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了,我們該去哪里?
——關注金融危機下我市大學生就業現狀
胡麗霞 王曉馨文/圖
距離大學生畢業尚有數月,然而曾經平靜的大學校園里卻早已充滿煩躁和喧囂,“前景堪憂,何去何從”的悲觀情緒在整個校園里彌漫著。昔日埋頭苦讀的莘莘學子們在就業的巨大壓力下,不得不像集體遷徙的候鳥從一個城市急急地趕往另一個城市謀求一份聊以生存的職業。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不再意氣風發,他們年輕的臉上帶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滄桑與無奈。挺直的腰背在一次次求職的失敗中彎曲而疲憊。他們抑郁的眼神和沉重的嘆息,讓今年的大學生就業變得沉重而讓人窒息。大學生就業難早已成為一個陳舊的話題,在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下更是雪上加霜,讓本來不景氣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更加冷清。
還有兩個多月,大學生就要離開學校步入社會,然而,在這場經濟嚴冬中,我市的大學生將如何邁出人生第一步?就業,我們政府部門和學生又將如何面對?成為人們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就業寒冬:我們的工作在哪里?
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610萬人,較2008年增加52萬人,幾乎占到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總量的一半;而在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中,仍分別有100萬人和150萬人尚未找到工作。同樣,省內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省人事廳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省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0萬人,其中省內高校8.5萬人,省外高校甘肅籍返回報到的約1.5萬人,加上歷年沉淀未就業的畢業生6.8萬人,合計將有16.8萬名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人數創歷史新高。這其中,僅天水市籍及天水市高校畢業生就達13000余人。
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龐大數字,另一方面卻是勞動力需求的銳減。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曾經吸納大量大學生就業的許多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一些受波及的企業也減員增效,原定的用工計劃不斷縮水,新增就業崗位明顯減少,部分企業甚至放棄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勞動力需求的突然減少,使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加劇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矛盾。
不無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我市經濟運行困難也明顯增加,一些大中型企業外貿收入大幅減少,部分企業限產,進而造成就業崗位流失;此外,原有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矛盾尚未完全解決,也加重了大學生就業壓力。
面對前所未有的就業寒潮,莘莘學子絕望地發問:我們的工作在哪里?
今年畢業的蔡文惠是天水師范學校的外語系學生。從去年大三第一學期開始她就開始著手找工作,跑了無數人才市場,甚至去深圳、跑蘭州,可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她無奈地告訴記者:“和上屆的師兄師姐們相比,我們簡直太不幸了。招聘的企業少了,工作崗位也少了。招聘會不但少了,就業崗位還不盡如人意。”如今,疲憊不堪的她準備繼續上本科,她說經過無數次的招聘,她也在努力適應著社會現關,她已經做好將來本科畢業后去農村學校代課的準備。
相比蔡文惠,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關東芳就幸運多了。她是天水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學生,家在白銀。她告訴記者,她準備回白銀參加“三支一扶”的考試,家里人已經在為她的工作跑關系,即使如此她仍然很擔心,現在的她不敢睡懶覺,甚至不敢逛街,天天抱著書本去上自習。關東芳說,現在的競爭壓力太大了,她們班就有好多同學準備參加這種考試,稍有懈怠就會被淘汰,晚上睡覺都不踏實。
因為找不到工作,蘭州商學院畢業的王芳回到天水準備自己創業,她雖然曾經雄心勃勃,可面對巨額的創業資金,又沒有任何創業經驗,她最終選擇了放棄。她告訴記者:“就業難,創業更難。創業需要大筆資金,讀大學已經花了不少錢,實在不好伸手向家里要了;再說,學生畢竟缺乏社會閱歷,更談不上必需的市場經驗,雖然有滿腔熱情,可如何創業、創什么業,心里其實非常茫然。”
無奈面對:我們還得生存
2008年1月至4月,《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與Universum公司聯合對2008年中國大學生職業傾向進行了專項調查。調查顯示,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42.4%的人畢業后想進入外企工作,想去國企的人為19.2%,有13.4%的人想去政府部門工作,希望自主創業的僅占6.3%。同年11月下旬,《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又通過騰訊教育頻道進行了一項專門針對即將畢業的2009屆大學生的調查,此次的調查比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想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有20.8%,在國企工作的有20.3%,選擇外企的僅有18%。而“自主創業”成了這屆大學生的首選,有21.6%的人選擇此項。不到半年的時間,學生的態度就發生了如此顯著的變化,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越來越趨向理性。而從記者對我市大學生的采訪來看,我市大學生的就業目標在逐漸接近現實,就業的薪酬也在逐漸放低。用學生們自己的話說:不管怎樣,我們還得生存。
姜楠兵,是一個開朗樂觀的東北大男孩。就讀于天水師院經管學院。對于金融危機,學習經濟的他最有切身感受。但他對就業很樂觀,對自己未來的工作也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告訴記者,當初選擇學習經濟,是希望自己畢業后能有一份體面、高收入的工作,但事隨境遷,大環境變化了,自己的目標也就得相應地改變。本來所學的專業只能進金融行業,可現在只要有自己適合工作就可以。
“等有了工作經驗,等金融危機過去了,我們還有機會。大學生就業確實很難,可光著急也沒用,還是保持平穩的心態,相信自己的實力比較重要。”姜楠兵對自己充滿信心。
