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2 16:01: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打印本頁 |
情況緊急,斯大林最終答復金日成,“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向朝鮮提供強擊機和殲擊機。”金日成這才松了一口氣。但出于不想與美國發生正面交戰的考慮,斯大林并未立即兌現自己的承諾。從此開始,斯大林一次次地將球拋給中國。
將戰爭擋在國門外
就在金日成與斯大林態度曖昧地往來電報之時,中國也在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毛澤東計劃在東北已有的四個軍的基礎上再加入八個軍的兵力。
這一切只是準備。事實上,中國目前對于朝鮮戰場的真實情況所知甚少。朝鮮從未向中國透露詳細戰況。甚至在8月份,中國提出要向朝鮮派遣觀察員的要求也被金日成拒絕。在沈志華看來,這一切都是朝鮮遵循蘇聯的指示所為。蘇聯一直擔心中國借戰爭契機擴大自己在朝鮮的影響力。
9月15日,中國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美國第10軍在150艘軍艦和強大的海空火力掩護下一舉登陸仁川。朝鮮駐守的一團兩營立即被打垮。兩天之后,中國邊境至平壤的所有交通線全部崩潰。截至9月底,根據蘇聯駐朝鮮軍事代表秘密報告稱“朝鮮人民軍彈藥缺乏、運輸癱瘓、指揮系統一團糟。”
在人民軍即將崩潰的當口,金日成又一次致信斯大林,“請幫助我們建立一支由中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組成的國際志愿部隊。”與此同時,金日成還派人帶著自己的親筆信送往北京毛澤東處,直接請求中國出兵朝鮮。10月2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稱,“用志愿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
但中國出兵并不順利。10月2日下午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意見分歧極大。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盡快出兵,并計劃派遣林彪出征。但林彪卻持相反意見,且稱病請辭。兩天后的擴大會議上,反對出兵的一方仍占主流。主要原因大致包括內憂尚未解決,部隊常年征戰導致厭戰情緒蔓延,且武器不如美軍無勝利把握。
會議出現些許轉機是從彭德懷到京后開始的。4日下午,彭德懷趕到會場,因為感到氣氛不尋常,所以暫未發言。果然,第二天一早,鄧小平帶著毛澤東的指示到北京飯店將彭德懷請到中南海。毛澤東與彭德懷談話之后,彭領會了毛的意思,表示愿意帶兵入朝。毛澤東這才松了一口氣說,“這我就放心了。”下午的會上毛、彭掌握了主動。最終,毛澤東對彭德懷說,“給你十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
10月6日,周恩來在中央軍委會議上傳達出兵決定。林彪在會上直言“為了拯救朝鮮把中國打爛不值得”,但遭到批評。兩天后,毛澤東簽署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
就在中國高層爭論出兵事宜的同時,斯大林也在謀劃著自己的對策。早在四天之前,毛澤東曾電告斯大林,除希望蘇聯提供武器支援外還要出動空軍掩護中國軍隊,這是中國軍隊出兵的前提。8日,周恩來飛往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此事。談判中,斯大林說“如中國不出兵,可通知金日成將主力部隊撤到中國休整。”并且告知中國,蘇聯空軍至少兩月后才能出動。另外,斯大林還直接電告毛澤東,讓其做好準備,金日成可能到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在學者金景一看來,金日成流亡東北的前景對毛澤東刺激極大。根據金景一的估算,如流亡開始,將有20萬至30萬人遷至東北。而東北作為中國工業基地在1949年為中國提供了34%的工業產品,另外還擁有重要的鐵路線及港口。這樣的前景堅定了毛澤東出兵朝鮮 將戰爭擋在國門外的策略。但沈志華認為,斯大林放棄朝鮮的表態意味著他對中國喪失了信心。這又是一次對中共的考驗,中共是否愿力挽狂瀾也是對蘇聯的一種表態。
但無論怎樣,斯大林表示無法立即出動空軍,這為中國出兵增加了不確定因素。毛澤東于10月12日下午緊急發出電報稱,“10月9日命令暫不執行。”第二天,彭德懷得知斯大林出爾反爾的消息后,在會場大發雷霆,并當即表示要辭去總司令一職。毛澤東再次說服眾人,最終達成一致,即使蘇聯暫不出動空軍,中國也仍然出兵。并將出兵日期定為10月19日。
隨后,毛澤東召見蘇聯大使羅申,告知“我們應該幫助朝鮮人”。但此時,金日成政府已按照斯大林之前的指示開始撤離。混雜著對蘇聯的抱怨,情緒低落的朝鮮政府機關從10月8日起分批撤退。這時,金日成卻接到了斯大林突然發來的電報,“鑒于中國同志作出了新的決定……之前的建議應予撤銷。”朝鮮人民軍再次出現一絲生機。
就在中蘇博弈出兵的同時,美國也在關注和研究中國的動向。進入10月,平壤接連告急,美國認為中國已喪失入朝良機,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訴杜魯門,“中國絕不會出兵,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將是一次大屠殺。”
而此時的中國已無回頭的可能,盡管斯大林再次收回承諾,對中國宣布“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入朝作戰”。對此,周恩來、毛澤東都顯得無可奈何。10月18日,毛澤東再次主持中共中央會議,在聽取彭德懷的情況介紹后,毛澤東堅定地宣布,“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無論有天大的困難,志愿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會后,毛澤東發布命令:10月19日,志愿軍于安東、輯安渡過鴨綠江。
25日,中國軍隊在朝鮮半島與敵軍正式交火。抗美援朝之戰從此打響。
(本文得益于學者沈志華、徐焰、全景一、石源華、張璉瑰的指導,謹此表示感謝。實習生朱悅俊 高山 董濤對本文亦有貢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