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2 16:01: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打印本頁 |
家國的記憶
—紀念抗美援朝60周年
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
60年前,剛從一片廢墟中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而國際政治的詭譎風云令和平如同摩西眼中的應許之地,可望而不可及。戰火在朝鮮半島燃起,中國應該獨善其身,還是以舉國之力將戰火擋在家國門外?
毛澤東選擇了后者。盡管這個選擇令日后的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中國以志愿為名,在異國戰場上與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浴血奮戰,民族的自豪感令一個脆弱了多年的中國無比榮耀,這份榮耀留存至今。
政治家的決策,學者們的考證分析,多是理性而冰冷。當我們想起這場戰爭,所緬懷和紀念的是戰爭中的每一個人,他們身后的每一個家庭,他們的命運、故事和情感。正如心理學大師榮格所說,世界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緊要的乃是個人的生命,只有它創造著歷史,只有這時偉大的轉變才首次發生。
朝鮮半島1950
從一開始,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了新政權的中共并無意卷入一場新的戰爭。然而,美國把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朝鮮半島的戰火有蔓延至中國之虞,而同床異夢的蘇聯老大哥時時刁難、考驗??在種種因素作用下,中國決定出兵援助自己的朝鮮同盟
本刊記者/
毛澤東用他獨特的方言對眾人說道,“戰爭一關,已經基本上過去了……現在是要過土改一關。”說這話時,劉少奇、周恩來、陳云等新政權的高層領袖全部在座。這是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閉幕式。
第二天,毛澤東這篇向戰爭告別、準備開展建設的發言被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人們并不知道,就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同時,朝鮮半島的一場戰事已經悄然開始。而4個月后,中國也被卷入這場日后被稱為“抗美援朝”的戰爭。
中國無意主動參戰
6月24日晚上9時,美聯社總社收到駐南韓記者報道,“朝鮮軍隊發動進攻,開城已告失守。”20分鐘之后,美國國務院獲知此消息,開始與駐漢城大使館聯系。得到的匯報中寫道,“朝鮮部隊今天清晨已向大韓民國好幾處據點進犯。”
此時的中國一片平靜。對于戰爭的爆發,作為近鄰的中國并不知情。雖然從1949年開始,金日成就曾多次聯系毛澤東以求得中國同意北方政府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但對于發動進攻的具體時間和計劃,金日成從未向中方通報,即使在開戰之后的一段時間,朝鮮也一直對中國隱瞞戰況。
美國對于這場突發的戰爭也有些措手不及。6月24日時值周六,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密蘇里州與家人團聚,國務卿艾奇遜也回到馬里蘭州。許多軍政領導人一時無法取得聯系。直到當晚23點20分,艾奇遜才與杜魯門通上電話,并決定盡快返回華盛頓。
美國方面開始主導召開聯合國會議,希冀能停止戰事。此時,中國對于這場戰爭尚未發表任何聲明,一直在默默關注戰事走向。戰爭之初的朝鮮軍隊勢不可擋,在中國看來,這場戰爭似乎很快就會毫無懸念地分出勝敗。
這時的中國并未想要卷入戰爭。與戰爭唯一的聯系,只是此時朝鮮軍隊中最得力的部隊是1949年由中國送回的朝鮮籍士兵。
1949年1月,中共軍方召開會議決定到年底之前將四野中28000名朝鮮籍士兵送回朝鮮。而1950年1月,金日成再次派人將中國軍中14000名朝鮮籍士兵連同武器一起接回朝鮮。這些戰士的入朝讓原本就實力相差很大的南北軍隊更加懸殊。開戰前,北方軍隊人數達到南方的一倍,沖鋒槍數是南方的13倍。在北京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景一看來,彼時,國籍觀念尚不清晰,這些朝鮮族士兵在中國革命結束后返朝實屬正常。冷戰史專家沈志華認為,這些朝鮮籍士兵的加入讓朝鮮人民軍客觀上增加了軍事進攻的能力。但這并非意味著毛澤東早有戰爭打算。
1950年6月,朝鮮戰場。
就在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爭論調停方案的同時,戰事卻越發激烈。朝鮮軍隊將南方政權逼得節節敗退。戰爭爆發一天半之后,南朝鮮李承晚政府已經遷至漢城以南240公里的大邱。當天下午,韓國大使張勉向杜魯門遞交了李承晚的求援信。在與杜魯門見面的時候,張勉幾乎要掉出眼淚。杜魯門卻面帶微笑暗示他美國不會撒手不管。果然,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于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侵犯與戰爭手段。”當晚9時,杜魯門召開緊急會議,并在一個小時之后做出兩條決定:美國出動海軍與空軍為南朝鮮提供掩護和支援;派出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以“協防臺灣”。美國決定用這樣的方式強力阻止共產主義的蔓延。
當美國將矛頭指向臺灣,中國開始真正重視起這場戰爭。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針鋒相對的社論力挺北朝鮮,并將南韓領袖李承晚比作“朝鮮的蔣介石”。
麥克阿瑟開始親自乘飛機巡查南朝鮮,與此同時周恩來開始對形勢表示出擔憂。他對時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說道,“形勢變化給我們打臺灣增加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那擋著。”由此可見,中國此時的注意力仍然未轉移到朝鮮半島,而只是考慮臺灣問題。
