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攻堅 兩年突圍
國企改革“蘭州模式”引人注目
核心提示
“改到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身份”。當全國的國企改革普遍進入阻力巨大的“巖石層”時,地處西北內陸的蘭州卻“直搗”國企改革的最深、最難處,在一場被譽為“無震蕩”的國企改革攻堅戰中,蘭州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91.3%的企業、93.6%的職工的產權置換和身份置換。“這幾乎是一個奇跡!”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在蘭 州實地調研時,對國企改革的“蘭州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日前,《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也親自率隊來蘭州采訪,對國企改革的“蘭州模式”進行深入解讀。一時間,國企改革“蘭州模式”成為全國諸多媒體關注的新聞熱點。
一年攻堅
蘭州實現“無震蕩”國企改革
蘭州市市長張津梁:“企業發展到今天,這個坎必須要邁,無法回避。時間拖得越長,改革的成本就越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蘭州市的國企改革總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從轉機建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到扭虧脫困、抓大放小,雖然走過了25年的漫長歷程,但制約蘭州市國有企業發展的一些“瓶頸”因素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產權置換、職工身份置換這兩個關鍵的改革環節一直沒有到位。
張津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企業發展到今天,這個坎必須要邁,無法回避。時間拖得越長,改革的成本就越高。”2004年年底,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393”國企改革攻堅計劃,打算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國企改革任務,使90%的國有企業完成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使90%的國有企業職工完成國有身份的置換,使35戶左右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無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實施依法破產或政策性破產,徹底退出國有序列。
2005年初,蘭州“393”國企改革攻堅戰正式打響。按照一年攻堅、兩年突圍、三年見效的戰略部署,蘭州全市動員,各部門橫向聯動全力攻堅。由于政策配套,措施到位,操作穩健,到2005年底,蘭州順利完成了“兩個置換”的主體任務,全市240戶國有企業中,共有219戶企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全市近10萬名企業職工中,有7.93萬余名職工的國有身份得到了置換。目前,蘭州市已有5.3萬名職工與原企業解除了勞動關系,并與改制后的企業簽訂了新的勞動合同;有2.5萬名職工領取了一次性安置費,靈活就業。在“兩個置換”中,政府的“以人為本”和“有情操作”,使絕大多數職工由“企業人”平穩過渡到“社會人”。蘭州的“兩個置換”,被國務院國資委和媒體譽為“無震蕩”改革。
兩年突圍
資產重組引來戰略投資者
張津梁:“在國企改革中,職工的安置、就業和企業的資產重組三個方面的工作都要跟上,保證改革徹底到位,不做‘夾生飯’,防止‘翻燒餅’。”“兩個置換”主體任務的完成,為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6年,蘭州市國企改革的重點工作順利轉向企業資產重組。1月25日,蘭州市第六次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確定了2006年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解決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100戶企業資產重組為重點,進行資源整合、產業結構和戰略布局調整,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同時,穩步構建國有資產監管體系。
2006年上半年,蘭州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蘭州制桶廠、甘肅和平民爆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蘭州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蘭州化肥廠等完成“兩個置換”的企業,吸引了國內眾多戰略投資者的目光。貴州久聯民爆器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重量級”戰略投資者紛紛來到蘭州,參加蘭州市國有企業資產重組論證會,表達了強烈的合作意愿。8月18日,市政府國資委在甘肅省產權交易所舉行了五戶企業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進場交易簽約儀式,此舉標志著蘭州市百戶企業資產重組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五戶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共引進資金2.64億元,盤活存量資產10.5億元,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涉及建材、化工、交通運輸、裝備制造以及實業投資等諸多行業。
據蘭州市政府國資委負責人介紹,今年后幾個月,蘭州市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內外結合的辦法進行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在加大引入外來戰略投資者的基礎上,加快企業的自我重組,從根本上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瓶頸”因素,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掃清障礙。
據了解,目前,蘭州市還有近20戶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按計劃,蘭州紅星紙箱印刷廠、蘭州四毛廠、蘭州晶亮玻璃有限責任公司、蘭州晟地汽車修配有限公司等10戶企業,已具備了在三季度簽約的條件;正在論證的將于四季度進場交易、進行商務洽談的企業有20多戶,其中蘭州供水集團、蘭州鍋爐廠、蘭州勝利賓館、蘭州機床廠、蘭州水泵總廠等10戶企業已進入省產權交易所招商,進行產權轉讓,《經濟日報》、《中國證券報》等媒體已公開披露了上述企業公開招商、進場交易的信息;另外,甘肅蘭藥有限責任公司、蘭州市第一建筑有限責任公司等10戶企業也進入了資產重組的調研考察、可研論證和商務洽談階段。
兩個置換三大效應
企業資產重組駛入“快車道”
核心提示
《中國經濟時報》撰文分析,國企改革“蘭州模式”的積極效應,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制創新效應。蘭州的國企改革不僅完成了“兩個置換”的主體任務,而且促進和完善了蘭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進了蘭州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二是社會進步效應。“393”國企改革攻堅戰,促進了人們的市場意識和創業意識,促進了一支敢打硬仗、創業型干部隊伍的成長,促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經濟發展效應。“393”國企改革攻堅戰,促進了蘭州微觀經濟主體增強活力,促進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從而改善和提高了宏觀經濟效應。
專家認為,蘭州國企改革基本完成了“兩個置換”的主體任務,取得了“三大效應”,企業的資產重組開始進入“快車道”,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書記市長一線指揮
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領導重視是關鍵。但領導重視不能只是一句空話,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工作做基礎。蘭州“393”國企改革攻堅戰,始終都是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有力支持下穩定推進的。蘭州市專門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寶生為組長,省長助理、市長張津梁為第一副組長的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部署、指揮攻堅戰,領導小組、市政府每月都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國企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此外,蘭州市還在領導小組下設了資金籌措、職工安置、結構調整、國企改制、維護穩定、宣傳報道和政策督導等七個工作指導組,保證了相關工作的有序推進。
【啟示二】緊緊抓住“牛鼻子”
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總體目標的制定,應當做到量與質相結合,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體制建設與隊伍建設相結合,改革與發展相結合。而“蘭州模式”以“兩個置換”為基礎,正好抓住了國企改革的“牛鼻子”,戰略定位非常準確。如果“兩個置換”不完成,任何后續工作都無法展開,國企改革就無法走得更遠。
【啟示三】配套政策提供支撐
“蘭州模式”的成功之處,就是結合市情,在攻堅戰打響之前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包括《關于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關于實施國有企業改革“393”攻堅計劃的安排意見》兩個綱領性文件,兩個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九個鼓勵企業改制的配套政策和八個規范企業改制行為的暫行規定,以及一系列促進國企改革發展的資金扶持政策和其他相關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