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評選啟動
評委會確定22名候選人
本報蘭州訊(記者徐愛龍)由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甘肅日報、蘭州晨報、西部商報、中國甘肅網和每日甘肅網協辦的“工行杯”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評選活動12月6日起正式啟動。
據了解,11月3日,省委宣傳部《關于推薦“工行杯”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評選活動候選人的通知》下發后,各地各單位高度重視,對本地(行業、系統)一年來涌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全面摸排和篩選的同時,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好中選優,向省上推薦了候選人。截至11月24日,評選活動辦公室共收到全省14個市州,部分省直部門、中央駐甘及省屬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駐蘭部隊推薦的候選人80余人。評選活動辦公室根據候選人事跡的先進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廣泛聽取多方意見,反復篩選、評議的基礎上,提出初選名單,提交評委會審定,確定了“工行杯”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候選人名單,共22人。(候選人事跡簡介詳見今日6、7、8版)
本次評選采用選票投票、網絡投票、短信投票、手機投票和電話投票等方式進行。投票時間為2010年12月6日10:00—2010年12月27日24:00。評選不設提名獎,22名候選人以總得票數為依據。同時,充分考慮評委會的主導意見,最終確定其中10名為“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
于瀅:把愛灑遍每一節車廂
01 于瀅 女 漢族 33歲 中共黨員 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北京車隊直達一組列車長
如果你是一位旅者,與列車為伴的十幾個小時,也會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數十年與車廂為伴的話,除了枯燥還有什么?
于瀅,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北京車隊直達一組列車長。在她的人生詞條里,車廂已然成為融入生命和充滿愛心的家。11年的客運工作,從稚嫩到逐漸成熟,她邁著堅毅步伐,用踏實的足跡詮釋了責任、使命和愛心……
2000年1月,于瀅脫下軍裝,換上了一身嶄新的鐵路制服,成了蘭州客運段一名列車員。憑借自己的努力,在2003年11月全段列車長競聘中,她以優異成績競聘成為一名列車長。
面對旅客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她和班組職工一起探索推出了“親情呵護‘六當好’”服務公約,成立了英語組、啞語組、文藝組和緊急救護組,為老年人準備了老花鏡和按摩錘,為小朋友準備了玩具和兒童讀物,為外籍旅客專門制定了中英文點菜單和到開時刻表,為旅客提供了便箋本、針線包、衣服滾等生活用品,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的列車管理和服務內容,受到了旅客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003年,于瀅作為共青團甘肅省委代表參加共青團中央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2009年,她獲得“蘭州客運段十佳列車長”榮譽稱號;2010年,她獲得“甘肅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馬培仁:祁連林海的守護者
02 馬培仁 男 漢族 48歲 金昌市永昌縣東大河林場職工
護林員是孤獨的,馬培仁的生活更是如此。他每天相伴的,便是茫茫祁連林海。
1979年,17歲的馬培仁來到了位于祁連山深處的西河林場,與父親開始一道種樹。這與樹一打交道,便是30多年。
三十年如一日,馬培仁每天都要在祁連深處,來回走50公里的路,照看樹木。
從開始的徒步,到騎馬,再到現在的騎自行車,馬培仁從來沒有覺得過累。但他卻感受到了大山深處的寂寥和刻骨銘心的孤獨。
馬培仁呆的管護站,地處祁連山深處的高海拔地區。山的那邊是山,樹的那頭是樹。兩根木頭搭的房子,不通水,不通電,有時一個月都很難見到一個人。每個月,馬培仁只能休息4天,碰上林區防火的關鍵時期,幾個月都呆在山里面。只能白天看山,晚上數星星,連家,也不敢想。
家里的地,妻子在種;院墻倒了,妻子在修;照看兩個孩子,他也顧不上。就連妻子一只眼睛有病了,他也沒時間帶她去看,那只原本可以治好的眼睛,最后永遠失去了光明。作為一名丈夫和父親來說,他顯得有些“失職”。
但是,對于祁連深處的每一棵樹來說,馬培仁卻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精心呵護著。30年過去了,很多原來的同事都調走了,只有老馬還繼續當他的護林員。
這位像大山一樣淳樸厚重的漢子還將護林的“接力棒”繼續傳遞下去。如今,他的女兒又成了一名護林員。
王萬青:草原曼巴
03 王萬青 男 漢族 66歲 中共黨員 原甘南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在草原上的42年,王萬青不記得自己救過多少人。但是每一個得救的人,都忘不了王萬青。
