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產業,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做大、做精、做強。依靠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的經營模式已經很難實現,而是需要規模效應。如何使土地承包家庭分散經營與土地規模化經營相適應,成為發展特色農業的迫切要求。
省委、省政府因勢利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于今年8月專題研究部署,穩妥推進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廣大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發揮“首創”精神。寧縣焦村鄉任村2008年2月成立我省第一家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寧縣民生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土地經營,統一布局、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入社158畝土地,當年畝均收入1026元,較流轉前畝均增收605元。
全省土地流轉風起云涌,流轉土地85.55萬畝,從2000年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總面積的0.8%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8%,不僅有效改變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加快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而且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真正實現離土離鄉,從而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加快城鎮化進程。
歷史證明,順應全省千百萬農民選擇的土地制度改革,成為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發展現代農業的最重要因素。
從滿目瘡痍到欣欣向榮的變化印證:支持農村才能保證發展
永登縣中川鎮紅玉村,年輕人在村旁的吉利汽車公司上班,他們身上褪去了“農民”的影子。村里一棟棟小二樓拔地而起,家家太陽灶、沼氣池、太陽能熱水器,真皮沙發、電腦、冰箱一應俱全,幼兒園、衛生所、圖書室設施齊備。這是紅玉村父輩們做夢都沒想過的。用村支書馬生祿的話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玉村是我省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村落變化的縮影。
60年前,我省農村荒涼、貧瘠、落后,我省農民赤貧,缺衣少被,住宅是窯,種田是坡,吃水靠挑,行路靠腳,做飯砍樹燒。時至1980年前后,全省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1254萬人,貧困面高達78.4%。
1982年開始,國務院專款撥付,支持我省定西、河西“兩西”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走水路”發展灌溉農業、“走旱路”發展旱作農業、走不通水旱路向河西百萬移民,來診治甘肅貧困“頑疾”。
國家傾情幫扶,甘肅人民自強不息,決戰貧困,在全國首開勞務輸出扶貧之先河。全省勞務輸出從2002年的266.8萬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425.9萬人次,年勞務收入從40億元增加到256.4億元,成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今非昔比,甘肅終于告別了那個漫長的貧困年代,奇跡般地解決了1000多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從“吃著回銷糧、裝著黃衣裳(靠救濟)”到穩步邁向小康,農民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們把這種變化稱為歷史性成就,世紀變遷。
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啟。我省選擇2個市、12個縣區和100個村,開展首批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政府公共財政陽光照耀,“真金白銀”投入6.96億元,社會各方幫扶,發展富民產業,健全基礎設施,完善社會事業,探索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經過3年努力,新農村建設使廣大農民住小康屋,走柏油路,喝自來水,通手機電話,用沼氣灶,看數字電視,有的還開上小轎車。100個試點村由試點前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403元,到2008年試點結束時的382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00元。
巨輪起錨,揚帆遠航,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省委、省政府從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全省3個市、12個縣開展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緊緊圍繞農民人均純收入到2012年突破4000元的目標,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大浪淘沙,歲月銘刻,60年隴原農村鑄造了一個個不朽的豐碑。展望未來,欣欣向榮的新農村輪廓愈發清晰,我省農民又將迎來一個富裕文明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