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家庭暴力”這個詞語變得空前“普及”。隨著“三八”婦女節的到來,婦女權益保護和家庭暴力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在中國2.7億個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有10萬個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體。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90%以上是男性,主要受害者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婦女受傷害最大。在我省,保護婦女權益、防止家庭暴力問題同樣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就此走訪了省婦聯等有關部門。
家庭暴力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去年年底的一天,王芳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了省婦聯尋求幫助。王芳中專畢業后,為了和同學李林結婚,不顧家人反對,從靖遠縣嫁到皋蘭縣。婚姻生活剛開始還算美滿,但從她生了兩個女孩后,夫妻關系發生了變化。丈夫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打她,有時候還莫名其妙地打她,甚至吊起來打。
每次挨打后,王芳都打“110”報警,可警察說這是家務事,不能以人身傷害處理,只能調解。每次李林都向警察保證以后再不打妻子了,可沒幾天老毛病又會犯。王芳無奈之下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可是李林把結婚證燒掉,立不了案。
經幾次起訴,法院終于受理了,可李林又轉移了財產,離婚的事一拖再拖。
在婦聯投訴時,王芳捋起衣服,指著滿身的傷痕哭訴,希望“娘家人”能給她主持公道,為她伸冤。
類似的事情很多。記者從省婦聯了解到,2005年,全省各級婦聯共受理投訴3949件,833件涉及家庭暴力,其中針對女性的有799件,針對老人的20件,針對兒童的有14件。
同時,于2005年8月開通的玫琳凱反家庭暴力熱線,共受理投訴48件次,接受咨詢服務36件次。
總體看,家庭暴力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家庭暴力事件為什么呈逐年上升趨勢?省婦聯權益部部長董曉玲說,以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認為家庭暴力是家務事,家丑不可外揚,何況“清官難斷家務事”,給誰說了也沒用。所以在遭受家庭暴力時,受害者往往咬牙忍耐,很少向外界尋求幫助,使大量家庭暴力隱性存在,這也影響著社會干預系統對家庭暴力干預的積極性和干預深度。
董曉玲分析說,近年來,由于普法宣傳深入人心,人們的法律觀念、維權意識普遍增強,大多數人已經把家庭暴力不作為家務事來看待,而是把它作為一個社會事務來看待。同時,社會支持體系的聯動,婦聯、信訪、民政、社區、公安等多部門都關注、受理家庭暴力事件,媒體也在大力譴責家庭暴力。有了這樣的輿論環境氛圍,當人們受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時,也愿意到相關部門反映,希望引起關注、受理,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家庭暴力呈上升趨勢。
婚姻質量差是引發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引發家庭暴力的原因一直是人們不斷探討的一個話題。省婦聯法律顧問慶赫律師從他受理的多起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案件中分析認為,婚姻質量差是引發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由于婚前雙方了解不夠,對物質基礎比較看重,功利色彩比較濃厚,造成婚后互相調適能力差,一有矛盾,易激發家庭暴力。還有,有些男人把家庭暴力作為擺脫婚姻的手段,為達目的,成為施暴者。另外,由于工作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加大,有些心理脆弱的人易心理失衡,家庭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容易引發一場宣泄情緒的暴力。
省婦聯的一項調查發現,許多受暴者不但遭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有些還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一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中,較為普遍存在著恐懼、焦慮、自責、抑郁、壓力過重、精神麻木、自閉等心理疾患,而且還有自殺和殺人的暴力傾向,個別人“以暴制暴”,危害社會穩定。處于家庭暴力中的兒童,也受到影響。據調查,生活在家庭暴力夾縫中的兒童,由于受到長期的驚嚇,他們普遍有做噩夢、易驚嚇、自閉的情緒。有的還離家出走、輟學,引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省婦聯有關專家表示,家庭暴力已不是單純的家務事,而是一個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