“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醫生。”牧民樸實的評價,對王萬青而言是最高的獎勵。
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西北大草原,王萬青在條件艱苦的瑪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先后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醫生、副院長、院長,瑪曲縣衛生防疫站副站長、站長。
剛到阿萬倉的時候,醫療設備的簡陋、衛生院的落后讓王萬青始料不及。但貧窮和落后并沒有讓來自大上海的王萬青退縮。他以精湛的醫術,以一名醫生高度的責任心成功救治了無數個生命垂危的患者。
王萬青和他的藏族妻子背著X光機、心電圖機、騎馬去冬窩子(冬季定居點)為牧民進行健康體檢,帶著顯微鏡做糞檢查寄生蟲。1981年他一人獨立完成了全鄉布病普查任務。在瑪曲草原上,提起王萬青,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不是一天,而是整整42年的堅守。王萬青放棄了多次回上海的機會,憑著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艱難地通過了生活關、語言關,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如今退休在家的王萬青,還經常在家里給上門的藏族群眾治病送藥。他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稱號,他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王明華:為節能減排而“癡迷”
04 王明華 男 滿族 46歲 中共黨員 酒鋼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室副主任
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王明華從來就不滿足,被人形象地稱為“癡迷”。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他一直從事冶金、化工、建材、電解鋁、制糖、釀酒等諸多行業的主體耗能工藝及設備的“熱診斷”。
期間,他幾乎走遍了省內所有國有冶金企業,組織測試過數千臺耗能設備,編寫過上百萬字的測試等專業技術報告。為了工作,他可以連續幾個月沒有休息日,為了搞懂一個新的技術問題,他可以廢寢忘食。
作為甘肅的傳統老工業基地,近年來酒鋼集團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循環經濟之路。這條道路上,凝結著王明華等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聰明才智。作為節能減排方面的專家,他先后參與了干熄焦工程、污水處理及回用、冶金廢渣資源綜合利用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并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提高冶金資源綜合利用,王明華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通過考察論證,采用了高溫蓄熱燃燒等十多項先進適用技術,大大減少了能耗,減低了污染物排放。多次榮獲國家節能技術改造獎勵。
王亞麗:輪椅上的“繪畫天使”
05 王亞麗 女 漢族 20歲 定西市隴西縣文峰鎮東鋪社區居民
如果青春是一幅畫,那么王亞麗的畫一定有著彩虹般的顏色。如果生命是一首歌,那么王亞麗的歌,一定有著堅強有力的節奏。她雖然坐在輪椅上,卻為自己畫出一個美麗人生。
王亞麗今年20歲,來自隴西縣文峰鎮。10年前,因為一場失敗的胸椎手術,她全身癱瘓了。不能站立,也不能上學。突如其來的災難,對于一個一心夢想成為舞蹈家的女孩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但是流過淚,傷過心之后,亞麗又堅強起來了。不到15歲,她就坐在輪椅上自學完了小學到初中所有的課程。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雖然自己只能坐在輪椅上,這兩樣我都有,正常人能做到的,我照樣也能做到。”堅強的亞麗開始了艱難的繪畫之路。
說不清多少次因為畫畫坐得太久而生了褥瘡,也說不清多少次因為太過專注而手臂麻木。亞麗終于畫出點名堂。18歲那年,她的作品在隴西美協和隴西書畫院舉辦的隴西縣紀實改革開放30周年暨迎奧運美術作品展覽中入展。
今年5月,她的工筆牡丹在第四屆全省殘疾人書法繪畫攝影大賽中榮獲繪畫一等獎。9月,亞麗代表甘肅,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的殘疾人表演,她的牡丹作品被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永久性收藏。
王明孝:以山河為經緯
06 王明孝 男 漢族 46歲 中共黨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68029部隊部隊長兼高級工程師
現在提起GPS,可說是無人不知,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王明孝。
王明孝,20多年來,堅持扎根西北一線從事測繪工作。是他,將我國GPS動態定位精度從18米提高到了0.3米。
那是2004年,我國第一條數字化鐵路青藏鐵路GPS軌道測量,國內實時動態測量技術遠不能滿足要求。這時,王明孝主動請纓,在攝氏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進行技術攻關,創造性地提出實時精確定位技術,并提前90多天完成了1142公里51.8萬多個基準點、11萬個關鍵點的測繪任務,確保了青藏鐵路的順利通車。
