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在天水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6d3cdcc2c63b6c711.jpg)
(左為潘石屹 中間的是天水副市長郭奇若 右為張欣 配圖:天水在線)
市長站起身來,發表了一番演說。他熱情地贊揚了教師的教學技巧——這時那位名叫張臘梅的年輕教師靦腆地向市長表示感謝——孩子們取得的明顯進步和成績,以及SOHO中國基金會有益的嘗試。
當他不長的演講結束時,他親切地摸著一個身旁少年的頭:“你知道我是誰嗎?”
少年緊張地抬頭看了他一眼:“知道,你是潘石屹先生!”
他和我們一起聽了這節美德課。課堂以一首教人整潔的旋律簡單的歌曲作為開始,其間使用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投影和印刷著精美圖片的畫冊,孩子們還拿出了自己的畫作,互相點評。他們身著白綠相間的校服,脖間系著紅領巾,表情是少年特有的嚴肅緊張,坐下時雙臂疊放在課桌上——潘石屹的夫人張欣在坐著時也是同樣的姿勢。
“我們要愛清潔,講衛生,成為干凈的人”,這首只有三句歌詞的歌是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孩子們努力去想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要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干凈的人?
“早上起床要刷牙、洗臉。”
“晚上睡覺前要洗腳、洗臉、刷牙、洗手。”
“飯前飯后要洗手。”
“回家要換穿上拖鞋。”
一個意外的回答是:“幫爸爸媽媽擦車。”
“哦,你們家已經有車了啊?”老師問他。做出這個回答的男孩一臉得意地坐了下來。
另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是,當老師問,“為什么螞蟻爬到了小明的身上?”
孩子們回答說:“因為他吃了蛋糕,蛋糕的香味吸引來了螞蟻”,而不是正確答案:小明吃完蛋糕之后沒有洗手和洗臉。對孩子來說,重點是蛋糕的香味,而不是吃完美味的蛋糕之后還要洗手。在孩子的信息處理功能中,他們選擇優先處理了美味和香味——在另一所小學的關于“責任感”的美德課上,有更多讓城市的聽眾覺得匪夷所思的回答,在回答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個問題時,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包括:“桌子上有水果和薯片,我們應該選擇水果”,“不能把別人的書包扔了”,“抱好小妹妹,不能把小妹妹扔在地上”。
安靜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人都開始笑。他們是來自北京的房地產大亨潘石屹、張欣夫婦,天水市主管教育和文化的郭副市長,SOHO中國基金會的成員,以及來自北京和香港的記者——他們以 “潘石屹的朋友”的身份,來觀看這位地產大亨在自己的家鄉所做的嘗試。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542ce02a57c42342743.jpg)
這項在潘石屹的老家天水的嘗試開始于2008年,發展到現在它可以清晰地被概括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選拔小學老師到北京接受“美德在我心”輔導員培訓課程;第二部分則是SOHO中國給在天水開始進行美德課教育的學校捐建衛生間。接受過培訓的教師回到學校之后,要在自己本來承擔的教學任務之外,負擔起“美德課”的教學內容。按照潘石屹和張欣的設想,這些課程適用于從學前班到三年級的小學生。課程的設計根據教學者提出的19個美德制定,每一個美德包含10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開辦了美德課的學校內,美德課被設定為每周一節,通常和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放在一起。毫無疑問,教學方式活潑的美德課得到了更多的歡迎。一位老師在抱怨思想品德課時說:它的教學內容太抽象,其中有一條是“熱愛社會主義”,可是社會主義是什么,鄧小平都沒有搞清楚,不到十歲的娃娃哪里懂,“小學生別說背,念都念不下來”。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5428363036cbc552562.jpg)
到目前為止,按照SOHO中國基金會提供的數字,他們已經為天水地區培訓了200位老師,這些老師在為2萬名小學生開設“美德”課;與此同時,他們在10所學校修建了大城市標準的衛生間:擁有沖水系統和洗手用的按壓式水龍頭。這些洗手間是真正的驚喜,此前從未有人做過類似的嘗試。天水郡小學的校長魚天來描述說,孩子們在洗手間建成的最初的日子里,總喜歡在課間時排隊去參觀,即使他們并不真正需要去,“就像逛商場一樣”。修建這些廁所的成本是180萬,每個洗手間18萬;每個美德老師的培訓成本則是1萬。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532b1692ff48a7977.jpg)
