
為了這些孩子,他一貧如洗,身體越來越吃力
為了這些孩子,王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除了相機和底片,他一貧如洗,身體越來越吃力。更讓他感到痛苦的是,去各地拍照被別人趕來趕去遭受的那種誤解。
他甚至想到了退縮。2004年11月8日,王搏在北京大學舉行了告別影展。這一年,王搏40歲。之后,王搏在北京為自己打了一年工。
北京大學一個志愿者的鼓勵,使他重拾放棄的計劃。這位曾參與“愛心·王搏計劃”的女研究生從國外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王搏寫信。得知王搏已經放棄時,她哭了,說“你是志愿者的一面旗幟,你要是放棄了,那些孩子們怎么辦?”她鼓勵王搏繼續做下去,并自告奮勇去拉贊助。這讓王搏很感動。再三思考,王搏重新背起了相機。
這次,王搏將鏡頭對準了農村貧困教師。從2006年起,王搏先后采訪了2000多名鄉村代課老師和2000多名貧困高中生。
2009年12月15日晚,中央電視臺10套《人物》欄目播出了王搏的事跡。
王搏現在已決意不再停下。就在正月初六到清明節的這些天,他還奔走在寧夏、甘肅等地,做調查、采訪……
參與愛心計劃的有河南人,資助過的河南學生也有幾十名
當記者問起王搏是否來過河南時,他說行動之初,自己曾先后在商丘柘城、開封蘭考調查采訪過。“愛心·王搏計劃”在河南也有項目。
2007年,他在北京大學志愿者幫助、聯絡下,還資助過駐馬店上蔡幾十名貧困生,為他們“一對一”提供書費、衣物等。另外,最早參與“愛心·王搏計劃”的志愿者中,就有一位河南人,他是北京農林科學院的一位教授,從1998年開始資助甘肅的貧困大學生!八辉竿嘎缎彰!蓖醪嬖V記者,其實大多數志愿者和他一樣,都是出于純粹的愛心做公益,不希望張揚。
談及今后的打算,已經46歲的王搏說,自己的身體不允許像以前那樣奔波了。他希望帶更多志愿者上路,繼續這一愛心行動。(大河網記者 金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