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小康抓三農”不動搖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共天水市委副書記、天水市市長 張廣智
![](/Files26/BeyondPic/2006-2/21/2005012209453135132.jpg)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總結歷史經驗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針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改變農村面貌而做出的戰略決策。體現了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要求,反映了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必將對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步伐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天水作為西部欠發達城市,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推進社會議新農村建設就顯的更為迫切,任務更為艱巨。
一、提高認識,增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1.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高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但就天水市目前的實際而方,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不夠協調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198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4倍,2000年擴大到3.92倍,2005年又達到了4.5倍。二是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也在擴大。2005年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71%,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僅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9%。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天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曾非常接近,到2005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1.21%,比城鎮居民的36.59%高14.62個百分點。這表明天水市農民消費水平提高緩慢,城鄉差距在不斷拉大。三是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和醫療服務差距較大。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僅點40.9%,而城市已達到64.4%,相差23.5個百分點。從衛生事業發展來看,現階段全市80%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城鎮,農村醫療衛生設施薄弱,條件簡陋,缺醫少藥,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比較突出。要想真正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2.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迫切要求。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天水市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也具備了加快農村發展的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但是天水市農業基礎脆弱,農民收入水平低,仍是天水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對的最大挑戰。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550元,僅分別是甘肅省、全國水平的3/4和1/2 。從農業基本條件看,全市國土平均人口承載量241人/平方公里,分別比全國(127人/平方公里)、甘肅省(53人/平方公里)高1.9倍和4.5倍。全市現有耕地面積572.98萬畝,人均1.6畝,耕地中山旱地點93%,全市人均水資源僅分別為全國和甘肅省人均水資源的1/4和1/2 ,屬水資源短缺地區。農業基礎脆弱還表現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下。200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5.8億元,人均1050元,比全國、甘肅省水平分別低1998元和602元。在農業增加值中,主要以種養業為主,分別占69.9%和24.6%,非農產業比重很低。天水市農村經濟的現狀充分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
3.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近幾年,天水市堅持實施“農業穩市”的發展戰略,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證明,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在農村中形成安定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為全市的安定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小康抓三農”不動搖,為構建和諧天水奠定最廣泛、最堅實的基礎。
二、抓住關鍵,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是農村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天水市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緊密結合天水實際,充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扎實推進。
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必由之路。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天水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基地、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和培育品牌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總體而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還很低,特別是龍頭企業發展較慢,農村二、三產業脫節,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低,產加銷分割,產業鏈條短,沒有取得應有效益。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要在現有優勢產業開發、龍頭企業建設的基礎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礎,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讓廣大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2.加快發展農業支柱產業。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依托。構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要以推進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強化農業科技進步為保障,大力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堅持特色、能發揮比較優勢的產業,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天水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初步形成的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大力推進畜牧業技術進步,切實轉變增長方式,把畜牧業做強、做大、做出品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上檔次、上規模,開拓銷售市場,提高綜合效益。發展農業支柱產業,要特別注意一、二、三產業聯動和合理布局,通過各產業間的互相促進、協調發展,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城市一體化。
3.大力推進勞務經濟超常規發展。發展勞務經濟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有效實現形式,事關天水市新農村建設的全局。從近幾年的實踐看,加快勞務經濟發展,不僅能夠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對于增加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必須把發展勞務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謀劃和推動,堅持一手抓壯大縣域經濟,一手抓勞務輸出。
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利用一切培訓資源,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培訓,提高務工農民的就業能力。要抓好有組織的農村勞動力輸轉,健全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形成統一、開放、規范、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網絡,使自發盲目的勞務輸出轉變為組織有序的科學流動。要優化勞務經濟發展環境,及時處理勞動糾紛,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把更多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城市文明帶回家鄉,投入新農村建設。
4.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天水市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瓶頸”,也是影響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的重要因素。新農村建設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重點抓好農村飲水、道路、供電、沼氣、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和梯田建設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積極推廣使用先進生產工具和先進生產方式,加快農業科技應用推廣步代,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