這項在外人看來奇怪的帶有社會實驗性質的慈善項目由SOHO中國基金會主持。盡管SOHO中國基金會在2005年就已經成立,但是最初時它并沒有選擇這條獨特的路徑來進行慈善實驗,相反,它和大多數慈善機構一樣,僅僅是簡單地“直接捐款給各種機構,捐贈方向也很龐雜”,SOHO中國基金會的秘書長,同時也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許洋說。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613dd3b68e1f160b8.jpg)
(張欣在聽課)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6c0c1e577cb8b65f3.jpg)
(張欣給孩子們贈送美德教育書籍)
這段經歷被張欣介紹為 “走了彎路”。她是中國最著名的女人之一,曾經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盡管童年時生活在北京,聲稱自己“十幾歲才第一次坐了電梯”,但在接受了西方教育,成為一名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之后,一直以西式精英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有一顆熱心,但是不知道從何開始,只能找一些慈善組織捐出一筆錢。但是每次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卻不知道是給這個社會帶來了好處,還是壞處,是多制造了一個貪污和腐敗的機會,還是真正給了需要的人以幫助。”張欣說。和大多數開始有心做慈善的人一樣,他們發現自己能夠信賴并且可以看到效果的慈善項目總是處于稀缺狀態。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5e6da21e6a2dd4f9c.jpg)
而且,隨著每個人對“慈善”的理解發生分歧,厭倦感總是難以避免地發生。潘石屹是一群中國企業家發起的慈善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早期參與者之一。但是隨后他就對這種旨在治沙的慈善舉動喪失了興趣。他認為這種同自然的對抗更多是象征性的舉動,而難以帶來真正的改變,與此同時卻有更多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需要去幫助。他開始只交納組織章程規定交納的錢,而缺席各種組織會議,為此王石還特地找過他,“他跟我說做慈善不僅僅是捐出去一筆錢就算了,還要自己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但是潘石屹顯然希望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去。和SOHO中國的房地產項目一樣,他也希望自己在慈善上的作為能夠與眾不同,并且最好能夠產生最大化的效果。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51616e4f58798cff23617.jpg)
(與天水美德教師合影)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SO-HO中國在香港的上市——這讓潘石屹和張欣一起躋身中國大陸最富有者的行列;他們也先后獲得自己的信仰,中心位于以色列海法的巴哈伊教吸引了他們。于洋說,在SOHO中國上市之后,潘石屹和張欣還專門去了一趟海法,“向一位智者請教,如何對待天價的財富”。生活在北京的一位歐洲女士編寫了一套精美的美德教材,希望讓全世界的兒童在接受美德教育時使用。當張欣和教材的編寫者成為朋友之后,這位女士恰巧與潘夫婦有共同的信仰,她和先生潘石屹開始感覺自己可能找到了獨特的慈善之路。他們幫助這位雄心勃勃的歐洲女性將她的美德教師培訓成本降低,然后用在潘石屹的家鄉天水。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21631f47b0c58a18c0761.jpg)
(6月22日下午3時,潘石屹抵達天水機場)
潘石屹在這座擁有漫長歷史的城市生活了十多年。在傳說中,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杜甫也曾經在這里生活過,它還擁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但是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也是這座西部城市不斷滑向貧窮的過程。潘石屹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貧窮中度過,一直到現在,在某些玩笑中,他仍然會被善意地嘲笑為“農民”,因為他的口音、他平易和善的態度以及他同樣以土地為生的職業。
