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焦點>>正文 |
美國無暇顧及東南亞 該地區越來越親近中國(圖) |
(2005-12-14 18:54:36)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新華網 打印本頁 |
|
|
分析人士稱,由于美國過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反恐領域,并傾向于將雙邊關系置于多邊關系之上,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正迅速輸給中國。 曾在克林頓政府任職的喬治敦大學亞洲問題專家凱瑟琳·達爾皮諾說:“中國特別注意把東南亞作為一個地區來與之打交道,并有一項十分積極的對東盟政策。這也大大有助于中國發展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雙邊關系。” 達爾皮諾說,眾所周知,美國抗衡中國地區影響力擴大的對策是“發展雙邊關系,在東南亞尤其如此,這簡直毫無理由”。達爾皮諾還表示,美國缺席定于12月14日在吉隆坡舉行的首屆東亞峰會的事實,凸現美國與該地區疏遠的關系。
12月10日,東亞峰會外長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當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出席了東亞峰會外長會議,并分別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澳大利亞外長唐納。新華社記者周磊攝 相關專題:中國外交發起“冬節攻勢” 有16個國家參加的東亞峰會,其成員包括東盟各國和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新近加入的印度、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它是世界上最新出現的地區性會議。 達爾皮諾說,布什政府將東南亞視為其全球“反恐戰爭”的“第二條戰線”,這表明“我們較少關注其他領域”。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裴敏欣(音)認為,美國“已將該地區拱手讓給了中國”。他說,東南亞地區疏遠美國,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美國在“9·11”事件后實行的軍事政策。但他將這個問題追溯至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利用其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影響力,迫使亞洲國家接受有助于實現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目標的解決方案。裴敏欣說,在危機期間,“美國向這些東亞國家表明,它實際上并不關心它們”。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任曉(音)說,與美國相反,亞洲金融危機是中國與亞洲地區國家之間關系的轉折點。 在經過冷戰期間幾十年的疏遠之后,中國和東盟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修復關系。從那以后,對經濟和軍事安全的“相互需要”推動了中國與東盟之間關系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成為東盟地區論壇的特許會員。1997年金融危機是分水嶺,當時中國為“幫助穩定地區經濟秩序”,決定人民幣不貶值。此后不久,中國、日本及韓國在“10+3”框架下與東南亞國家開始每年一次的會談。“從此,東亞合作進程開始起步”。 1999年,美中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協議之后,東盟國家開始擔心中美貿易關系對東南亞地區帶來的影響。于是,中國向東南亞國家提議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在過去3年里,非典的暴發、盜版的威脅以及地區間貿易的迅速增長拉近了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2003年,隨著中國成為第一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南亞國家,這種關系達到了頂峰。俄羅斯和日本也效仿了中國的做法,但美國沒有這樣做,它因為反對緬甸成為東盟正式成員而拒絕簽字。 如今,中國已是東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任曉預測,到2010年,雙邊貿易額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他強調,中國與東南亞發展關系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他說:“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思想與其地理位置大有關系。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穩定和平的周邊環境。” (摘自《亞洲時報》,原題:為什么東南亞從美國轉向中國,作者蒂姆·肖洛克,汪析譯)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