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中職排頭兵
——記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甘肅省機械工業學校
天水日報記者 陳飛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有一所享譽隴上的中職名校。近5年來,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招生人數成倍增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改革創新模式,實訓基地建設步伐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聯合辦學不忘貧困縣,貧困生資助設立“愛心”基金,畢業生技能過硬,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餑餑”,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它就是多次受到國家和省、市表彰獎勵,正在蓬勃發展的甘肅省機械工業學校(以下簡稱省工校)。
甘肅省機械工業學校校長李宗義
獎牌塊塊顯業績
省工校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十里,隸屬于省經委,是首批國家級重點中專。近年來,學校初步形成了以“中專教育為主體,高職教育為依托,專升本教育為延伸”的多層次辦學格局,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07年9月,學校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省共有兩所中職學校獲此殊榮;同年11月,又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06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榮獲省經委系統“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04年12月,被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協會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學校先后還獲得省人事廳“畢業生分配先進單位”、天水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5年,校長李宗義被國家教育部等七部委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2004年,省工校被國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確定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項目培訓學校,2006年,省工校作為甘肅省唯一一所入選學校,被國家教育部列為全國107所先期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中等職業院校。一塊塊獎牌,一項項榮譽,既是上級對學校工作的肯定,又凝聚著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工的心血和汗水。省工校人在榮譽和成績面前,不驕不躁,把榮譽當作工作中的動力,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奮力向“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中職名校邁進。
一二三四新思路
2003年,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在科學分析面臨的形勢和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提出了“1234”的整體工作思路,即以學校發展為中心,建立招生和就業兩個體系,抓好教學質量、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三個重點工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特色專業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四個建設,努力營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走出了職業教育的新天地,學校各項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
制度改革顯活力
從2004年開始,學校以人事制度與分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學校各項制度的改革。按照“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原則,對學校各類人員實行合理設崗,按崗聘任。特別是對學校中層干部終止任命制,實行聘任制。內部分配上實行按崗定酬的辦法,合理的拉開了收入差距。通過改革,初步形成了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有效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辦學的活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隨著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師隊伍數量已不能滿足學校發展要求。由于學校編制有限,正常引進教師難以實現,為此學校創新模式,以長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結合的方式補充教師隊伍缺額。相繼聘用了130多名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和有實踐經驗的工廠技術人員補充到教師隊伍,實行與正式在冊人員相同的工資標準,盡量做到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力地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需要。
拓展渠道促就業
省工校在確立辦學指導思想時始終圍繞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讓受教育者獲得生存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為目標,“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
近年來,學校堅持把拓展就業渠道,培育就業市場,構建就業網絡,強化服務意識,提高就業質量作為就業工作的出發點,在鞏固長期接受學校畢業生的省內企、事業用人單位合作關系的同時,深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帶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開拓新的就業市場,學校先后與富士康集團、上海中芯、青島海爾、正泰科技、青島海信、天水華天科技、天水長城開關廠等多家就業環境好、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國內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國內300余家企業建立了畢業生實習就業基地,已基本實現了由實習延續到就業的定單培養模式。學校負責安排學生實習和就業,建立畢業生實習就業跟蹤檔案,進行跟蹤服務,隨時解決畢業生在實習就業中遇到的問題,為畢業生解決了就業出路,也為學校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堅持以企業需求為目標,走“訂單”培養之路。學校目前已與富士康集團合作設立了“富士康鴻準模具班”、與深圳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設立了“ASM班”、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上海)有限公司設立了“中芯班”等企業定向班,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專業建設顯特色