他的童年和少年始終生活在一種對物質的向往中。在問及他認為在一個人的少年時期,最應該被提供怎樣的幫助時,他的回答是,在自己的少年時期,他希望得到的是食物、溫暖和機遇;但是他認為現在天水的少年們最應該得到的是關于人類基本美德的教育——正好像他們正在做的那樣。
盡管到今天他已經成為中國商業的符號人物之一,他的臉是媒體上辨識率最高的面孔之一,走在大街上會有人要求同他合影,在故鄉的鄉間道路上,會有認出他的果農向他贈送水果,但是他卻仍然難以忘記自己目睹和經歷的人類斗爭。那些殘酷的場景曾經在整個中國大陸上演,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對人的殘忍,甚至之前中國鄉間幾個家族之間的武力爭斗。
大家族之間因為利益分割的爭斗一直延續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他們能夠因為水源的分配而刀槍相向,也能上演中國版本的羅米歐與朱麗葉故事,甚至會因為“你家的鬼跑到我家”這樣的事情爭吵多年。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psy0001.jpg)
如今的潘石屹覺得,只有“美德”可以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有時候這會讓人諷刺般地想起查爾斯·狄更斯筆下試圖通過美德來解決非洲的貧困和亞洲的戰爭的慈善家;關于“美德”的瑣碎事例也會讓人想起蔣介石曾經雄心勃勃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但是潘石屹表現出的真誠卻讓人不能僅僅以嘲弄的態度漠視了之。他只是一名商人,不是職業的非盈利組織工作者,也不是擁有莫大權力和資源的政治家,但是他愿意去做一些嘗試和改變。
他選擇以教授“美德”這樣的方式進入,同時也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教育系統最需要的東西。政府和其他慈善組織在建設和捐建校舍上從來都不吝嗇,“硬件已經很好了,需要的更多的是軟件上的改進”,張欣說。
地產大亨很快就在一次飯局之上說服了天水市主管文化和教育的郭副市長。接下來,順理成章,SOHO中國基金會的這個動議得到了整個天水教育系統的支持。美德課被排進了課程表——這對許多慈善組織的教育項目而言是夢寐以求之事。
![](/Files210/BeyondPic/2009-7/26/090627124716ee3abc5138900f.jpg)
當潘石屹因為看到廁所太臟——這在中小城市的任何地區都是如此,又想到“整潔”是要被教授的第一個美德,因此決定在天水的十所學校捐建十座現代化洗手間時,教育系統甚至拿出一部分錢修建水塔,以解決洗手間沖水系統的水壓不夠問題。他有效的讓自己原本孤立的慈善行為融入到了一個已有的系統之中——在他們借助這個完備的官方系統之前,潘石屹形容說,當他們開著車走在天水的鄉間道路上時,內心滿是憂愁,“那種感覺就像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
和這個系統融為一體可能也是他們能夠取得有限的成功的關鍵。做到這一切需要一個開明的市長、開放的教育體系,以及他們對潘石屹和張欣的更多期待。他們希望這個城市誕生的最著名的商人能夠用更多的力量來幫助整個城市。
![](/Files202/BeyondPic/2008-6/25/20080625_64964c8df1ed872bfebdjRBXlsSUd6no.jpg)
在潘石屹的故鄉村落,鄰人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對潘石屹式成功的期望:不止一戶人家把自己逝世長輩的墳墓建在潘家祖墳的旁邊。他們認為這里風水好。盡管潘石屹和張欣一直努力提倡,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完善人們的精神文明,但他們并無力阻止人們對物質成就的向往,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這種物質崇拜的一部分。推動精神和物質的同步發展,這也是SOHO中國基金會選擇進入教育領域的原因。這個全部工作人員都由SOHO中國員工兼職的基金會有著更長遠的目標,那就是改革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讓它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但是對物質的推崇已經無處不在。在他的故鄉,和在其他地方一樣,潘石屹的面孔能夠成為最有說服力的通行證。他是物質上成功的標志。走到哪里,人們都愿意跟他合影,而他也樂于滿足這種簡易需求。他要不斷地跟人談話,回答關于房價的問題,面帶笑容聽取野心勃勃的建議。從酒店到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