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不息
——記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
甘肅省冬小麥研究所所長周祥椿
本報記者李海峰
20多歲時,周祥椿曾為自己立下誓言:“讓金色的種子撒遍隴原!”50歲時,周祥椿說,“在我的有生之年,要來一個最后的沖刺,選育出一整套適宜隴南、隴東山川栽植,來自不同抗源的小麥抗銹品種,希望在九十年代我選育的冬小麥品種占到全省冬小麥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胡麻品種要達到全省的一半以上。在我60歲時,要創造一億元以上的經濟效益。”今天,這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作物育種工作的老人,在他75歲高齡時,又立下了新的誓言:“突破小麥抗條銹病的基因累加,使培育出的冬小麥良種能在更長時間內、更廣范圍內適宜栽種。”
這不是他的臆想,而是多年潛心研究后,他又發出的要向更高更遠的科技頂峰攀登的誓言。
現任甘肅省冬小麥研究所所長的周祥椿教授,從1963年起從事作物育種,先后主持育成了分別適于川、塬、半山和高山等不同區域種植的小麥品種27個,普遍表現豐產、多抗、品質優良。特別是他育成的12個小麥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域種植均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在適應性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變了過去甘肅小麥品種普遍不宜跨區種植的局面。目前他育成的小麥、亞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新增效益20多億元。研究和推廣成果獲獎3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6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二等獎4項。先后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和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并于2000年被評為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
其實,周祥椿的科技之路并不平坦。剛開始,周祥椿在一個普通中專搞科研,條件差,經費少,手段落后,科研梯隊不健全,其困難可想而知。他曾用廢標簽和破襪子繞的線做雜交用的掛牌,用廢信封當種子袋,在育種最初的8年里,沒花國家一分錢。為了加快育種進程,七十年代他曾三下海南,睡過地鋪、長椅和方桌,自己砍柴做飯。他始終將天災人禍和種種困難當作對他信念和意志的考驗。“事業是我的生命,工作是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這種心態下,他始終全身心地投入科研。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周祥椿完成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他參與的《隴南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類型分析及其應用研究》通過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這標志著以實現隴南小麥條銹病的持續控制為長期目標,以提高生產品種抗基因的豐富度,實現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多種抗性的利用為主要途徑,并兼顧當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又取得了重大進展。
就是這樣,周祥椿一步一個腳印,將生命奉獻給自己的事業,將利益送給了農民。對于今后的誓言,這位古稀老人說,只有不斷的創新、不斷地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探索新的途徑,才能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帶給群眾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