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一批河北官員,實際上把胡春華在河北工作的這段時間當成一個“戰略機遇期”
本刊記者/楊中旭
3月9日下午,原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白克明講話時口誤,將一位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說成副委員長,讓略顯沉悶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北代表團全體會議會場笑聲一片。46歲的省長胡春華,也笑得甚為歡暢。
但笑聲難掩這位中國最年輕的省長的皺紋。 與同為“60后”的周強、努爾·白克力兩位地方大員相比,胡春華的發梢已然半白半黑。
“省長來了河北,我看他更累。”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廖波說。
過去的26年,胡春華把23個年頭留給了西藏后,以團中央第一書記身份進京一年半;旋即調任河北,至今剛好一年。有報道稱,胡春華“在西藏工作期間很穩重,愛下基層;能說藏語、喝藏酒、跳藏舞,與藏族官民打成一片”。
胡春華從一名大學畢業生成長為西藏區委常務副書記,“西藏經驗”可謂豐富。但顯然,他不能把西藏的經驗照搬到經濟社會形勢迥然不同的河北。
“河北的難題可以說是4個字:國計民生。”廖波說。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河北突然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三鹿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田文華等人的被判刑,奶粉事件暫時告一段落。對于全省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胡春華度過了最緊張的階段。
但“國計”依然重任在肩。胡春華所做的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08年河北全省生產總值完成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一成,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國第六。但在財政收入方面,2008年只有1820.8億元,不及全國財政收入(6萬億)的1/30。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兩度試圖聯系胡春華專訪均未果。
河北代表團的回復是:今年“兩會”期間,書記和省長達成共識,暫不受訪。還有消息稱,胡春華告誡過各級官員:多干少說。
3月9日下午的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胡春華持續著低調的風格,整個下午一言未發,只是傾聽。
進入河北代表團的網頁,點擊一位代表之后,會發現來自唐山鋼鐵公司;再點一位,來自邯鋼;隨機點擊,其他鋼鐵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包括民營鋼鐵公司、鋼管公司老板一個個地彈出窗口。
“這是河北獨有的現象,我們的鋼鐵工業實力比較強。”中共河北省委一位處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鋼鐵工業折射著這個省份第二、三產業之間的比例失衡,以及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無疑是近年來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縮影,“只不過河北的比例比全國更為失調罷了”。
“即使是鋼鐵,前些年也以粗鋼為主;這兩三年好了一些,”上述河北省委的處長說,“但同時也伴隨著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
道理已經很簡單,河北也好,中國也好,必須轉變這種高耗能、高污染、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面對巨大的產業結構鴻溝,“省富而民窮”,是胡春華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一些河北官員看來,原有經濟增長模式的巨大慣性下,這位面相樸實的省長沒有退縮。
2008年12月29日,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時,胡春華特意囑咐包括廖波在內的省科技廳官員:把科技獎勵真正評出來,不要考慮“社會需求”。
70天后,廖波對《中國新聞周刊》“翻譯”了胡春華的用意:科技獎勵單憑技術,不要牽扯進來別的因素——例如職稱、社會關系。“我認為,省長把握住了自主創新的關鍵,而不是流于形式。”廖波稱。
自主創新是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性因素之一,但它并不能涵蓋全部。廊坊市市長王愛民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胡春華更多的精力,當是放在了抓住機遇,使河北再上一個新臺階上面。其中的關鍵,則是協調好河北與京津的關系。
長期以來,河北處于一種“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狀態。香港《大公報》在報道河北的這種狀態時,將原因歸結于河北毗鄰京津,“穩定重于發展”。
前述河北省委處長表示,西部大開發方面,內蒙古擠了進去,卻無河北。進不進得去“那個圈兒”,利益有很大不同——同樣修一條鐵路,“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毗鄰內蒙古,河北段的中央地方投資比例為4:6,內蒙古段的比例則是9:1”。
至于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也沒有帶上河北,增值稅轉型的稅率優惠也就無從談起。更早的時候,東部沿海開發,深圳等特區所享受的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全國當時為33%,現在為25%),河北也沒有“搭上車”。這位處長說,“與此同時,河北的山區還有400萬貧困人口,這都是省長亟須解決的難題。”
事關河北發展的討論中,一度有人認為,河北落后乃是因為缺少中心城市帶動,石家莊難堪大任。胡春華履新之后提出,河北的中心城市就是北京和天津。根據廊坊市長王愛民的回憶,胡春華在京津廊同城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一次,北京至廊坊的輕軌談下來,省長就直接參與了。”王愛民說。
相當一批河北官員,實際上把胡春華在河北工作的這段時間當成一個“戰略機遇期”。
這或許可以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007年針對干部換屆工作的一段講話作為注解:“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關注,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干、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干部不能虧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