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16/BeyondPic/2006-12/5/218416.jpg)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
悖論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商鋪散賣,或稱產權式商鋪,是一個讓物業投資者心痛的字眼,也是近年來在地產界除房價外最受詬病的概念,但7月15日晚開盤的朝外SOHO商鋪依然熱賣。
“接受客戶簽約的5天之內,銷售額已達6.05億元,突破了去年初SOHO尚都8天5個億的銷售記錄。至今為止,朝外SOHO已經銷售了13個多億。”剛剛從倫敦度假回來的SOHO中國聯席總裁潘石屹,坐在現代城B座18層的辦公室里,表情輕松地告訴新地產記者。
即使單獨就商業地產而論,老潘在北京也能排上名詞。SOHO現代城、建外SOHO、SOHO尚都、朝外SOHO的商業物業,已經組建成北京CBD內最大規模的商鋪網絡。4個項目總商業部分建筑面積將達到21萬平方米,能容納1500家風格迥異的店鋪。“如果把萬通新世界也算上的話,我開發的商業地產項目還不止這四個。”老潘笑著說。
對于普遍擔憂的CBD商業供過于求,老潘的看法卻很樂觀: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北京CBD地區的寫字樓、公寓等項目將陸續竣工投入使用,該區域對于商業的需求也將逐漸增多。
為使旗下商業地產項目經營更好,2005年年底,SOHO中國引進在香港頗具盛名的港鐵公司作為建外SOHO、SOHO尚都和朝外SOHO的物業管理公司。港鐵物業在香港以“地鐵+物業”綜合開發經營地鐵上蓋物業而聞名,并在北京、深圳等地區都承受了很多商業地產項目,如北京正在改造的東方銀座百貨商場。
“今天的商業經驗是用虧損換來的。”老潘并不諱言以往的“走麥城”。“萬通新世界廣場是連滾帶爬闖過來的,可以說失敗得簡直就跟滑鐵盧一樣;到了現代城盡管是賺到了錢,回報率也比別處高很多,但還是有不少的經驗教訓;此后的建外SOHO、SOHO尚都、朝外SOHO也是如此。”
老潘開始了盤點和盤道。
SOHO現代城:“包產到戶”
SOHO現代城是潘石屹在CBD的第一個項目,但更早的萬通新世界廣場才是潘石屹與商業地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上世紀90年代初,對于商業地產的運作完全是兩眼一摸黑,跌了一個大跟頭也是自然的。”這個項目對老潘的影響至今揮之不去,當年更屬“深刻教訓”。所以,在開發SOHO現代城的時候,早早將地拆平,卻一直遲遲未動。“因為對臨長安街的2萬平米商業,怎么做心里沒譜,當時請了好多國外專家,都覺得不夠理想。”后來,老潘想起了包產到戶的原理:“千萬別讓公社書記、生產隊長說這塊地該種什么。你別看老農民土,他最知道這塊地到底種什么東西。同樣,這些店鋪應該經營什么,店鋪的老板們最清楚,你房地產商也是不知道的。”
于是,老潘索性無為而治,SOHO現代城果真就完全沒有定位,哪個商戶想進就可以進。當時不少人說現代城的商業必死無疑,其商業氣氛也遠不如國貿周邊,其實,潘石屹那會兒心里也在打鼓:“現代城項目,即使到了今天再看,也還是個孤島,而商業是要連串到一起的。”
可事實上,現代城的商業竟然出乎意料的成功。細究起來,成功屬于兩群人,第一類就是開發商——SOHO中國,他們賺到了錢。“現代城的商業占到整個面積的10%多一點,可這些商業面積給我們創造了20%多的營業額,30%的稅后利潤。”潘石屹說。第二類是購買現代城商鋪的業主。他們的回報,目前是以數倍計。比如現在的“味千拉面”面館,當初的售價是每平米2萬多元,現在有人出到5萬多,他們都不賣,業主已經將這個店鋪視作‘下蛋的金雞’”。
問題當然也有。潘石屹認為SOHO現代城最大的教訓是總面積不夠大,每個鋪面不夠小,造成業態不夠豐富。”現代城的第三層是寫字樓,實際上當時可以做成商業,用一個直通三層的扶梯連接。”潘石屹還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無為而治”的效果:當時人們都設想臨長安街的商鋪應該更繁華,所以售價也比背對長安街的高出30% 。結果現在的市場租金卻是倒掛,背對長安街的要比臨街的高出20%多。
