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陳寶生更高興的是蘭州市民,他們高興地看到,如今的蘭州市,每天都在解決問題,每天都有問題在解決。不到兩年的時間,一系列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包括一些積重難返、打了死結的問題,也開始解凍。
就說國企改革吧。蘭州市的國企改革錯失良機,遠遠滯后于全國的步伐。和陳寶生同期進入蘭州市政府、出任市長助理的國資委負責人,用20個字形容2004年年底蘭州市國企的情形:千瘡百孔、百債纏身、積重難返、覆水難收、坐以待斃。“有多少國有企業說不清楚,有多少國有資產說不清楚。”
隨后的摸排調查,更是讓這位外來的國資委負責人吃驚不小:240家國有企業,總資產147億元,負債103億元,凈資產只有44億元。12萬國企職工,只有8萬人在崗。
“要改革,難度可想而知。但以陳寶生為班長的市委、市政府決心要啃這塊硬骨頭,我們只能迎難而上。”這位國資委負責人笑稱,他們從此開始了“5+2,白加黑”的戰斗——經常晚上10時開完一個會,10時30分又要召開一個專題會議;時常是各部門間爭得面紅耳赤,問題研究到天亮,第二天的工作又開始了。
非常規手段,實施著一攬子的大破大立。不到兩年時間,蘭州市231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7.9萬多名國有企業職工通過一次性經濟補償或實物資產量化置換了身份,部分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企業改制和職工身份置換比例均超過96%。所改企業,未發生一起大的群體上訪事件,國企改制實現難得的“無震蕩”。
在蘭州市,原本辦好一個房產證需要蓋7個部門的印章,正常程序3年下不來。改制前,有3萬多戶職工沒有房產證。這位國資委負責人力排眾議,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跨越障礙,簡化程序,為3萬多戶職工辦理了房產證。有職工感嘆:“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今年4月間,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調研組在蘭州進行了為期3天的實地考察,對蘭州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蘭州模式”對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國企改革都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和國企改革一道,事關蘭州城市形象的幾十座地下通道的臟亂差清除了,事關5000多出租車加氣難的問題緩解了,事關兩萬多私家車主,于法無據、久拖不決的私車掛靠制度取消了。
連續兩年,蘭州市群眾的信訪量每年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下降。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呈現不曾有過的融洽。
每個星期日,只要不出差,陳寶生都要到街上走一走。不時會有群眾迎上來握住他的手,和他拉家常,向他反映問題。這正是陳寶生所愿意看到的。
陳寶生辦公室的電話,從不向群眾保密,所以不時會有群眾打電話給陳寶生,起初反映問題的居多,而如今,關心的電話多了起來。“書記,您最近的臉色有些憔悴,要注意身體啊!”“書記,您昨天打的那個領帶顏色有些偏深,不協調,下次調換一下。”這讓陳寶生倍感溫暖。
本報蘭州11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