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 以道相通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
(資料圖片:任法融 配圖:天水在線)
■本報記者 崔克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俗名任志剛,1936年出生于甘肅天水。他幼年受家庭影響,熟讀經史子集,深諳儒、釋、道思想。14歲到陜西隴縣“藥王洞”入“龍門”出家,現為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道觀院監。作為黃老之學和易經研究專家,任法融道長出版有《道德經釋義》、《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等著作,頗有影響。
“兩會”期間,記者在其下榻處采訪了任法融,聆聽了道長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觀點。
任法融對“和諧理念”有著深刻的體會。他稱,和諧是道教的基本理念,和諧的最原始概念就是道家提出來的。道家所講的太和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和體”,是大宇宙、大自然。太和,名字是“和”,作用是“諧”。人世間的五色、五音、五味等,放到太和里,經過中和、調和,逐漸與之俱化:五色看不見了,五音聽不見了,五味聞不見了,只有太和,那就是和諧。
他接著說:“首先天地要和諧,天地陰陽和諧才能降甘露,萬物才能得滋潤。歷史上,凡是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人民就安居樂業,國家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現在,黨中央能響亮地提出和諧這個理念,那可不是簡單的兩個字,非大智慧者不能提出。”任法融委員繼續闡釋道,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上順天意,下合民心”。
“為什么現在要說和諧呢?因為和諧傳達的是善意,表現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這不僅是每個人,而且也是我們人類社會的最高追求目標。要做到和諧,就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那樣就可以長久。”任法融解釋,名譽錢財皆為身外之物,人不可沒有它們,但取之有道,得之有理,享之有量,不可貪之過甚。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遭辱身之禍;只有適可而止,才不會遭亡身之災,才可以平安無事而終其天年。
談及世界和平,任法融說:“世界和諧才有人類和諧、家庭和諧與人生和諧。”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任法融最后說,度人是修行的基礎,度人就是為人類社會發展做有益的事。他先后在山區捐建希望小學6處,還為家鄉基礎設施建設捐款,把道教理念推向了“知行合一”的高度。
任法融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