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二月二十四日電 題:
“中國瑰寶”蘭州鼓子“枯木”終逢“春”
作者 趙志鋒
草長鶯飛,楊柳如煙,蘭州二月春明媚。近來,一群蘭州鼓子癡迷愛好者,又聚在安寧區水掛莊一空地上,曬著暖陽,喝著茶水,哼唱著蘭州鼓子,悠閑自得,樂在其中。老藝人薛老漢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蘭州鼓子終于逢‘春’了!”
據走訪,隨著春回大地,蘭州西固公園、黃河風情線、小西湖公園、黃河兩岸的街頭巷尾,處處飄揚著韻味悠長而又鄉土氣息濃厚的蘭州鼓子聲。曾一度消聲匿跡的蘭州鼓子聲,終于伴著春風,再現古城蘭州,難怪薛老漢激動如是。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鼓子詞,是流行于蘭州地區的的古老曲種之一。《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宋趙德麟始創商調鼓子詞,用‘蝶戀花’譜西廂十二首”。《說唱藝術簡史》稱:“蘭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肅蘭州地區。”
薛老漢介紹,在蘭州,蘭州鼓子曾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能彈唱者甚多。若遇喜慶節日,請客宴會,無論是農村家庭院落,還是集鎮茶肆酒樓,老蘭州人都聚集在一起彈唱。每次唱到高潮之時,便出現一人演唱而眾人幫腔的熱鬧場面。
然而歲月流轉,時至今日,蘭州地區包括榆中、皋蘭等縣的鼓子老藝人已不足三百人,且年齡大多已逾“花甲”。“人亡歌息,人去藝絕”,這門珍稀罕見的“獨門絕技”,已瀕臨失傳。
記者街頭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人都認為蘭州鼓子是一種“樂器”。而對于三十歲以上者,也有近半數的人表示“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說會彈唱。
據悉,由于許多老藝人相繼病逝,解放前后還有一百一十多種曲調的蘭州鼓子,如今只剩下六十多種,而經常唱得也就十來種。
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學會秘書長杜芳認為,蘭州鼓子等民族民間文化生存環境正在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一大批珍稀罕見的“獨門絕技”,因后繼無人和缺乏有效保護而瀕臨消亡。此外聽眾群大量減少、跟不上快節奏生活等原因也加劇了其消亡趨勢。
據介紹,此前,蘭州鼓子已入選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登上了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甘肅也于去年開創了對民間藝人評選職稱的先河,十三名農民喜獲“副高”職稱。
專家認為,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民間藝術的關懷和重視,促使蘭州鼓子等終于在此間“春暖花開”,“枯木逢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