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珍:用愛與責任書寫戈壁傳奇
10 閆桂珍 女 滿族 48歲 中共黨員 嘉峪關市酒鋼三中高級教師
“教師的責任與醫生同等重要,教師手中握著學生的前途,醫生手里握著患者的性命,都含糊不得。”這是閆桂珍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
1985年9月15日,大學畢業的閆桂珍不顧家人的勸阻,離開遼寧省岫巖縣新甸鄉老家,奔向4000公里外的嘉峪關。從此,她把愛奉獻給西北戈壁的教育事業。
閆桂珍常年帶3個班的語文課并擔任班主任。每天要上七八節課,再加上備課、輔導、批作業,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校領導看她太累了,要她少帶一個班的課,她卻說:“我喜歡學生,我愿意上課。我的價值在課堂。”
2003年,閆桂珍的班上來了全校著名的“四大金剛”。閆桂珍對他們說:“過去的歷史到此結束,讓我們一切重新開始。”同時,她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這4名學生都擔任班干部。一年后,“四大金剛”全部考上大學。
這些年,她所教的學生有多人被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錄取,連續兩屆培養出甘肅省文科高考第一名;她所帶班級高考語文平均分,每屆都超過全省平均分15分以上。
閆桂珍多年來一直堅持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助困難學生。她曾把酒鋼公司獎給她的突出貢獻獎6萬元,全部用來資助和獎勵學生。她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有困難找老師,千萬不能因家庭困難而放棄學業。”
李平:揚起信仰與責任的旗幟
11 李平 男 漢族 46歲 中共黨員 平涼市工商局崆峒分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嘔心瀝血、忘我工作、一心為民、清正廉潔……這些詞語在他的身上還原了本來的意義和分量。英年早逝的平涼市工商局崆峒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平,在工商戰線工作27年,業績堪稱完美。
李平先后幫助企業注冊商標69件,其中甘肅省著名商標6件。在他帶領下,崆峒分局4次作為平涼崆峒區委確定的重點典型介紹了經驗;創建區級文明單位12個,市級1個;2006年躋身省級文明單位行列。在分管經濟檢查工作期間,辦理5622件經濟違法案件,沒有一起敗訴案件。
突然看不見他的身影,聽不到的他的聲音,許多熟悉他們人都覺得失去了什么。平涼商城四通商店負責人范建剛說:“李局長是一個好人啊!就在他去世的前三天,還來到我的商店,講解食品安全知識,叮囑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城區個體私營業主大部分都熟悉他、了解他。許多人既是監管對象,又是至交好友,注冊上的事找他,維權上的事找他,經營不景氣時也找他商量如何走出困境……
李平故去了,但他卻在人們的心里樹起了一面信仰與責任的旗幟,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和愛戴。在4月28日舉行的告別儀式上,知道這一噩耗的同事和經營戶紛紛自發趕來,揮淚送了他最后一程。
李正偉:不向命運低頭
12 李正偉 男 漢族 24歲 共青團員 蘭州交通大學數理與軟件工程學院學生
“人窮志不短,家貧志不貧。”蘭州交通大學數理與軟件工程學院學生李正偉用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這句話。
因為家境貧窮,并且正視貧窮,敢于與貧窮作斗爭,李正偉比同齡人都要早熟,也更早地走上了自立之路。
大一第二學期的一天,李正偉看到同學宿舍有大約兩三百個塑料瓶,他想,如果收集過來,一個瓶子賺一分錢,那樣一會兒就能賺兩三塊。想到就干,當天就在宿舍樓開始收集廢瓶子,賺了兩塊八。自此,李正偉的收破爛生涯開始了。
此后,李正偉還先后收過垃圾、收售舊書、賣西瓜、做飲食、賣墊子、辦過養殖場,并把母親、哥嫂帶到蘭州發展。經過一路的艱苦打拼,使得全家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為他能更好地完成學業創造了條件。
雖然自身貧寒,但李正偉卻有一顆樂于助人的善心。“5·12”汶川大地震,他自捐100元并發起了“為災區獻愛心,捐飲料瓶”活動,共收集到飲料瓶近4萬個,賣了4000余元,全部以“三顆心”——用我的愛心和你的愛心去撫慰另一顆受傷的心——的名義通過中華紅十字會捐給災區同胞們。“因為貧窮,讓我提前步入了社會,使我深深感受到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將自己的貧窮表現出來,不愿用自己的雙手與貧窮作斗爭。”李正偉說。
李鵬舉:從軍官到“豬倌”
13 李鵬舉 男 漢族 45歲 中共黨員 慶陽市新綠園種豬場場長
他曾是一位炮兵營長,從帶隊領兵的軍官到辦起養豬場的“老板”,李鵬舉的人生充滿傳奇。
