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斷拓寬渠道, 項目和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
1、項目工作實現新突破。緊緊抓住災后重建、擴大內需、關中--天水經濟區戰略實施等機遇,全力以赴抓好項目申報、爭取,2006年以來,論證儲備各類項目960項, 其中儲備“十二五”期間重大建設項目207項,涉及總投資251.68億元;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項目98項,涉及投資368億元;擴大內需新增中央投資項目41項,總投資5.93億元;災后重建項目358項,總投資47.83億元。經過積極爭取,落實項目資金14.47億元。實施各類重大項目560項,累計完成投資59.59億元。通過項目帶動,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56.7%的速度增長。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易地扶貧搬遷、農村沼氣“一池三改”、天平鐵路、莊天二級公路、通鄉油路、垃圾處理、城區供水改擴建、農村電網改造、縣醫院住院樓、中醫院住院樓、14所鄉鎮衛生院、24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校舍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等一批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帶動和促進作用的項目順利實施,其中落實擴大內需項目4批45項,涉及總投資19391.55萬元,有40個項目已經全面完工,完工率88.89%,累計完成擴大內需項目投資21112.55萬元。
2、災后重建進展順利。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縣,造成2人死亡,207人受傷,各類經濟損失達6.1億元。災情發生后,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開展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堅持“規劃先行、質量第一”的原則,采取多方籌資、抓點帶面、單位幫建、強化監管、跟蹤問效等措施,災后恢復重建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總體目標,累計完成重建項目79項,投資6.7億元。全縣8888戶農村居民重建住房全部竣工入住,新建房屋42393間,總建筑面積60.3萬平方米;25個教育重建項目23個已全面竣工,2個正在建設;11個衛生重建項目10個已竣工交付使用,1個正在建設;30個交通重建項目、永清等3所敬老院和山門老年公寓重建項目均已全面竣工。
3、招商引資成績喜人。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三屆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規模、檔次、效果逐年提升。采取組團招商、節會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種形式,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每年都組團參加伏羲文化旅游節、蘭洽會、西交會和廈交會等各種節會。自2006年至2009年底,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7個,總投資31.5億元,累計到位資金17.9億元。今年以來,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93項,總投資11.23億元,到位資金1.8億元;實施續建招商引資項目16個,總投資23.6億元,到位資金2.8億元,累計到位資金4.6億元。礦泉水開發、鑫燁化工、軒轅紙業、天賜實業、鑫昌熱力、清水溫泉度假村等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效益較好的龍頭骨干企業落戶我縣并發揮效益。
五、狠抓增收節支,財政收入大幅增長
2006年以來,全縣財政收支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累計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9750萬元,比“十五”期間的12298萬元增加7452萬元,增長60%,年均遞增33%;累計完成財政支出234970萬元,年均遞增46%,比“十五”期間的77818萬元增支157152萬元,增長202%。2006年12月,多方籌資726萬元,一次性發放縣財政掛賬拖欠的1994年干部職工工資,并在當年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由2005年的3584萬元減少到2009年底1123的萬元,在2006年至2009年,三次落實干部職工政策性增資13768萬元。累計消化財政赤字2461萬元,償還市財政城區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借款600萬元。健全了財政資金收支事前審核、事中監管和事后審計的財政監督機制,制定了《清水縣人民政府財政支出管理制度》,實施了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購、鄉鎮主要領導財務“雙簽字”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采取“源頭控制一條線,科學管理一盤棋,政府采購集中辦,送貨上門學校驗,重點監督嚴把關”的管理方式,在全省產生了一定影響。縣財政全方位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保證了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部門預算編制基本達到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鄉財縣管”和“村財鄉管”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和財政投資評審有效實施。惠農補貼全面推行“一冊明、一折統”支付改革,實行了“惠農補貼資金縣財政統發到戶”的管理支付辦法,從源頭上杜絕了各種補貼的截留、擠占、挪用和虛報冒領問題的發生。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2009年底,各項存款余額185323萬元,比2006年年初增加116139萬元,年均增長41.97%;各項貸款余額73392 萬元,比2006年年初增加34763萬元,年均增長22.50%。
六、堅持協調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建立了“以縣為主,鄉村為補充”的教育管理體制,在全縣教育系統全面實行了校長競聘制、教職工末位待崗制和校內結構工資制等三項制度改革,在全縣公開競聘中小學校長41名,公開招考教師和招聘特崗教師474人,激活了教師隊伍。強化教育內部的過程管理,狠抓教研督導,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至目前,小學入學率、畢業率、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鞏固率分別達99.94%、99.65%、100%和100%;初中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鞏固率分別達99.31%、99%、96.3%和98.69%;文盲率下降到2.56%。新、改、擴建學校94所,總建筑面積88487平方米,完成投資10069萬元。狠抓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撤、并、改學校40所。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寄宿生生活補助1777.88萬元。
2、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始終把科技研發和示范引導作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2006年以來,先后實施了沙棘冷凍干燥果研究開發、地方土雞選育與開發、測土配方施肥、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等農業科技項目,《震害預測》等8項科技成果分別獲得國內、省內領先水平,積極開展院地合作,不斷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農科院的合作與交流,引進、示范和展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86項。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683期(次),培訓星火骨干2.3萬人(次),普及型科技培訓累計達到16.5萬人(次)。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3%,較2006年增長5.8%。2008年,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縣驗收,正在爭創科技進步先進縣。
