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之爭引出的思考
李秋明
![](/Files215/BeyondPic/2010-3/18/9e5681135951dbcef6039e2b.jpg)
(李白)
李白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李白故里”更是一張黃金名片,所以這些年來“李白故里”之爭異常激烈。除甘肅天水外,四川江油、湖北安陸及安徽、山東等一些地方都參與了爭執。09年8月,湖北安陸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宣傳片,以“李白故里”自居,此舉立即引起四川江油的抗議。四川江油聲稱“李白故里”歸它們莫屬。兩家的爭論引起軒然大波,致使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為此作出批復。批復認為湖北安陸在宣傳片中使用“李白故里”的提法不構成侵權,說“安陸市作為李白曾長期居住地,被稱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處。”誰知這個批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引發了更大的爭論。
“李白故里”究竟在哪里?我認為它不在湖北安陸,也不在四川江油,更不在安徽、山東的一些地方,甘肅天水更有資格拿到這張“黃金名片”。
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先來看看“故里”這個詞的含意吧。據各種詞典解釋,“故里”就是“故鄉”、“家鄉”。“故里”不一定是出生地。歷史人物的出生地一般很難考證與確定。歷史人物因各種原因而降生于非“家鄉”的情況也很普遍的,所以人們一般稱以家庭祖輩居住的地方為“故里”的情況比較普遍。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人出生在他父親工作的北京城,以后又輾轉它地,后來又回到北京,但他所填寫的表格上卻仍然是他祖輩居住的某省某縣。如果一個地方自己的祖輩從來不曾居住過,那就稱不上“故里”。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可以叫“故居”而不是“故里”。比如上海就有“魯迅故居”,但“魯迅故里”毫無疑問應是浙江紹興。
就李白來說,他雖然是一位驚天動地的大詩人,但他的身世卻是一個誰也理不清楚的謎團。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中亞碎葉,五歲時隨父來到四川江油,青年時出游四方,最后在安徽當涂縣去世并埋葬在那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四川江油是李白童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湖北安陸是他中年時生活過的地方,它們也都算不上是“李白故里”。這兩地如此,更遑論其它。
李白的身世之爭已經延續很久了。明代的思想家李贄說過一段風趣話:“蜀人以白為蜀產,隴西人則以白為隴西產,山東人又以為山東產……嗚呼!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爭者無時而已。”說法甚多,“蜀中說”最早,明代楊慎提出來后,清人王琦表示贊同;“西域說”是李宜琛在1926年提出來的,陳寅恪作了補充;“中亞碎葉說”是郭沫若提出來的。1971年,郭沫若發表了《李白與杜甫》,說中亞碎葉在當時蘇聯的托克瑪克附近。那時,正逢我國與蘇聯進行邊界談判,在我對蘇照會上引用了這一觀點,說明中亞那塊土地自古以來就屬中國所有。這樣一來,學術既與政治掛了勾,又為歷史問題定了調,沒有誰敢于質疑,遂成了主流觀點。此外,“山東”說、“南京說”、“咸陽說”、“安陸說”、“條支說”、“焉耆說”等等更是牽強附會,經不起推敲。總之,關于李白身世及故里問題直到現在都沒有權威性的定論。
李白是在他族叔李陽冰家里去世的,有關他身世最可靠的資料應該是李陽冰的文字。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李白好朋友的兒子范傳正也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說:“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除此,史書與詞典上一般也都說是“隴西成紀人”。李白本人在《贈張相鎬》中自述:“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在《與韓荊州書》中自述:“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就在當今,著名學者吳汝濱等人考證認為李白出生地還是在隴西成紀。甘肅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陳作義先生經過對大量資料研究后也認為:“李白不僅祖籍是隴西成紀人,而且奠定他學業基礎的地方,也在隴西成紀一帶,最有可能的就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這位早熟的詩人,其青少年時期肯定是在隴原家鄉度過的。”他甚至認為李白的《靜夜思》、《憶秦娥》等詩詞就是懷念秦州家鄉的作品。另外,李白詩詞中涉及到隴原的內容很多,如寫徽縣的青泥嶺、平涼的崆峒山、天水的南郭寺等,這說明李白與天水的關系是很為密切的。(《“詩仙”李白》)
奇怪的是,最有資格說話的“隴西成紀”卻始終默默無語。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