1984年,李鵬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京炮兵學院,成為慶陽肖金中學建校以來第一個考入軍校的學生。畢業后被分配到駐遼寧海城的炮兵某部,從事軍事指揮。整整20年軍營生活中,李鵬舉先后榮立三等功8次。
從部隊轉業時,李鵬舉毅然選擇了自主擇業。他的選擇遭到了父母兄妹的強烈反對。但他還是選擇了養豬。
2004年底,李鵬舉的新綠園種豬場正式引豬入欄。現在已成為省級“萬頭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
李鵬舉不僅把心思用在自己的養豬場上,還想方設法幫助養殖戶。
對于前來購買豬崽的農民,李鵬舉教他們如何科學喂養,事后定期打電話免費指導。每一只售出的種豬,場里都有統一編號記錄在案,便于技術員準確掌握情況,及時、準確地給予指導。
為了推廣養殖科技成果,2008年下半年,李鵬舉新建可容納150人參加培訓的教室,已培訓扶創對象和農戶1500人次,有效地幫助扶創對象和中小養殖農戶規避風險。
2009年,他組織成立了“慶陽市綠園金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使復轉軍人創辦的企業與農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張開林:鄉親們身邊的好醫生
14 張開林 男 漢族 56歲 中共黨員 武威市涼州區豐樂鎮昌隆村醫生
在鄉村醫生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一干就是35年。
2004年初冬季節的一天凌晨,張開林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來人講徐玉德病又犯了。張開林穿起衣服,火速趕到。老人氣息微弱,非常危險。村衛生室急救設備有限,張開林顧不了許多,立即進行人工呼吸。等老人緩過來后,第一句話就是:“張大夫,我終于把你盼來了!”“我終于把你盼來了”,對于一位醫生而言,這是患者給予的最高褒獎。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他走進村小學及村民家中,免費提供甲流防治藥物1500多份。他常說“做醫生,尤其是做一名好醫生就應該多為病人著想,為村民防病治病是我的職責”。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張開林還幾十年如一日照顧本村的孤寡老人,先后為7名五保戶提供生活費、免除醫藥費共計3萬多元,累計為貧困患者免除醫藥費4萬多元。還積極為敬老院、學校捐款共計3萬多元。
2009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并于2010年1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醫藥衛生系統表彰大會,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楊曙光:災難中的藏族鐵漢
15 楊曙光 男 藏族 40歲 中共黨員 甘南州舟曲縣博峪鄉武裝部部長
楊曙光特別怕天黑。天一黑下來,他就想起妻子和一雙兒女。因為在舟曲泥石流災害中,他親愛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不幸遇難。3位至親老人癱病在床,但他帶領民兵搜尋排查200多戶,救出被困群眾30余人。
總有一種悲痛,可以化作不屈的力量;總有一種虧欠,可以用大愛來補償!災難降臨,家破人亡,作為一名在部隊成長起來的藏族干部,楊曙光做出了感人至深的抉擇。
8月8日凌晨,楊曙光接到命令,火速趕往縣城救災。急行軍7個多小時后,他帶人趕到距離縣城17公里的兩河口。因山體滑坡,道路有4處被泥石流堵塞。他果斷下令,“就是爬也要爬過去!”他脫掉鞋子,挽起褲腿,站到隊伍最前頭。上午9時,他們終于進入城區。
眼前的情景讓楊曙光心如刀絞:自己的家不見了!楊曙光狠狠地掐自己的胳膊,努力鎮定下來。“他們也許是逃出去了。”他幻想著妻兒應該是逃生后無法聯系。“快,趕緊救人!”來不及多想,楊曙光帶領民兵迅速展開搜救。在倒塌和傾斜的樓房里,逐層逐戶搜救轉移被困群眾。
這位藏族鐵漢連續奮戰了多個晝夜,雙腳磨出了一個個血泡,雙手因磕碰而傷痕累累。擦肩而過的人們并不知道,這位憔悴漢子的內心正遭受著巨大的煎熬。
趙志賢:生命停在未盡時
16 趙志賢 男 藏族 36歲 中共黨員 中國電信甘南州舟曲分公司原綜合部主任兼維護工作站站長
如果不是因為8月8日的那場泥石流,他的人生可能和所有的人一樣,上班下班,柴米油鹽。但是那場災難,將他的生命定格在那個晚上,也將他英雄的形象樹成一座雕塑。
他叫趙志賢,藏族名字叫帕巴(藏語意為賢者),生前是中國電信甘南州舟曲縣分公司維護站站長。
當泥石流沖入中國電信舟曲縣機房前,甘南州分公司網管當即向舟曲維護站派單,并要求馬上去查勘。當晚機房值班員正是趙志賢,這一去,他便再也沒能回來。
事后,根據那個晚上見過趙志賢的人的回憶,拼湊出了他最后的時刻。
趙志賢去查勘保障基站時,泥石流已經傾瀉而下。離電信局最近的農行家屬樓上,34位銀行職工和家屬被困,他們打算用三條床單,從三樓窗戶爬下去。但是從三樓到地面有超過10米的高度,十分困難。
他們看見急急忙忙奔過來的趙志賢,大聲呼救。趙志賢二話不說,在下面一邊指揮,一邊幫忙接人,將他們一一救了下來。
這時,驚魂初定的人們卻發現趙志賢拽住床單就要順著他們剛剛逃生的通道爬上去。韓文蘭和梁明強一把拉住趙志賢,“這個時候了,你還去啥!”