當美國與中國都開始緊張關注戰事的時候,蔣介石松了一口氣。這正是他想看到的結果。在學者金景一的研究中,早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資深外交家邵毓麟就向蔣介石建議與李承晚合作建立“反共同盟”,并計劃以秘密經費支持李承晚政權,企圖為接近戰爭邊緣的朝鮮半島澆油,一旦美國干涉就能保住臺灣。如今的局勢終于讓蔣介石如愿。復旦大學韓國問題專家石源華同樣認為,蔣介石并非著眼于朝鮮半島,而是想方設法讓美國回到反蘇一線,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對于時局的變化,中共方面顯然已經提高了重視程度,但表面上仍然波瀾不驚。6月30日,中國大陸如期頒布 《土地改革法》,新政權領導下的“土改”由此展開。同一天,中央復員委員會下達毛澤東、周恩來共同簽署的《軍委、政務院關于1950年復員工作的決定》。曾有人請示周恩來,由于朝鮮戰爭爆發,是否要改變復員計劃。周回答稱,“復員工作仍按原計劃進行”。
就在中國大批軍人復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士兵集結在朝鮮半島。南北態勢急速逆轉。截至7月3日,北朝鮮已有36架飛機被擊落,5艘艦艇被擊沉。兩天之后,美軍地面部隊正式投入戰爭。在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徐焰看來,這時中國開始意識到戰局不妙,將注意力轉向朝鮮半島。
7日,毛澤東終于有所動作。他提議中央軍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開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總兵力26萬人。但這樣的計劃顯然無意于主動參戰,而只是作為防御準備。
蘇聯一次次將球拋給中國
毛澤東部署加強東北邊防事務的時候,美軍的轟炸已經讓平壤變成一片焦土。北朝鮮瞬間從占得先機變得狼狽不堪。金日成心緒煩亂地向蘇聯大使報告,“朝鮮大量城市和工業企業被毀,軍隊不斷遭到轟炸。人民軍面臨失敗和崩潰。”這是戰爭爆發以來,金日成第一次失去信心。
北朝鮮開始向蘇聯積極請求援助,金日成也派代表與毛澤東會晤。毛澤東與周恩來都曾表示,必要時中國愿以志愿軍方式入朝作戰,并愿意提供武器。但蘇聯方面暗示,蘇聯并不急于讓中國出兵。
時間退回到1949年。
彼時,朝鮮南北雙方圍繞三八線時常發生小型沖突,平均每天會發生兩次交火。與此同時,南方李承晚政府經常發出挑釁聲稱“北進統一”。在一次會議上,李承晚公開表示“這個世界上共產和民主陣營是不共戴天的,美國朋友講,兩者中一者滅了,世界才會太平。所以早晚要決一勝負。”
事實上,三八線劃定之后,大多數工業設施都劃歸朝鮮,經濟實力南方遠不如北方。而且,南方的士兵大多由日據時期軍警組成,戰斗力極差。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朝鮮問題專家張璉瑰看來,作為末路貴族的李承晚并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他治下的南部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已經淪為游擊戰區,大小騷亂和起義接連不斷。李承晚的高調表態只是一種策略。
當韓國與美國拉近關系的同時,朝鮮也在積極應對。3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時向斯大林提出希望武力統一朝鮮,遭到斯大林拒絕。金日成轉而希望能取得中國同意。4月下旬,金日成派遣朝鮮人民軍總政治部部長金一秘密訪問北平,會見毛澤東。這時,毛澤東正在北京香山休養。國民黨大勢已去,但中共與蔣介石政權的戰爭仍在繼續。毛澤東以此為由拒絕了朝鮮提出的武力統一計劃,并稱要等中國完成統一再幫助朝鮮。
蘇、中兩國的態度并沒有讓金日成放棄計劃。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在當晚的會談上,金日成突然告知毛澤東,斯大林已經同意了自己的武力統一計劃。毛澤東覺得此事甚大,有些不敢相信,遂立即中止會談并緊急約見蘇聯大使尋求證實。第二天,毛澤東得到斯大林電報稱“鑒于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同意朝鮮同志實現統一祖國的建議。關于這一點,已經確定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作最后的決定。”斯大林把球傳給了毛澤東。
實際上,中蘇雖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但對于中共,就像對其他所有國家和政權一樣,斯大林并不信任。冷戰史專家沈志華認為,毛澤東當然知道出兵朝鮮是為斯大林火中取栗,至少也是為蘇聯挽回面子,支撐局面。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出兵,就會徹底失去斯大林的信任和蘇聯的支持,那么中蘇同盟條約就會成為一張廢紙。斯大林曾公開宣稱世界上有兩個鐵托,一個在南斯拉夫,另一個在中國。他甚至懷疑中共是親美分子。而此次對于朝鮮的態度似乎成為了對中共政權的一場考試。
直到5個月之后,當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斯大林才對中共放下心來。隨后援助中國141個工業項目,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基礎。在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徐焰看來,這也是中國參戰帶來的實際利益。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勢力正逐漸從南朝鮮退出。1950年初,美國政府高調宣布朝鮮半島處于美國遠東防御圈之外。一切都表明美國無意干涉朝鮮事務。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加上斯大林的屢次試探,毛澤東最終接受了金日成的計劃。
信心滿滿的金日成在得到毛澤東首肯之后,甚至婉拒了毛提出的協助方案。但他不會料到就在兩個月后,他不得不再一次求助于中國。
1950年8月。朝鮮戰場。
8月中旬之后,美國空軍越發密集地進行轟炸,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在洛東江一帶受阻。蘇聯因為避免與美國正面沖突,一直身居幕后拒絕直接出面援助朝鮮。此時,金日成已經臥病在床,情緒極其低落。8月4日,美韓釜山防御線已經穩定,朝鮮人民軍無法推進。在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說,“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與此同時,中國軍方研究認為,美軍極有可能在仁川登陸。朝鮮也從中國得知這一情況。金日成再次向斯大林提出援助請求。并且誠懇地承認,“人民軍目前的前線狀況太困難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