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文成公主回娘家”:兩個盛世的對接
西安晚報 2006-10-16
迎接“文成公主”儀式在拉薩大昭寺隆重舉行。
■文/圖特派記者金石
“接文成公主回娘家”意義非常重大,是兩個盛世的對接。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時,正是唐朝昌盛的貞觀盛世時期。如今,我們“接文成公主回娘家”,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大唐盛世的繼續。
■要聞速遞
迎接“文成公主”儀式昨在拉薩隆重舉行
昨天,迎接“文成公主”儀式在拉薩大昭寺內隆重舉行,儀式持續了7個多小時。
昨日拉薩陽光燦爛,漂浮在空中的白云像盛開的花朵。迎接團成員走進大昭寺后,首先手捧潔白、飄長的哈達,排隊敬獻給“文成公主”。眾多的哈達,將文成公主塑像幾乎遮掩。大昭寺管委會副主任拉巴法師代表大昭寺給迎接團全體成員贈送哈達,為大家祝福,并祝這次活動圓滿成功。西藏著名活佛阿欽仁波切和西藏總經師、拉薩哲蚌寺辯經大師旦曾仁波切活佛帶領近百名僧人誦經,為這次活動祈福,并為將接回西安的文成公主和釋迦牟尼塑像開光。旦曾仁波切說:“當年文成公主從長安來到西藏,為藏區人民帶來了幸福,但愿這次你們接回文成公主塑像,能給陜西人民帶來福分。”
這次活動受到眾多媒體關注,中央、陜西、西藏和海外十多家媒體采訪了昨天的迎接儀式,熒光燈一陣陣閃爍。為這次活動提供經費的美籍華人齊茂椿成為焦點人物,記者紛紛追著他采訪。迎接團成員韓星海現場激動地吟詩:藏傳佛教歷史久,文成公主成度母;千年風雨塵埃定,美麗化身受人敬。迎接儀式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多。
■成員故事
敬佩文成公主的善良和智慧
漂亮揚帆姑娘,是“迎親”隊伍中為數不多的非陜西籍成員之一。在迎接團沒有出發前,記者在西安就見到過她。她當時為活動籌備工作忙碌。
揚帆家在昆明,現為天津大學影視學院大四學生。她從小就敬佩文成公主。因為古代知名的女子不多,而這些女子中,包括其他一些聯姻的公主,多以漂亮外貌出名,而文成公主不是這樣,她是以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贏得世人的尊敬。當得知將舉辦“接文成公主回娘家”活動,認為此活動能夠讓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從中學習文成公主的美德,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即將此活動作為自己大學實習的內容。她計劃拍一個紀實篇,活動結束后,編一部有關文成公主的舞蹈劇,讓內地人了解文成公主和唐蕃古道。
在西安參加籌備工作時,揚帆發現西安與北京雖然同為古城,但有很大區別。北京是紅墻、金頂,而西安整個籠罩在城墻的灰色中,如同一個古老的堡壘,文化氛圍濃厚,折射出的不是某個歷史段落,而是歷史的演化過程。她愛上了西安,決定留在西安,在西安開一個藏式文化店,經營反映藏族文化的光盤、書籍和藏族的飾品、土特產等等,讓西安人不出城就能領略藏族風情,促進西藏與陜西的文化交流。
■唐蕃古道見聞
這次活動意義非凡
這次“文成公主”迎接團成員中,有我省作家方英文。他跟著大隊人馬乘坐汽車,翻越昆侖、唐古拉山,行駛3000公里,來到拉薩。西藏對他來說并不陌生,因為這次活動意義非同尋常,故不畏辛苦,加入到迎接“文成公主”的隊伍中。
他告訴記者,“接文成公主回娘家”意義非常重大,是兩個盛世的對接。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時,正是唐朝昌盛的貞觀盛世時期。唐太宗平定邊疆,而松贊干布統一吐蕃,他們是那個時期的英雄。他們通過唐、蕃聯姻,進行交流、合作,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昌盛。如今,我們“接文成公主回娘家”,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和香港、澳門回歸,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相關,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大唐盛世的繼續。這次“接文成公主回娘家”迎接團來回將行程6000公里,也就是1萬多華里,如果我們不是處在繁榮昌盛時期,大家就是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經濟能力。這次活動,將促進藏、漢民族文化交流,促進西藏和陜西的經貿往來,使中華民族大家庭更加昌盛。能成為“迎親團”的成員,他感到十分幸運和驕傲。
