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2月14日,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在天水迎賓館召開。會議傳達了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三農”工作。會議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加強“三農”的決心不動搖,扶持“三農”的力度不減弱,推動“三農”的工作不松懈,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市四大組織領導趙春、李世榮、張廣智、王志榮、張和平、柴金祥、白志家、張國華、白朝德出席會議。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智主持會議。
“十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支農政策,實施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工作措施,農業全面豐收,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改革不斷深化。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5.8億元,較“九五”末增長80%;糧食總產83.9萬噸,較“九五”末增長4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0元,凈增492元,較“九五”末增長46.5%;主要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十五”計劃,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一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階段。
市委書記趙春強調指出,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全面、扎實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一、要進一步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各級干部要認真借鑒“十五”時期“三農”工作的經驗,全面分析當前工作形勢,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的深層次問題,切實增強搞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加強“三農”的決心不動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二、突出重點,統籌全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保證,突出產業推動、工業拉動、城市帶動、城鄉統籌、和諧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要結合我市實際,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上力求突破。三、加強領導,轉變作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的成效作為檢驗縣區、鄉鎮領導班子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主要內容,切實提高各級黨政組織指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特別要落實好土地承包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政策及去年出臺的免收農業稅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做到已給農民的政策不能變,已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繼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切實保障黨的農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廣大農民身上。同時,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衛生、縣區財政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尤其要集中精力抓好鄉鎮職能轉變工作。要進一步改進領導方式,轉變工作作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領導農村工作的新規律、新辦法。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智就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三農”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他指出,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首先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變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逐步建立城鄉之間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形成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二是要下決心改善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本生產條件,狠抓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繼續組織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中德財政合作等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鼓勵農戶、聯戶和其他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小型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三是要圍繞優勢產業和重點農產品,下大力氣組建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農業經營實體和龍頭加工企業,實現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要狠抓勞務產業,建立靈活高效的勞務管理體制;要優化勞務經濟發展環境,及時處理勞動糾紛,依法維護農民工作的合法權益。四是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及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建立健全農民承包土地流轉機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要切實轉變鄉鎮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五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中央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在制度發展規劃、安排建設項目、增加資金投入時都要向農村傾斜。六是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積極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七是要創新領導方法,轉變工作作風。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努力改進領導方法,進一步提高駕馭市場和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途徑,引導農民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轉變觀念、增長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