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帶來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根據記者的觀察,過去在國會辯論中,不時有議員拿著報紙,扯著嗓門,手舞足蹈地指責中國。現在,更多的議員是在拿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談論對華政策。過去,一些敵視中國的議員開口閉口“紅色中國”、“共產黨中國”,如今,這些帶有特定意識形態色彩的口頭禪越來越少了。
前不久,記者參加眾議院的一個有關宗教問題的聽證會,看到少數議員拼命攻擊中國的宗教狀況,并詆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然而,整個會場冷冷清清,總共只有六七名議員前來,大部分議員還中途離開,只剩下兩名共和黨議員“唱雙簧”。一名離席的民主黨議員說了句實話:為什么我們對中國批評來批評去,中美交流卻越來越緊密,到中國尋找機會的美國商人越來越多?
一名美聯社資深同行告訴記者,以前國會議員到過中國的并不多,甚至一些經常就中國問題高談闊論的議員,從來沒有去過中國。如今了解中國的議員越來越多,在討論中國問題時,聲音更加理性、平衡。
中美關系走向成熟
美國國會開始出現的積極變化令人鼓舞,《人民日報》近日的一篇評論就說,國會的堅冰開始融化。而這些變化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首先,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用事實擊破了一個個謊言和荒謬的預言,如中國將步原蘇聯的后塵而分裂、中國經濟將被國企拖垮、中國將對外擴張等。許多議員特別是新當選議員認識到,再用以前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已經行不通了。
第二,美國民眾對中國態度的變化,是國會議員轉變對華看法的民意基礎。議員所在的州和選區因為對華出口受益,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得到實惠。現在每年2000多億美元的貿易對普通美國人的影響就是,他們的生活離不開中國。
第三,中國重視做美國國會的工作,美國國會議員和助手在中國廣泛接觸中國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對中國的認知加深。中國外交官在國會山日益活躍。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丁立指出,過去中國在美國被臉譜化的程度非常嚴重,而我們長期以來不善于用美國人熟悉的方式進行溝通,而是采用過年請客吃飯、送掛歷等中國化的溝通方式。這種情況在本世紀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開設了專門的美國國會研究項目,擴充了駐美大使館的國會組,通過傳真、電子郵件、登門拜訪等多種方式與美國議員進行溝通。
第四,一批對華強硬分子相繼退出國會,減少了國會態度發生變化的阻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參眾兩院主管對外關系的委員會主席分別由赫爾姆斯和吉爾曼擔任,兩人都是意識形態色彩很濃的人,對中國憎恨有加。赫爾姆斯公開宣稱,他以與中國作對為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美國國會逐漸認識到中國事務的復雜性,希望加強對中國的了解。這不但有利于兩國消除彼此間的誤解和懷疑,也有助于美國國會在干預外交決策時做出正確和負責任的判斷,是中美關系走向成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