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76/BeyondPic/2007-9/26/R3A20B.JPG) |
國有企業重新煥發活力本報資料照片 |
![](/Files176/BeyondPic/2007-9/26/R3A20C.JPG) |
蘭州國企改革引起全國關注 |
![](/Files176/BeyondPic/2007-9/26/R3A20D.JPG) |
國企職工有了干勁 |
石良軍,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鑄鋼車間設備副主管。幾年前,他和自己所在的蘭州高壓閥門廠一同陷入了困境:企業停產,起初企業還能每月發放13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可沒多久,就是這130元錢也沒了著落,一連30多個月“斷炊”。為養家糊口,他去市場賣過菜,厚著臉皮向老家的親戚張過口……在委屈與拮據中,勉強度日。
抉擇:困境中綻露曙光
石良軍們的生活狀況讓蘭州市的決策者深感責任重大!深化改革,時不我待!市委、市政府認為,針對蘭州地處西部,開放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后的現狀,若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再搞改革不現實,若要通過一次改革解決所有問題也不現實。怎么辦?蘭州面臨抉擇……
工友相繼外出打工,石良軍卻沒有走。對于這個奉獻了他大好青春的企業,他還有感情。就是最困難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讀夜校學技術,倔強的他堅信自己的命運不該如此!好在,石良軍沒有退縮,沒有服輸,沒有離去,否則他也許就不會成為一場特殊而又重要“攻堅戰”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說其特殊,是因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不見戰火卻異常艱難的“攻堅戰”;說其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8萬多和石良軍一樣的蘭州人的命運,改變了200多戶蘭州國有企業的命運,更改變了蘭州經濟發展的命運……
市委、市政府經過審慎決策,提出一年抓“兩個置換”、二年抓資產重組、三年抓規范發展的戰略部署,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005年初,市委、市政府吹響了國企改革“393”攻堅戰的沖鋒號。在全市國企改革動員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寶生指出,這是一場事關蘭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總體之戰、命運之戰、決勝之戰,是蘭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又一次大規模的覆蓋全社會的思想解放,是蘭州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邁過的“一道硬坎”;全市上下要合力攻堅、務求全勝。省長助理、市長張津梁表示,這個“坎”必須要邁,無法回避。
改制:奇跡誕生的溫床
號角響過,決戰開始!我市從政策配套入手,出臺兩個綱領性文件,9個配套政策,8個暫行規定,并匯編成冊,嚴格行駛在政策的“軌道”上。此前進行了改制的蘭高閥再借“393”的東風,完成了職工身份置換,之后進行了資產重組。閩商陳清流以承債式收購的方式,接手了蘭高閥。這是一次真正徹底的改制!一個曾經負債4716萬元、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從絕境到重生,從沒落到崛起!2006年,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銷售收入從不足400萬元猛增到了1.78億元,一躍成為全國閥門行業中的佼佼者,成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供應合作伙伴。這個曾經讓政府難心的企業,如今正在成為業界快速成長的“小巨人”,勇挑起了工業強市、振興蘭州通用機械行業的重擔,正在向實現年銷售收入3億元的目標接近!一切歸功于這場“攻堅戰”!
蘭高閥僅僅是“393”蘭州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中企業改制成功的一個縮影。在這場命運之戰中,“改制”所起到的作用之大、影響之深令人震驚,因為它已不僅僅是體制創新的一個過程,更是一個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為了充分發揮好這種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我市國企改革采取了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改制重組,對具有一定產品優勢、生產經營基本正常、有較強市場競爭力、資債結構比較合理的企業,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改制重組,變“一股獨大”為產權多元化,133戶企業運用了改制重組的方式;第二種形式是破產重組,對一些虧損嚴重、資不抵債、但產品仍有一定市場的企業實施依法破產或政策性破產,對企業的資產、人員、業務、債務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我市有24戶企業實施了破產重組;第三種形式是實施破產關門(或關閉),對長期停產、資不抵債、無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果斷實施破產,破產清算后剩余凈資產由政府收回處置,政府負責出資一次性妥善安置職工,我市有54戶企業完成了破產關門(或關閉),從源頭上消滅虧損,不僅盤活存量資產,而且促進了資源優化組合;第四種形式是并購、租賃及其他形式,蘭高閥等30多戶企業就采取了這種改革辦法,從而突破了行業、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資產重組。
從那時起,曾經捉襟見肘的苦澀日子被塵封在了記憶深處。如今身為設備副主管的石良軍,不僅收入逐年增長,比過去翻了幾十番,還享受到了公司辦理的養老金、公積金、大病互助金等待遇,并且住進了公司新蓋的住宅樓。“企業的改制給我帶來了新的人生!”石良軍這樣說。
2005年,我市8.3萬名和石良軍一樣的國有企業職工,通過經濟補償或實物資產量化,完成了身份職工置換,同時,231戶企業產權得到了明晰,實現了產權多元化。為了兩個“置換”的順利完成,全市累計支出改革成本30.6億元,其中現金8.6億元,實物資產量化22億元。到2005年末國企改革“兩個置換”的主體任務順利完成,解決了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突破制約企業發展的各種體制性障礙,為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礎;這標志著我市國企改革“393”攻堅戰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這幾乎是一個奇跡!”2006年4月間,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到蘭實地調研,高度評價蘭州的國企改革工作。他認為,蘭州作為西部重鎮,國企改革的難度在同等條件下要比中部和東部難度大。蘭州卻僅用了1年時間,就完成了產權置換和職工身份置換的主體任務。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調研組將蘭州市國企改革的經驗和做法定位為老工業基地“無震蕩”改革的成功典范。國企改革“蘭州模式”的成功推行,對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國企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重組:涅槃中崛起希望
2005年底,我市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勝利賓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一職,14位候選人奮力角逐……這是我市首次運用市場化機制公開招聘國有企業負責人,變單純行政任命式的“相馬”為市場“賽馬”,標志著國企改革攻堅向體制創新的深層次破冰前行……就在這一年,“393”攻堅戰捷報頻傳:蘭州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成功組建,國資監管體系得到有力完善,為清收破產企業資產、托管職工社保關系,依法持有改制企業國有股權、收取國有資產經營收益,進行下一步的資產處置、重組、資源整合搭建了操作平臺;46家中介機構應聘全程參與國企改革攻堅,保證了改革全過程的“陽光操作”;部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試行年薪制等多種薪酬方式……
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投入。由于多年沒有投入,我市的市屬企業最終走到了破產重組的境地。因此,進行資產重組,引入外來投資者,成為現階段解決制約蘭州市國有企業發展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瓶頸因素的惟一途徑。2006年,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工作順利轉向企業資產重組,以100戶企業資產重組為重點,我市開始在資源整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運行的戰略布局上“大手筆”運作,不失時機地加大了債務重組的力度,兩年多累計從四大商業銀行和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打折回購企業不良債權24億元,減輕了企業債務負擔,相應調增了國有資產,為實施大跨度、高起點的企業資產重組,引入外來戰略投資者打掃干凈了“庭院”,降低了“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