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我們在隴南報道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記者 高建華
(配圖:天水在線)
我叫高建華,是甘肅省廣電總臺電視新聞中心一名普通記者。
5月12日的大地震,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到了汶川,這個以前我們并不熟悉的地方,在地圖上和我省的隴南、甘南離得那么近,幾乎就挨在一起。
出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敏感,我們當即就和隴南、甘南聯系,但此時電話怎么也打不通!總臺立即作出安排部署,先后分派三路記者趕赴省地震局、蘭州市、隴南市采訪,了解情況。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記者們的短信、電話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臺里,紛紛要求趕赴災區采訪。記者戴懿,這個當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和見證者,強烈請求到一線去,她說:“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記者張健得知第一批去災區的人員沒有自己,立即發短信詢問臺長:“這種報道我是有經驗的,為什么不派我去?”
5月12日晚上7點32分,甘肅衛視就在《甘肅新聞》節目頭條播出了關于地震災情的新聞報道。而這時,記者梁鎮云、梁琨已經在趕往隴南災區的路上。
車一過天水,路就越來越難走,道路斷了、通信也斷了,余震、塌方接連不斷,到處都是房屋倒塌和山體滑坡;受災群眾急需救助,缺藥品、缺食品、缺帳篷,災情遠遠超出了想象!5月13日,梁鎮云和梁琨在中央臺播發現場連線報道《寶成鐵路甘肅境內隧道塌方》,向甘肅臺發回連線報道《隴南災區群眾度過震后第一個不眠之夜》、《隴南災情嚴重》等消息。
緊鄰四川的文縣是這次大地震中我省受災最嚴重的地區。5月13日中午,電視記者張健、廣播記者史昆趕赴文縣。張健說,那天去文縣的路是他長這么大走過的最“長”的一條路。天黑得嚇人,崎嶇的山路上不時有巨石滑落,發出可怕的聲響。14日凌晨1點40分,他們發現路邊一輛中巴車被巨石砸毀,現場有十幾具蒙著白布的遺體!平生第一次,大家感到死亡竟然與自己這樣近在咫尺。
經過16個小時艱難跋涉,14日凌晨5點30分,張健和史昆到達文縣并率先發回了文縣災情的新聞報道!而這一刻,總臺已有19名記者克服種種困難,先后到達隴南災區開展工作。
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記者們選擇了責任;面對困難挫折,記者們選擇了知難而上;面對死亡威脅,記者們選擇了向黨和人民負責,他們像無畏的戰士,沒有退縮,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
5月14日,記者劉永輝和攝像趙彬冒著危險,從武都驅車4個小時,到了康縣受災最為嚴重的寺臺鄉田坪村,眼前的情景讓他們驚呆了:村里的小學和83戶村民的房子全部倒塌,哭聲、喊聲混成一片……面對此情此景,他們忘記了疲勞和饑餓,立即電話連線,報道災情,為爭取救援贏得了時間!
在隨后的采訪中,劉永輝和趙彬捕捉到催人淚下的一幕。
地震發生時,村民田玉霞已經抱著半歲的女兒跑出了院子,當她發現82歲的爺爺還在房子里時,放下孩子,轉身又跑了回去……正在這時,余震發生了,房屋轟然倒塌,田玉霞和爺爺都被埋在了廢墟下面。當村民們挖開廢墟時,眼前的景象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流下了眼淚:田玉霞和爺爺頭靠著頭,手握著手,已經停止了呼吸……
5月15日晚上,《甘肅新聞》節目中播出了這條新聞特寫《大孝至愛的孫女》,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兩天后,就有一家公司決定投資50萬元,為田坪村修建一所希望小學。
在武都采訪的廣播記者李思滬為了用寬帶傳送稿件,硬著頭皮住進了賓館,5月14日下午6點左右,又一次強余震發生了,窗框嘩啦作響,樓板劇烈搖晃,正在作電話連線報道的李思滬,一邊往洗手間跑,一邊把這一消息播報給了聽眾。
人們經常把記者叫做“無冕之王”,但是在隴南災區采訪的記者,經歷的卻是來自環境和內心的雙重壓力。原本山清水秀的“隴上江南”變得滿目瘡痍,房屋倒塌、道路中斷,記者們白天采訪寫稿,晚上趕路傳送信號,一天跑個幾百公里是常有的事。他們好幾天都沒有洗過臉、脫過鞋、換過衣服。最讓記者們傷腦筋的還不是這些,采訪稿件傳送不出去,才是記者們最苦惱的事!
說實話,在采訪中,再危險,我們都不怕;再困難,我們都能克服。但是,電視新聞回傳線路不暢,才是我們最大的障礙。
地震發生后的最初幾天,在文縣碧口采訪的電視記者必須經過十多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返回到武都傳送信號,但是通道只有一條,各路記者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生怕因為時效差而失去了新聞報道的意義。從15日開始,總臺利用4天時間將傳輸通道擴充到4條,終于實現了電視新聞的同步報道。尤其是5月18日,國家廣電總局緊急支援,在文縣開通了衛星傳輸應急線路后,僅從文縣傳輸到中央臺現場直播的消息一天最多時近20條。直到現在,我們的技術人員還在隴南堅守!
這次對汶川大地震的報道,在甘肅廣電史上開創了許多先例———160多名記者奔赴災區,前所未有;累計播發抗震救災廣播、電視稿件37300多條,前所未有;在沒有直播演練、沒有技術保障、沒有備份設備的情況下實現大容量、大時段的抗震救災新聞直播,前所未有!
在災區,來自新華社甘肅分社、甘肅日報社以及蘭州晨報社等多家省內媒體的數百名記者,一直和我們并肩作戰,把最及時、最鮮活、最生動的報道呈現在大家眼前。在這里,我以一名在一線采訪報道的記者的良心,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們的記者盡職盡責,認真履行了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在隴南抗震救災第一線采訪報道的日子里,隴原兒女有苦同吃、有難同當、百折不撓、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精神也時時處處感動著我們。
有這樣一家人,生活艱難,只靠喂三頭豬維持生計。地震發生后,老兩口走進抗震救災指揮部,非要把自己養的豬全部捐出來!這三頭豬至少能賣7000多元錢,是他們一家五口人大半年的收入啊!工作人員不忍心收下,老人當時就急了,她說:解放軍為救我們連命都不要了,我這幾頭豬又算個啥!
每當看到飄揚在災區上空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每當看到廢墟中涌動的一抹抹橄欖綠,每當看到災區群眾一個個自強不息的身影,我們就被深深地感動,我們的職責就是:用畫面、用聲音、用文字真實地記錄下這一切。
五月,我們在隴南采訪報道的日子里,災區人民給予了我們無私的幫助!一聽說是記者,賣水的商販有時都不要錢;一聽說是記者,素不相識的司機師傅義務把我們送到目的地;一聽說是記者,村民們就把最安全快捷的通道讓給了記者……一樁樁、一件件讓我們感動的事,舉不勝舉。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民養育了我們,我們永遠是人民的記者!
當前,災區恢復重建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展開,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深入一線,做好災區的報道,把災區人民美麗的新家園呈現在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