建外SOHO:吸取前車之鑒
吸取了現代城的教訓,總面積達79萬平方米的建外SOHO,其總計9萬平方米的商鋪就分布于1—3層,形成了時尚、豐富業態的“SOHO商街”。在以每平米4萬多元創下北京市場商鋪銷售天價的情況下,400個沿街店鋪隨著公寓和寫字樓一起,在兩年時間被一搶而光。
就規劃而言,SOHO商街每天將有5萬人辦公、逛街、休閑娛樂。老潘承認,目前建外SOHO商業尚需要一個培養期。但情況在慢慢好起來,特別是建外SOHO的東區,西邊的商業仍然弱一些。據東區漢樂府建外SOHO店的總經理孟暉介紹,他的烤鴨店是今年8月5日剛開業的,客流量情況一天比一天好。孟認為建外SOHO的宣傳力度,樓群外立面設計,內部設施都令人滿意。“要開分店,還會考慮SOHO系列的地盤。”
經常出國取經的潘石屹對商業地產的體會越來越深,他總結到:“商業要想成功一定是自然成長——有生有死,經營不好的就要放他走人;其二,所有的商業要連續;第三,整個街道要窄,不要像長安街那樣太寬,這邊看不到另一邊,也走不到另一邊;最后,商業盡可能的是兩邊有商,才可以互相感應和互為廣告,而且彼此之間視覺一定要好——上面可以看到下面,下面還能看到再下面,互相之間有個吸引。”
基于此,建外SOHO的設計比較大膽。第一,區內一共有14條路;第二,所有商業都是面對面的。街區兩邊的商業面對面,店鋪之間就能實現互為廣告效應。逛建外SOHO的人除了可以在常規的首層和地下地層隨意走動外,還能在樓宇三層間穿行,因為建外SOHO的樓宇三層是打通的。
然而,建外SOHO的設計并非完美,仍有遺憾,潘石屹認為建外SOHO東邊的1、2、3號樓商鋪面積偏大。這其中既有設計的原因,也有銷售的原因。所以在建建外SOHO西邊的時候,潘石屹將“商鋪面積無條件的做小”作為一個硬性條件。但總的來說,“在建外SOHO,設計者山本理顯基本上把我的想法都實現了。”老潘說。
SOHO尚都與朝外SOHO:給大品牌留出空間
SOHO尚都和朝外SOHO對前者有繼續,也有揚棄。現代城和建外SOHO的一個重要教訓,潘石屹認為就是大品牌不夠多。當時由于建外SOHO的房子很搶手,開始也沒想那么多,能賣就全部賣出去了。可是后來,大品牌來租用店鋪的時候,他們就沒轍了。因為大品牌需要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大,而建外SOHO每個店鋪獨立面積很小,這樣就需要開發商整合幾家小業主的租金預期,可這很難達成。
在運作SOHO尚都和朝外SOHO時,潘石屹就打算把幾個重點位置的店鋪留下暫時不售,以供大品牌選擇。至于尋找大品牌的路徑,“當然不會坐等,希望跟第一太平戴維斯的世邦魏理仕這樣的國際知名代理行合作,畢竟國際品牌認國際代理公司。”老潘認真地說。
散賣未必死
對于SOHO系列商業項目,爭論最大的就是其商業的散買。業內的觀點是,開發商招租完了再賣給業主,才易形成商業氣氛和人流,進而將保證每個商業的品質。在和平里de小鎮負責人阮亦凡看來,CBD的商業發展極具潛力,只不過現在的開發商更多的是短期行為,簡單的賣完就算,沒有很好的經營公司去管理和維護商業。面對這些聲音,潘石屹態度仍然是,“商業管理最好是不要主觀控制,無為而治是最好的辦法。一個商鋪死掉的話,可以再換新的補充進來。不一定就是自己持有就好,世紀金源MALL就是一個例子。”
老潘認為香港模式和西方模式不一定適應北京的生存環境。所以,他會堅持他的“散售”:“市場是天空中飛過的鳥,飛過去了,就沒有痕跡,沒有人再跟著這條線走。你只能走自己的路線,市場是沒有規則可言的。”
本著這種大巧若拙的想法,潘石屹宣稱,公司將放棄住宅,全面向商業地產轉型。“散售”的弊端在SOHO也出現過,比如出租時小業主之間的相互壓價。“現在來看,好多了。”原因在于SOHO中國有一個龐大的租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