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天水5月22日訊(記者趙建卿)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白家山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現在成了“學校”,傳出瑯瑯的讀書聲。遭受地震后校園受損,無處上學的61名小學生如今在這里重新開課。現在,天水市有93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成為臨時教學點,供孩子們正常上課。
天水市有350多萬人口,農村人口占70%,有2500多個建制村。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天水破壞烈度達7度,113個鄉鎮、2500多個建制村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秦州區、麥積區、清水縣個別村出現山體滑坡,村小學房屋倒塌、嚴重裂縫。天水市各級黨組織急群眾之所急,確定立即騰出比較堅固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作為受災學校的臨時教學點和受災群眾的臨時住房。白家山村90%的房屋倒塌,村小學教室裂縫,成為危房。村黨支部書記杜永清積極組織群眾開展震后自救,并將村“陣地”騰出,5月19日已正常上課。
據了解,通過天水市、縣區兩級組織部門的緊急動員,經過幾天的震后互助自救,截至5月21日,全市已有93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作為受災學校的臨時教學點,有433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成為1393戶、6268名受災群眾的臨時住房,有效恢復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解決了受災群眾無處居住的難題。
編后:騰出村級“陣地”,保障學生上課,安置受災群眾居住。出現在抗震救災一線的這感人一幕,是災區黨組織、黨員干部與群眾魚水深情、血肉相連的生動體現。在特殊、艱難的時期,他們真正以群眾利益為先,讓利于民,解民之難,暖熱了群眾的心。
災難是塊試金石,檢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水平和應急能力,更考量著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真感情。目前,災區安置群眾生活、重建家園的各項工作已相繼展開,我們期待著廣大黨員干部帶著感情去做工作,讓群眾更多地享有優先權,真正能夠得到實惠,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中交出合格答卷,升華黨群干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