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人因為網(wǎng)絡、圖書的發(fā)達,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都很深,有很多人在參觀展覽之前都要上網(wǎng),買一些相關圖書來看,說明中國大多數(shù)人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水平在提高,讀書人越來越多,我們應當給他們多提供一些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產(chǎn)品。
攜子賞瑰寶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山西屯留人。擅長油畫、壁畫。1982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任地區(qū)文化館美術組組長。1989年入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日本畫科平山郁夫工作室學習,獲碩士學位,F(xiàn)任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這個展覽是從現(xiàn)存的2000余幅單幅臨本中抽出的最精華的部分,大部分作者都有20年以上的臨摹經(jīng)驗,復制的洞窟總共有13個,此次展出了10個。通常一個洞窟需要15個人畫4年才能完成。此次選擇展品,除了考慮選擇莫高窟1000多年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將作者的代表性和藝術觀賞性放在了首位。
這個展覽是常書鴻、段文杰、史韋湘、關友惠、潘潔茲、李振甫等幾代人用心血和生命打造的,莫高窟是個沒有作者的世界藝術寶窟,而這個展覽是有作者的,絕大部分人是有著巨大藝術天份的,他們舍棄了很多東西來到這里,懷著一顆虔誠之心進行臨摹,可以用“卑躬屈膝”這個詞來形容,就是因為他們完全被這些優(yōu)秀的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所征服了。從老一輩到現(xiàn)在的中青年畫家,都是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自投羅網(wǎng)”,這批人非常了不起,能夠真正體現(xiàn)甘于寂寞,甘于奉獻,忘我無私的敦煌精神,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謝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江蘇宜興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8年畢業(yè)于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后歷任軍事工程學院助教、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國防工辦副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部副部長,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第二、三屆理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為中將。
到敦煌莫高窟去過兩次,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第二次是全國人大考察,大約是在2000年。去年想去,79歲了,身體不行。這次展覽不簡單,印象最深。把多少洞窟、多少年代貫穿起來了。這個古代文化藝術,是幾千年保存下來的,現(xiàn)在不但要保存,還要復原、創(chuàng)造,我覺得把古董變活了,讓古董回到了現(xiàn)代人生活中。另外,看到的文物,從莫高窟整體來看,保存技術、觀念,都有很新的變化,人才也具備了,挺好。敦煌,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經(jīng)過多少年的研究,有研究的人才,有歷史性的基礎,比較難得。我們應當重視古董文物,去了解,開發(fā)它。
張偉榮(敦煌藝術大展志愿者)
我們志愿者講解員共有六七十人,有在國博、首博、中華世紀壇各處的,此次都匯聚到美術館來了,因為我們對敦煌文化都是情有獨鐘,就是因為它太有魅力了。敦煌是祖國特有的瑰寶,雖然比較深遠,但人們都為它的魅力所吸引。我在給參觀者講解時,發(fā)現(xiàn)觀眾最感興趣的還是其中的宗教思想,我通過講解前的準備了解到很多佛教知識,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古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成為不同朝代老百姓心靈的安慰劑和精神寄托。宗教中蘊含的一種真、善、美的東西,以非常通俗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了,迎合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北京,有很多不同時代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如景山的五佛寺、頤和園后的釋迦多寶琉璃七層寶塔、動物園后的五塔寺等,有很多都可以結合敦煌石窟藝術來講解。通過兩個月的講解,我得到了前幾十年都未得到的東西。盡管相當累,但兩天不來心里就癢癢,感謝甘肅人,感謝敦煌人,大家都對敦煌的保護神充滿敬意。
陶醉壁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