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建和諧
——全市民政工作2007年成績回顧暨2008年主要任務
(市黨政軍領導出席天水市第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迎牌儀式)
開拓進取鑄輝煌
去年以來,市民政局思想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新成績,先后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社會組織管理先進單位,獲全省民政工作目標管理一等獎和全省民政財務統計一等獎,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07年天水市市級精神文明標兵單位、社會幫扶先進單位、綜治先進單位和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秦州區民政局被省上評為全省民政工作先進區,清水縣、甘谷縣民政局被評為全省民政系統先進單位;市殯儀館駕駛員李太世同志被全國總工會、中宣部等部委評為“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雙十佳”先進個人;市社會福利院孤兒院金花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奪得高爾夫球金牌,被中殘聯、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優秀運動員,并受到市政府嘉獎;甘谷縣民政局,市社會福利院和市軍干所被評為市級精神文明單位。同時,民政宣傳、理論研究、信息化建設、財務管理、紀檢監察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2007年全市民政工作成績回顧
(省市民政部門領導指導農村困難群眾生活安排工作)
民政部門是社會的“減震器”,是群眾與政府的“連心鎖”,民政工作關系到每個社會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和平臺。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民政部門突出“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按照“抓重點,攻難點,求創新”的工作思路和“建設求真務實型、創新效率型和群眾滿意型民政”的工作目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進取,扎實工作,各項重點工作穩步推進,難點工作有新的突破,整體民政工作健康發展,為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社會關注難點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農村低保全面實施。各縣區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健全和完善了農村低保申請、審批程序和民主評議、張榜公布等制度,農村低保工作規范化水平逐步提高。按照省上給我市確定的低保指標,經過提標擴面,全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685元,保障對象達到14.376萬人。全年累計發放低保資金2212.71萬元,月人均補差額為18.9元。農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從制度上確立了對農村貧困居民進行穩定持久、依法救助的格局,使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有了“兜底線”。
二是城鄉醫療救助逐步推進。全年累計救助農村困難群眾2.59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756萬元;救助城市困難群眾1.6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292萬元,有效地緩解了部分特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三是農村五保供養扎實有效。全市1.40萬戶1.61萬名五保群眾全部納入供養范圍,其中集中供養的232人,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年1452元。市、縣區財政足額列支供養經費,全年共安排供養資金2340萬元,其中省、市安排1242萬元,縣區列支1098萬元。完成了農村敬老院建設和五保供養對象住房普查工作。
四是軍隊退役人員有關政策全面落實。認真落實軍隊退役人員有關政策,市、縣區共抽調600多名工作人員深入到各鄉鎮、村組,開展政策宣傳和調查登記。經過申報審查,全市共核定符合條件的軍隊退役人員2310人,從2007年8月1日起,每人每月按100元標準給予補助。
五是民政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市兒童福利院新建項目和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項目的選址、土地測繪、建設平面布置圖設計等前期工作已經完成。市慈善總會募集善款242萬元,實施了重點優撫對象醫療救助、人飲工程建設、慈善復明工程、慈善水窖工程、愛心獻勞模等公益慈善項目,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事關民生重點工作穩步發展
一是城市低保進一步規范。積極組織開展城市低保清理排查,實施動態管理,共清理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14109人,新納入1853戶6949人,提高了低保對象的準確率。按期實現了城市低保提標10%的目標。繼續推進分類施保,重點對城市低保對象中的高齡老人、重度殘疾人、喪失勞動能力的危重病人、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及單親家庭等最困難的弱勢群體,適當提高低保補助標準。全年共保障城市低保對象4.09萬戶9.99萬人,月人均補差98.7元,累計發放資金11198.84萬元。
二是救災救濟及時有效。2007年是我市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災情較重的一年。全年受災人口累計達1206萬戶、126.4萬人,因災死亡5人,倒塌房屋2105間,形成危房3178間,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67億元。面對多種自然災害,各級民政部門進一步健全了救助應急管理體制,完善了市、縣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及時組織開展救災工作,妥善安排災后群眾生活,共安排救災資金2199.8萬元,確保了農村特困群眾和重災民生活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三是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進一步加強對《村委會組織法》的宣傳,認真組織實施第六次村委會換屆選舉,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序開展。及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村民自治、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廣泛深入,市人大常委會對全市貫徹落實《甘肅省村務公開條例》情況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給予了充分肯定。依托市、縣(區)黨校,對鄉村干部普遍進行了一次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專題輪訓。在城市社區建設方面,以廣泛開展“建設和諧社區示范單位”創建活動為契機,不斷充實和豐富創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突出社區服務,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安置下崗職工。全市共開發各類社區就業崗位2.05萬個,舉辦各類培訓班426期,組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站)111個。
四是雙擁創建廣泛深入。順利實現了全國雙擁模范城“三連冠”的奮斗目標。以紀念建軍80周年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雙擁慰問活動和雙擁共建活動,大力營造雙擁工作的濃厚氛圍,促進軍地互辦實事,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認真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各類重點優撫對象的撫恤定補金按標準發放,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面達到100%;全市退伍殘疾軍人換證工作圓滿完成;在秦州區開展了農村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試點工作;城鎮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進展順利,完成了上年度全市退役士兵接收、審查和報批工作;全市336名待安置的城鎮退役士兵和轉業士官已安置就業89名,自謀職業經濟補助247名。
民政事業專項工作全面推進
一是老齡工作健康有序。堅持把老齡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社區和農村,不斷加大幫助支持力度。老齡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健全,并編印了《老齡工作資料匯編》,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決策依據。在重陽節期間,加強對老年政策法規的宣傳,不斷提高了全社會的老齡法制意識,開展了慶祝老人節的各項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社會福利事業全面發展。福利彩票發行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全年彩票銷售額達5344.6萬元,同比增長55.2%;完成“明天計劃”免費康復手術項目8例,累計達到88例,手術成功率100%。殯葬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在清明節前后大力宣傳殯葬改革和殯葬法規,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殯葬陋俗,遺體火化率和骨灰安葬率不斷提高。在全市44個婚姻登記機關組織開展了以“規范管理、服務群眾”為主要內容的規范化建設活動,婚姻登記和服務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是區劃地名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認真開展全市標準地名設標工作,啟動了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和地名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了甘陜兩省天水段邊界聯合檢查工作;開展了和諧邊界建設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行政區域界線日常管理和界樁管護工作。
四是社會組織管理成效明顯。積極引導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開展誠信與自律建設;對社團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進行了清理整頓,規范了社團行為;配合有關部門規范社會組織發票管理和稅收征繳,實行了統一管理;加強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年檢率達到96%。
五是慈善事業發展迅速。廣泛開辟慈善資源,多方籌措慈善資金,重點實施了“慈善集雨水窖”項目、“慈善引水工程”項目、“慈善醫療陽光”項目、“微笑列車”項目、“建校助學項目”、“社會救助”項目,累計投放善款242萬元,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同時,加強基層慈善組織建設,部分縣區相繼成立了慈善協會,其中秦安縣和張家川縣慈善協會為副科級建制,落實了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市慈善總會解決了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問題,為今后更好地發展慈善事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