在我軍某新型武器裝備研制期間,命中精度成為一直沒有突破的瓶頸。各級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王明孝身上。
受領任務后王明孝立即帶領課題攻關組,開赴自然條件惡劣的大漠試驗區。他和戰友們背著50多公斤重的器材,歷時3個多月,完成了野外測繪工作,然后帶著數據一頭扎進實驗室。
5個月后,瘦了30斤的王明孝圓滿完成研制任務。經過多次試驗檢測,全部精確命中目標,精度達100%。王明孝還先后完成了邊界聯測、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測繪任務等3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測繪任務,開創了測繪史上6個第一,7項科研成果填補了軍事測繪領域的空白,取得了18項軍隊科技進步獎。
王金玲:勇救78個生命
07 王金玲 女 漢族 34歲 隴南供電公司黃渚變電站值班員
一個弱女子,在生死關頭的果斷與勇敢,拯救了78名礦工的生命。
8月11日夜,隴南上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雨滂沱。12日凌晨,暴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瞬間襲來,而此時王金玲正在變電站值班。
“白銀公司的礦工們還在上夜班”——這是王金玲腦子中閃過的第一念頭。
而就在此時,線路突然跳閘。王金玲迅速匯報當值調度員,在調度命令下,她手動操作送電成功。大約一個小時后,線路又一次跳閘。“下大雨的晚上可不能停電,會給廠礦和居民造成大麻煩。”兩次報警讓王金鈴的心提了起來。
就這樣,看著河水不斷上漲,王金玲一夜都不敢合眼。直到早上7時20分,后臺機組又一次發出報警,開關再次跳閘。這時王金玲忽然發現屋外的水淹到了玻璃窗上,生死攸關,但王金玲來不及想太多,果斷強行送電,因為她知道這個時候正是礦工升井時間。
讓王金玲驚喜的是強送電居然成功了。就是她的這一果斷決定,為小廠壩鉛鋅礦礦工贏得了寶貴的35分鐘,在這短短的35分鐘里,78名礦工順利升井。
礦工們升井撤離15分鐘后,山洪和泥石流咆哮而至,礦井被淹,井下水深達360米。
王偉:“舟曲之子”
08 王偉 男 漢族 28歲 中共黨員 武警舟曲縣中隊副中隊長
王偉說,他最幸福的事情,是在廚房里給妻子做幾個菜,露上兩手。
他的電腦里,還保存著許多如何做飯、做菜的資料。妻子張蓉喜歡吃魚,他就找來食譜;張蓉懷孕后,他悄悄買來懷孕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不能吃哪些等書籍放在妻子的床頭……
這所有的幸福,都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災難吞噬。
泥石流災難來臨后,王偉迅速帶領戰士展開救援。短暫休息的時候,王偉打開手機,發現妻子給他的最后一個電話定格在0時06分,而自己的接聽狀態顯示的是“未接來電”。立刻回撥,對方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
災難還在繼續,救人時不我待。王偉忍住悲傷,帶領戰士繼續救人。其間,王偉曾距離妻子張蓉的家不足400米,岳父岳母、妻子和妻妹還有未出生的孩子或許就在那個地方。“先救嫂子一家吧!”中隊戰士多次提出。可王偉說:“那邊地勢太低,已經沒有一點生還的跡象了,與其在那里浪費時間,還不如救一些能救的人。我想老婆她會理解的!”“她給我打最后一個電話,也許是在怪我沒去救她,也許她是在擔心我……現在真想再給她打打電話,說說話,可是她再也聽不到了……”災難過去后,王偉在妻子墓前的淚水訴說著哀思。
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在看望舟曲救災官兵時,如此評價王偉: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詮釋了一名革命軍人本色,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覺悟,是黨的優秀干部!
蘭永武:草原牧民的貼心人
09 蘭永武 男 裕固族 44歲 中共黨員 張掖市肅南縣皇城鎮黨委書記
他愿意把生命獻給草原,因為草原賦予了他生命。他愿意把一生都交給草原上勤勞樸實的牧民,因為他把他們視為親人。
蘭永武這個裕固族的漢子,身上永遠透著剛毅和柔美,心里始終裝著草原上的一切。
20多年來,蘭永武扎根肅南牧區。一萬多名農牧民的增收致富,幾十萬只細毛羊的品種改良,一個縣的畜牧業結構調整,都因為蘭永武而變為現實。
1987年,蘭永武從甘肅農業大學獸醫系畢業,他選擇回到熟悉的草原。很快他就發現滿身是寶的細毛羊,帶給牧民的好處卻越來越少。他應用所學,開始對細毛羊品種進行改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蘭永武的不辭辛勞下,2009年肅南縣細毛羊達到61.84萬只,只均產毛量3.8公斤,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28元。
2004年,為提高細羊毛的后續管理水平,提升羊毛的品質和經濟效益,蘭永武建立實施了全縣第一個羊毛標準化生產示范點。一年后他又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研究論證,在全縣建立起了第一個集科研、推廣、培訓為一體的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區。
正是由于蘭永武的不斷努力,2004年以來,肅南縣的羊毛價格年年提高。“蘭永武”這個名字也在肅南縣遼闊的草原上耳熟能詳。每當說起他,牧民們臉上都會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