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關中—天水經濟區
尋找差距加快我市經濟發展
■陳繼剛(天水市統計局局長)
考察學習之后,我充分感受到了關中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軟硬件環境建設之好、區域協作之強、干部群眾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真正看到了我市與關中五市一區的差距,很受震憾,也讓我大開了眼界、拓寬了思路。關中五市一區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關中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基礎較好。近年來,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良好機遇,立足實際,加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區域經濟特色顯著,基礎建設日新月異,產業布局科學合理,產業基礎實力雄厚,城鎮化水平高,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強,區域旅游協作緊密,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強,經濟總量、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等均保持了強勁的增長態勢,經濟社會發展明顯進入了快車道。
在看到關中地區優勢的同時,我也看到了我市經濟發展與關中地區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經濟總量與關中五市一區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人均指標居后。2007年我市在總人口高出銅川市271萬多人和楊凌區338萬多人的前提下,生產總值196.2億元,僅排在銅川和楊凌的前面,居第五位,與寶雞相差383.96億元,與咸陽相差389.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只有5550元,居經濟區最后,僅占第一位西安市的26.4%,占第二位楊凌區的34.4%,占第三位寶雞市的35.9%,占第四位銅川市的45.2%,占第五位咸陽市的47.3%,占第六位渭南市的75.3%。
經濟運行質量差距明顯,人均財政收入居后。2007年我市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22.76億元,在經濟區中僅高于銅川市的12.09億元和楊凌區的2.81億元,居第五位;人均大口徑財政收入641.6元,居關中-天水經濟區最后,是第一位西安市的16.8%,是第二位寶雞市的36.2%,是第三位楊凌區的36.7%,是第四位銅川市的44.4%,是第五位咸陽市的66.8%,比第六位渭南市少13元。我市經濟運行質量與關中五市一區相比,不容樂觀。
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總量在經濟區中排位靠后。據2007年的資料顯示,我市工業增加值、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總量僅高于銅川市和楊凌區,與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四市相比,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差距都較為突出,而銅川市和楊凌區的發展速度,除固定資產投資外,工業增加值和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高于我市。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低于關中五市一區。2007年,我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319元,居關中經濟區第六位,比第一位楊凌區少4884元,比第二位西安市少4346元,比第三位寶雞市少2677元,比第四位咸陽市少2654元,比第五位渭南市少511元,僅高于銅川市1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居最后,還達不到第一位西安市和第二位楊凌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分別只占41%和43%,比第三位的咸陽市少1111元,比第四位的寶雞市少1085元,比第五位的銅川市少817元,比第六位的渭南市少607元。
·幾點思考·
通過學習借鑒關中五市一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我認為,我市需要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強化組織協調,繼續主動加強與關中地區的合作交流,突出區域經濟特色,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實現我市跨越式發展。
合理定位產業布局,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立足我市產業基礎,著力培植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項目。充分發揮我市人才、產業、環境等優勢,力爭在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能源項目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發揮裝備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商貿物流和旅游產業開發基地特色,借鑒關中經濟區的成功經驗,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并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逐步把我市建設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鮮明的經濟文化大市。
利用裝備制造業優勢,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發揮天水是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優勢,強化扶持、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打造一批強勢企業集群,立足產業基地,大力支持企業注冊品牌、開拓市場。在技術創新、人才建設上為企業提供有效保障。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特別是政府要在政策、融資等方面大力支持天水星火機床廠、天水長城開關廠、天水鍛壓機床廠、天水二一三電器廠、天水海林軸承廠、天水風動廠等骨干企業。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營銷意識和合作意識,牢固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科學規劃,搞好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發展生產為前提,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科學規劃,扎實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實施特色產業增收、二三產業增收、勞務增收、扶貧增收、科技增收,保障增收“六大農民增收工程”,力爭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招商引資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持續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地方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要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借助“外力”求發展,緊緊抓住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以及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出實招、見實效,切實搞好招商引資工作,尤其是要努力擴大工業企業引資,加大工業基礎投資,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同時,要建立健全考評辦法。對項目建設、企業經營、招商引資以及指標統計等重點工作、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實行全程督察考核,力求使考核標準更加科學合理,考核方式更加嚴謹有效,考核結果更加真實準確。
擴大商貿旅游市場,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以建設隴東南商貿和物流中心城市為目標,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營銷業,積極培育和加速引導金融、電信、保險、信息、中介服務、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的快速成長,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充分利用我市自然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景點配套服務能力。重點開發羲皇故里、百里石窟藝術走廊、名城古韻、隴上江南四大旅游品牌和四條精品線路,抓好天水百里生態旅游線和中華始祖伏羲文化園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大力整合資源,著力搞活商貿流通,積極創新和改革管理體制和機制,努力提高旅游產業發展水平。
夯實基礎,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重點,努力改善發展條件,加快建設以公路為主,公路、鐵路、民航相互配套,暢通、快捷、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力組織實施好農村安全飲水、節水灌溉、小型水利、農村沼氣、鄉村道路、農田基建、小流域治理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點項目。以區域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天水特色文化為內涵,科學規劃,注重建設,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積極培育縣級城市,鞏固發展小城鎮,走中心城市、縣級市、小城鎮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城鎮化建設路子,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