趙志賢說:“我得去救人。”“機房沒有了,里面還有人……”說罷,趙志賢就爬上沖上了農行樓頂。這是韓文蘭最后一次見到趙志賢。
由于天黑路滑,趙志賢在從農行辦公樓樓頂平臺向對面家屬樓樓頂平臺攀爬時,從四樓摔下,不幸罹難。
洪小流:群眾安危高于一切
17 洪小流 男 漢族 42歲 中共黨員 甘南州舟曲縣城鄉建設局局長
當無情的泥石流襲來的時候,洪小流無助地看著母親被泥沙吞噬,而他的身邊滿是哭喊與呼救,他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把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8月8日凌晨,就在洪小流爬上鄰居屋頂時,他眼睜睜看見母親居住的房屋被泥石流無情吞噬。他不顧一切沖到淹埋母親的殘墻斷壁下,雙手奮力刨著眼前的泥土,雙手滲出了鮮血,鮮血和著泥漿包裹了他的手指,多么希望能夠救出自己的母親。
看到眼前的這一切,他悲痛萬分,他無助地放棄了,毅然從這里離開,稍做鎮定后,拿起手機在第一時間向縣上主管領導匯報了自己所看到的災情。
此時,他身邊盡是等待救援的人們,他擦干眼淚,一口氣營救出20余名被困群眾。
從8月8日開始,他強忍著喪母之痛,始終堅持深入一線,組織開展城區基礎設施搶修恢復工作,從供水管線的鋪設到垃圾的清運,再到臨時安置點的搭建,隨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8月11日晚,在母親的遺體下葬前,他才趕到靈前送了母親最后一程。他默默地說了一句“娘,孩兒對不起您”,之后他擦去淚水,又回到了燈火通明的統辦樓……“我在基層鄉鎮工作了20個年頭,在這危難時刻,受災群眾更需要我,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洪小流說。
胡佐周:“父愛”無言
18 胡佐周 男 漢族 59歲 平涼市涇川縣窯店鎮東坡村村民
從撿起那個可憐的小女孩起,這位憨厚樸實的農民就從沒有打算過放棄,他用行動詮釋著父愛的偉大與真情的力量。
1986年5月的一個傍晚,胡佐周在回家的路上意外撿到一個女嬰,取名娟娟。
但是在3個月之后,也就是娟娟過了百天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這個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歡笑。經過醫院檢查,孩子身患“蘭鞏膜型脆骨病”,得這種病的人的骨頭就像玻璃一樣易碎,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而且這種病十分罕見,沒有完全治愈的可能。
娟娟的檢查結果對老胡一家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老胡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娟娟的愛也沒有絲毫減少。為了避免娟娟摔倒,他特意做了一個小木凳讓娟娟扶著走。聽說喝牛奶補鈣,為了讓娟娟喝上牛奶,他每天都早早起床,跑到10公里外相鄰的陜西省長武縣洪家鄉取奶,不管刮風下雨,從來沒有間斷過。
胡佐周24年如一日,精心照顧胡娟娟的生活起居,并先后借貸款20多萬元為娟娟四處求醫治病。
為了圓胡娟娟的上學夢,從1995年開始,老胡抱著“玻璃女孩”開始求學,先后在窯店中學、涇川一中讀書。
2009年7月,身高僅有90多厘米,體重不到30公斤的胡娟娟,在父愛的沐浴下,憑借驚人的毅力,以437.5分順利考入了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