今年七月份將從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的天水籍姑娘張雅莉心態和姜楠兵一樣。性格開朗活潑的她在上研究生前曾在南方一個比較知名的廣告公司工作,工資待遇都很不錯,但戀家的她最終放棄了優越的工作,選擇了繼續求學。樂觀的張雅莉曾以為憑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以自己的能力將來在家鄉就業應該沒有問題。然而,她很不幸,還沒畢業就趕上了突發的金融危機。原本打算非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不去的她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妥協了。記者見到她時,她剛參加完中國銀行在甘肅的考試,她說她已經參加了無數次招聘會,但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去,最終失望而歸。她說現在只要有個合適的工作能養活自己就滿意了。
“先工作,再就業嘛。”張雅莉無奈地說,“我相信金融危機陰霾總會過去,終有云開日出的一天。”張雅莉對明天依然充滿信心。
解決就業:還需要繼續努力
雖然就業形勢空前嚴峻,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并非此次金融危機的“伴生品”。早在2003年,當第一批擴招的大學生踏入社會時,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開始初步顯現。此后,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大學生就業壓力也日趨增大。時至今日,“就業難”現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本、專科生層面,甚至碩士生、博士生也不同程度受到波及。
對此,有人把大學生就業難歸罪在了大學擴招上。然而,對這點許多權威人士并不認同。他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是遲早的事情,它是社會弊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首要是當前國內產業結構失衡。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加工業飛速發展,但知識密集型產業仍處于低迷狀態;反應在勞動力需求上,則表現為“白領”型崗位需求不足,“藍領”型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現農民工比大學生更加吃香的就業“怪圈”。其次,從這些年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就業難也反應了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受商業利益驅使,近些年來,一些高校大量開設培養成本較低的專業,致使部分專業點過多過濫,遠遠超出了社會需求。此外,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工作能力欠佳等都是制約大學生就業難不容忽視的問題。鑒于以上原因,一些專家認為:大學生就業已成為一個積重難返的重大世界性課題,從長遠來看,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涉及到國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教育結構的調整,因此任重而道遠,還需各個部門繼續努力。
社會關注:希望和夢想仍將延續
雖然,解決就業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有關專家表示,大學生也不必太過悲觀,就業難,并不代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況且我國經濟從總體上說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強勁,這為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保障。同時,為化解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措施,力促經濟平穩運行。如中組部選拔大學生到基層當村官;團中央加大了對“大學生西部志愿計劃”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學期間的貸款;軍隊征兵也加大了大學生入伍的比例。不久前,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制定了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建立和完善困難畢業生援助制度等7項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就業。
對此,我市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全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記者從市人事局了解到,為了幫助大學生中就業的弱勢群體,市上決定重點對困難家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進行重點幫扶,并對回我市的畢業生,熱情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人事檔案托管、戶口落報等系列化服務,特別對就業困難和零就業家庭的畢業生,重點實施就業能力培訓、向用人單位推薦、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幫扶措施,確保就業困難群體充分就業。同時,將把基層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進一步加大基層就業力度,圍繞基層面向群眾服務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領域,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公益性崗位,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干事創業。此外,為了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就業的渠道,市人事局在我市現緊缺的編制資源中擠出470個行政事業崗位,同時精心組織各種大型招聘會,引導學生到企業就職,并出臺各種優惠措施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
但僅有社會和政府的幫助是不夠的,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也應該轉變觀念,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學生還沒有真正轉變就業觀念,天水師院的一位應屆畢業生曾這樣對記者抱怨:“好歹是個大學生,總不能干農民工的工作吧。”而有這種思想的學生還不在少數。我市從事就業安置工作的專業人士表示,大學生只有轉變觀念,才能真正改變“就業難”的局面。大學生要客觀認識就業形勢,找準定位,理性調整期望值。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就業,樹立“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思想,特別是金融、房地產專業的畢業生,不過分要求專業對口。學生要客觀評價自己,低姿態求職擇業,學會從基層做起,適當放低薪酬要求。同時,在城市類型的選擇上,中心城市固然機會多,但變動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潛力的二級城市也許有更好更穩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