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東海油氣談判,近兩輪雙方各出了一張牌。盡管分歧尚未彌合,但能夠出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 本刊記者/楊中旭
拒絕。這個冷冰冰的字眼再次出現在中日東海磋商后的回應中。3月6日~7日,中日關 于東海問題的第四輪磋商在北京舉行。會后,聲稱“要將中方方案帶回日本研究”的日方很快拒絕了中方的建議。
新方案中,中方建議就東海北部和南部兩塊爭議海域由兩國共同開發。其中,南部爭議海域涉及著名的釣魚島。
從字面上看,“拒絕”同樣也出現在了去年10月中日東海第三輪磋商后的中方回應中。當時,日方提出了“沿中間線兩側共同開發”的建議。由于“中間線劃分”一貫是日方一廂情愿的主張,中方從未承認,拒絕理所當然是惟一的選項。
中日在東海問題上的緊張態勢,自2004年5月春曉氣田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后開始升級。到2005年夏天,海事、海監船只,軍事飛機和軍艦相繼出現在東海爭議海域。相對于“參拜爭議”“入常爭端”,東海沖突更為實質化。一些輿論也曾擔心,中日或將“擦槍走火”。
那么,談判桌上兩度出現的“拒絕”,是否意味著雙方的矛盾越發激化?
“回顧前四輪的談判,可以看出雙方還是在朝解決問題的方向上努力,而不是開倒車”。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說,“前兩輪談判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兩輪談判雙方各出了一張牌。盡管分歧尚未彌合,但能夠出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第三輪東海磋商中,日方接受了“共同開發”原則;第四輪磋商中,中方將談判范圍擴展到了全部東海爭議海域。
談判氣候看似轉暖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于2005年10月17日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之后,除了中韓兩國的強烈抗議,歐美政要和媒體也加入到了對日本外交政策的批評陣營中來。美國總統布什在去年11月訪華前夕明確表示:我對靖國神社抱有負面感情。
不僅國際輿論對日不利,日本國內對小泉固執的參拜態度亦有了很大的轉變。去年小泉參拜之后,日本六大報系中,惟有《產經新聞》予以支持,其余五家集體反對,其中就有一向被認作“保守派”代表的《讀賣新聞》。這份相當有影響力的報紙在社論中說,修補與中國的關系為當務之急。
即使是去年10月31日上任的諸多內閣閣僚,也在參拜問題上注意與小泉拉開距離。被認為是首相接班人選的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和外交大臣麻生太郎,在面對媒體追問時,始終不肯放出“假若擔任首相,會繼續參拜”的承諾。“將來為了選票,他們或許會有清晰化的表示;現在采取模糊的策略,表明安倍和麻生都認為效仿小泉沒有好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馮昭奎在看過二人參加的電視直播節目后這樣判斷。當時,他正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
今年2月以來,包括自民黨國會議員、原自治大臣野田毅、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秀直、公明黨政調會長井上義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二階俊博在內的日本政要競相訪華;日本前首相、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橋本龍太郎,前外相、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高村正彥將在3月到訪;對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巨大貢獻的原自民黨田中派繼承者津島派正在準備派人訪問中國,自民黨干事長古賀誠也有類似計劃。一時間,一些輿論也有“中日關系小陽春”的說法。
其中,新任經產大臣二階俊博被認為是內閣中惟一的“知華派”。他的上任,傳遞出“日本內閣開始正視并著手解決東海問題的信號”。這位67歲的老人甫一上任,就終止了日本公司對東海油氣的“試開采權”,并幾次強調“東海非沖突之海,乃友誼之海、合作之海”。他今年2月下旬訪華期間,獲得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接見。考慮到中日關系的政治冰期,這一接見也傳遞出一些積極的信息。
而據《上海證券報》引用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的消息說,東海春曉氣田將被推遲到2006年上半年投入運營,而原計劃是在2005年第四季度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