3、文化事業快速發展。以建設特色文化大縣為目標,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先后建成標準化體育場、標準化博物館、文化館,全縣18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已批復,2009年完成黃門等5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今年實施的秦亭等13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已完成各項前期工作,10月份全面動工。清水大劇院啟動建設,相繼建起“農家書屋”208家,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線索430條,申報、公布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5項,其中市級22項,省級2項,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級保護項目。建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中心,并覆蓋到全縣260個行政村。建立了廣播電視節目數字網絡傳輸系統,傳輸38套模擬電視節目和60多套數字電視節目,發展用戶1.5萬戶。實施了農村中央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和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累計發展有線電視用戶350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3214戶,廣播電視覆蓋率從2006年的86%提升到現在的98%。
4、衛生事業全面加強。2009年6月,順利通過了市級衛生縣城驗收。縣醫院傳染科和門診樓、婦幼保健站業務樓、疾控中心業務樓及金集等14所鄉鎮衛生院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衛生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以院長公開競聘制、院內工資結構制、人員末位待崗制為主要內容的衛生三項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實施。自2007年1月啟動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由2007年的80.27%提高到2009年的95.11%,平均報銷比例由46.28%提高到50.14%。目前全縣參合率達到90.71%。扎實開展預防保健和婦幼保健工作,兒童計劃免疫繼續保持高接種率水平。
5、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不斷進步。2007年11月,通過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驗收。以創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為目標,積極開展計劃生育“創新提高年”、“抓典型建機制深化年”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以二女戶節育為重點的各項節育措施得到全面落實。縣計劃生育服務站業務樓主體工程全面完工,2009年建成金集鎮等5個鄉鎮中心服務所,今年白駝、白沙等7鄉鎮計劃生育服務所新建工程和永清、紅堡等6鄉鎮計生服務所改擴建工程將于近期全面完工。自2006年以來,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服務7.5萬人(次),普查率達88%,免費治療9840人次,免費治療率達到82%。其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七、民生工作不斷加強,和諧清水建設全面推進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務求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縣人民。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確定一批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縣政府集中精力抓好落實。同時,扎實推進各項民生建設,就業再就業工作全面推進,自2006年9月至今,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004人(次),下崗失業再就業5387人(次),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再就業280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14人923萬元,社保補貼1682人465.4萬元,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39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6%。建立健全了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城鎮養老保險實現了省級統籌,啟動實施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和村干部養老保險。2009年4月,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實施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首次參保1019人。縣財政自籌資金,將計劃生育家庭補助由4000元提高到8000元。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4006人、22600人、7401人、4415人、1400人,社會保障面不斷擴大。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規范,2006年以來連續三次實現10%提標,2008年、2009年落實了物價補貼,目前全縣有城市低保對象1875戶4319人,月發放保障金74.59萬元。至9月底,全縣共發放城市低保金674.54萬元,其中副食補貼228.03萬元。農村低保工作運行良好,全縣有農村低保對象6141戶23359人,平均補助水平達到每人每月65元,月發放低保資金151.73萬元。實施了鑫園廉租住房建設,已建成廉租房180套、9000平方米。鑫盛廉住房已完成征地、補償、“三通一平”等工作。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61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舊房改造380戶。今年,動員全縣上下,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35.4萬元,為舟曲泥石流災區捐款15.96萬元。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清水”建設,2008年獲省級平安縣稱號。狠抓嚴打整治斗爭,對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始終保持高壓震懾態勢,2006年以來共立各類刑事案件610起,破獲370起。高度重視維穩信訪工作,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 2006年至今,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851起件(次),已全部辦結。共立案交辦信訪案件312件,辦結278件,直接答復和協調處理1539件(次),妥善解決了群眾的合理訴求,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及時排查和消除各類安全隱患。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繼續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推進文明城鎮、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努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提高了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