■金剛上師解密
西安市廣仁寺住持仁欽扎木蘇,蒙古族人,畢業于內蒙古自治區佛學院,深造藏傳佛教,被冊封為格魯派“金剛上師”。在這次連續報道中,本報特請仁欽上師為讀者解開藏傳佛教一些為讀者廣泛關注的現象。
今天我們首先請他解釋佛教中的開光活動。仁欽上師說,開光是新的佛、菩薩的像畫完成后,欲供養于佛堂時,為佛、菩薩像畫開眼所舉行的一種佛教儀式。一般是將佛、菩薩像安放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后請高僧為佛像、菩薩像開光說法。漢傳佛教一般過程是,主法者先拿起新毛巾向佛像或菩薩像做一個擦拭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然后用鏡子向佛像或菩薩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接著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后將朱砂筆向眼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喝一聲“開”。藏傳佛教一般過程是,有主法者先拿起新毛巾向佛像或菩薩像做一個擦拭的動作,但后面的主要是誦經。開光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人們拂去心底里的塵垢,開生內在智慧。因為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目中是綠度母(既觀音菩薩)的化身,因此,這次同時為文成公主塑像和釋迦牟尼塑像開光。這次在大昭寺開光后,從藏傳佛教的觀點講,見到復制的文成公主和釋迦牟尼像,就如見到大昭寺里的文成公主和釋迦牟尼像。
■文成公主的影響
在大昭寺門外,有塊1185年前立的《唐蕃會盟碑》,碑文對唐貞觀年的唐蕃和親作了美好的回顧,指出“和葉社稷如一,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這里說的“和葉社稷如一”,即同為一家之意。
文成公主從公元641年入藏,到公元680年逝世,在西藏生活的40年間,堅定不移地貫徹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發展。
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一直重視與唐王朝的關系。公元648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天竺諸國都遣使奉送貢品,可遭到中天竺搶掠,王玄策逃到吐蕃境內求助。松贊干布發精兵1200人,在王玄策指揮下,戰敗中天竺軍。唐太宗病逝后,松贊干布十分哀傷,遣使吊祭,“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置太宗靈座之前”,還致書長孫無忌,表示效忠初嗣位的高宗,如果有叛逆的屬臣,他會帶兵前往征討。公元650年,松贊干布病逝,高宗派遣右武侯將軍鮮于巨濟持高宗璽書前往拉薩吊祭。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蕃雙方共立了《唐蕃會盟碑》。
■“迎親”日記
10月15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隨“迎親團”在大昭寺參加了迎接“文成公主”儀式。活動中,出現許多陌生的面孔,他們都說自己是陜西人,要參加迎接儀式。其中有位清瘦的中年婦女,操著陜西口音,不厭其煩地給“迎親團”成員講解大昭寺的情況。我好奇地詢問她,她興奮地回答,她是富平人,叫崔春會,是這里的臨時導游。她于2001年從富平來到拉薩,起初給人洗衣服,后來發現大昭寺里有陜西鄉黨文成公主的塑像,還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感覺十分親切和自豪,向寺里僧人了解大昭寺的有關詳情。由于當時大昭寺缺導游,她從2003年開始在大昭寺做臨時導游。她總是把文成公主和釋迦牟尼塑像作為重點介紹內容。有人問她為什么非要在大昭寺做導游,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這里有“文成公主”,她是陜西人。如今一天不來大昭寺,她就心里不舒服。
一周前,有人無意中告訴她,陜西要來人接“文成公主”回陜西老家,她聽了異常高興,每天都注意打聽陜西來人情況,今天終于見到這么多陜西鄉黨,十分高興,義務給陜西鄉黨講解。崔春會告訴我,她正在考全國導游證,爭取明年考上,到時接全國各地的人來大昭寺參觀。她想以后老了就住在拉薩,陪伴“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