在專業建設上,學校始終圍繞“專業按照市場定,學生跟著市場走”的模式設置專業,開發了覆蓋機械、機電、電氣、信息管理、化工與環保等五大類40多個專業。堅持工科類院校辦學特色,辦好機械制造、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應用、電氣自動化等4個特色專業。利用假期購置了一批價值150萬元的機械加工車床、數控仿真、數控維修、電氣運行等實訓設備充實教學一線,完善學生實訓條件。同時按需求辦好計算機應用、自動化控制、化工、環保、焊接、物流等適應甘肅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專業,為學校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做好了準備。
聯合辦學創新路
學校在招生工作中,提出“以出口帶入口、用就業促招生”的思路,按照國家教育部倡導的職業教育要走“集團化、規;、連鎖化”的發展之路的要求,積極尋求聯合辦學伙伴。通過努力先后與張家川縣、鎮原縣、臨潭縣和環縣等11個縣區實現了聯合辦學。這種辦學模式不但推動了區域職業教育的整體協調發展,也使學校實現了跨越式、超常規的發展。
2006、2007年填報志愿和來省工校直接報名的考生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容量有限,學校通過提高錄取分數線和面試擇優錄取的措施對考生進行了“限招”,2004年共招收新生1400多人,2005年共招收新生2600多人,2006年共招收新生2800多人,2007年共招收新生3456人,目前學校在校生已達9000多人,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學校幾代人多年的期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省工校實行聯合辦學的甘南州卓尼縣職教中心,原先辦學規模較小,只是舉辦一些短期的培訓班,從未涉足過中職學歷教育,在與省工校合作后,通過努力,2006年共招收學生31名,2007年共招收學生50名,雖然招生人數不是很多,但卓尼縣職教中心也走在了甘南州職業教育的前列,此舉受到了甘南州和卓尼縣的肯定和好評。其次,學校通過報刊雜志等媒體,進行宣傳,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受到社會的好評。通過幾年的努力,招生規模逐年擴大,成為甘肅省規模最大的中等職業學校。
創新模式抓質量
按照“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職教特色,努力推行“以項目為支撐的模塊化教學改革”。按“重實踐、強技能、寬適應”的目標,學校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構建,增強課程體系實用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此學校又投入了近300萬元的配套資金。3個系已初步推出教學模塊14個,并組織教師編寫“模塊化教學改革”的校本教材14本,初步實現了學科式教學體系向職業崗位能力教學體系的全面轉軌,顯現出了明顯的職業教育特色。根據職業教育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構建了教學副校長、系主任、專業帶頭人、教學項目負責人、教學模塊責任人的五級教學責任體系,初步搭建了以項目為支撐的模塊化教學改革的組織架構,不斷強化了教學環節的過程管理。目前,通過系主任推薦,確定了9名理論知識扎實、事業心較強、有培養前途的教師擔任了9個專業的專業帶頭人!耙皂椖繛橹蔚哪K化教學改革”的嘗試,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海南、重慶等地召開的全國性職教工作會議上進行了交流后,引起很大反響,得到了教育部領導和省教育廳領導的充分肯定。
“愛心基金”助貧困
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的貧困學生數量也隨之急劇增加。目前,學校特貧學生的數量約占到學生總人數的20%,影響到學生正常完成學業。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夠安心就讀、順利完成學業,學校號召全體教職工獻一份愛心,送一份關懷,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學校領導帶頭捐獻一個月工資,全體教職工踴躍參與,籌資近10萬元,創建了“愛心助學基金”。經過多方努力,學校共籌措專項資金110余萬元。2007年5月,學校召開了貧困生資助大會,按照1500元、1000元、500元、200元的標準,第一批共資助1050名貧困生,資助總金額高達49萬元,受資助學生比例接近20%。此外,學校還對2007級新生中成績優異、家庭困難的200名學生連續兩年免除每生每年2300元的學費共計46萬元,直至他們走上實習崗位。同時,隨著2007年國家中職生資助體系的建立,學校90%的學生享受到資助,為他們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學校發展了,他們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去年9月,學校先后給張家川縣職業教中心、趙川小學,清水縣山門中學等學校捐贈了價值近50萬元的電教設備及課桌凳、體育用品,奉獻了工校人的一片愛心,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半工半讀見成效
按照國務院提出的發展職業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的要求,學校根據教學和企業生產需要,采取靈活的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形式,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目前,學校已與天水星火機床廠、天水華天微電子等企業建立了半工半讀的職教模式,此舉得到了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關注。2006年10月,學校作為甘肅省唯一代表,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107所先期實行半工半讀試點的示范學校。
信息化建設邁大步
校園信息化建設是近年教育部衡量中專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為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力度,省工校建設了覆蓋全校各部門的校園網,在原有校園網規模的基礎上,又投入60多萬元購買了130臺計算機,新增了2個機房,使計算機總數達到600臺,拓寬了校園網容量,為學生上網、上機實習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時,學校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職工配置筆記本電腦,以便于教學交流和網上辦公,實現了將學,F有的管理體系完全融入到計算機網絡系統,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
繪制藍圖謀發展
發展永不停步,省工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繪制了美好的發展藍圖,那就是:按就業為導向,服務為宗旨的職業學校辦學思想,以貫徹落實黨的強國富民戰略為工作切入點,走集團化、規;、連鎖化的發展路子,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把學校建設成為以機電類專業為主線,其他社會急需專業為依托,特色明顯,辦學實力雄厚,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全國示范性職業學校,達到“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目標。并積極創造條件,早日建成“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學校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全國全省職教會議精神,學習借鑒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尋找差距,彌補不足,堅持“一二三四”的整體工作思路,不斷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拓展就業渠道,進一步加大城鄉之間、東西之間的聯合辦學力度,走集團化、規;⑦B鎖化的發展之路,為把學校建成“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