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關懷 巨大的鼓舞
——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考察回訪記·張掖
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鄭耀德
山丹培黎學校學生在手機上觀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丹培黎學校的視頻。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翟繼宗
參加市級技能大賽的山丹培黎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二年級學生正在進行機械加工實訓。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翟繼宗
山丹馬場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祁小松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范海瑞
“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位于張掖市高臺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氣勢恢宏,靜靜地訴說著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為黨為民英勇獻身的英雄故事。
8月20日上午11時45分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巍峨聳立。紀念碑后,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陣亡烈士公墓。這里掩埋著西路軍轉戰河西、血戰高臺壯烈犧牲的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近3000名革命先烈的忠骨。
“總書記緩緩拾級而上,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深深地三鞠躬,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之情。”紀念館宣教科科長王麗霞回憶說。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進入陳列展覽室。面對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文獻實物,總書記詳細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總書記看得非常仔細,聽得非常認真。”擔任講解工作的王麗霞從頭到尾都記憶深刻。
“真是沒想到,總書記對西路軍歷史這么關注。萬一講不好,怎么辦?”對于這個已經解說過千百次的展室,王麗霞剛開始就緊張了起來。可回頭看到總書記和藹可親的面容時,她心里又踏實了。
“當看到《寧都起義紀事》這本書時,總書記說,董振堂是寧都起義的領導人之一。”
“我還沒有講解,總書記怎么連這都知道?”王麗霞告訴記者,這是當天她的第二個“沒想到”,“總書記對西路軍歷史這么了解。”
“第三個‘沒想到’的是,總書記非常關注幸存的西路軍戰士和他們后代的生活狀況。”王麗霞說。
當看董振堂、楊克明烈士的塑像時,總書記關切地詢問王麗霞,“他們有后人嗎,現在在哪里?”王麗霞一一介紹了有關情況。她注意到,總書記欣慰地點了點頭。
“原本計劃半個小時的參觀,由于總書記看得特別認真,最后持續時間超過了一小時。”王麗霞說。
“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參觀完展覽后,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
聽了總書記的話,王麗霞暗自下定決心,“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在做好場館講解的同時,通過流動展覽、PPT課堂等多種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西路軍歷史,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建立共和國的艱辛和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一定要把她建設好!”離開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在場的高臺縣委書記楊成林囑咐道。
習近平總書記來高臺的消息不脛而走,群眾聞訊趕來,擠滿街道兩側,激動地向總書記揮手歡呼。
看到熱情的群眾,習近平總書記走下車來同群眾親切握手,向大家頻頻致意,人群中爆發出更加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整個縣城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為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這是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在中國創辦培黎學校的初衷。
8月20日15時35分許,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張掖市山丹縣,考察山丹培黎學校。
路易·艾黎是20世紀對中國貢獻最大、最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十大國際友人”之一。1927年,他首次來到中國,就再也舍不得離開。
1940年,艾黎在陜西鳳縣創辦培黎工藝學校,1943年遷至甘肅省山丹縣。自此,艾黎在山丹生活了10年,他視山丹為其“第二故鄉”。晚年,他將自己收藏的近4000件珍貴歷史文物全部捐獻給山丹縣。
1987年,在中國工作生活60年的艾黎在北京逝世。遵照其遺愿,他的骨灰運回山丹,長眠于此。
實訓室里,幾名老師帶著20名同學正在進行普通車床的加工練習。從8月1日開始,他們已經利用了大半個暑假,為今年10月份舉辦的張掖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加緊訓練。
“我們沒有想到總書記真的會來我們學校。”機電專業二年級二班學生曾學成說。
當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他們面前時,師生們激動萬分,紛紛圍攏過來。
“你喜不喜歡這個專業?”
“喜歡。”
“為什么喜歡?”
“我動手能力強。”
“加工這樣一個皮帶輪需要多長時間?”
“從下料到制作出來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
曾學成當時正在普通機械加工區實操,回憶起這段和總書記的簡短對話,他仍然歷歷在目。“總書記非常親切,像爺爺一樣!”他激動地告訴記者。
“習爺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我們繼承優良傳統,與時俱進,大有前途。他支持我們!這番話,說到我心坎了。我的文化科目成績雖說不好,但去年,我拿到全市技能比賽一等獎。再說,咱這個專業就業范圍挺廣。學會一技之長,就有了成長的本領。”曾學成告訴記者。
“以前,我也曾為自己沒能考上高中而自卑過,學了機電專業后,許多親友都不大理解,經常問我,一個女孩,怎么學這?”在機電專業二年級二班,錢莉是全班45名學生中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她開心地告訴記者,那天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暖心的話語后,本來就喜歡這一專業的她更加自信了。
“總書記問我,明年畢業之后干啥?”錢莉回憶說,她告訴習近平總書記,打算進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學成之后做機械工程技師。總書記對她贊許地點了點頭。
錢莉還清楚地記得,當天,總書記對在場的培黎師生語重心長地說:“山丹培黎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職業學校。希望同學們專心學習,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努力成為對國家有用、為國家所需的人才!”
“我們新生入學第一堂課就是參觀艾黎故居,學習校史,沒想到總書記今天到我們學校參觀。總書記對我們學校的稱贊、對我們職校學生的鼓勵讓我特別激動,為自己的學校深感驕傲和自豪!” 錢莉由衷地對記者說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丹培黎學校考察時,一個細節讓學校校長彭東軍印象尤為深刻,總書記問彭東軍:“你們這邊的職普比是多少?”
職普比,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專業名詞,是指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結構比。總書記如此專業的發問,讓彭東軍心里不由得一陣緊張。
“我們這里的職普比現在是4.5∶5.5,在我們省內是比較高的。”彭東軍向總書記匯報說。
提及山丹縣職普比的變化,讓彭東軍很是感慨。
曾經,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一些偏見。這給山丹培黎學校的招生也帶來了困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改革,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搭建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銜接的橋梁,讓中職教育的辦學質量不斷提升,職普比也因此而越來越高。”彭東軍說。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山丹培黎學校的發展。”彭東軍感慨地告訴記者。
1999年,在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關懷下,愛心人士為山丹培黎學校捐資修建了山丹第一座多媒體教室。2002年,習近平曾向山丹培黎學校紀念路易·艾黎誕辰105周年暨培黎學校建校60周年紀念活動發來賀信,勉勵學校師生“在新世紀不斷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發展”。同時,在公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提到了山丹培黎學校的創始人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
“總書記叮囑我們,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的辦學宗旨,對今天我們發展職業教育依然有借鑒意義。要繼承優良傳統,創新辦學理念,為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他殷切的鼓勵,讓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教育感覺越來越有盼頭,越來越有希望。”彭東軍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決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努力把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立足甘肅、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努力培養更多具有現代工匠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推動國內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交流。
現在,在距離山丹培黎學校不遠處,一所嶄新而宏偉的現代化職業學校——培黎國際職業技術學院正拔地而起。目前,該項目一期主體工程已經封頂。
“只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綠草如茵,蒼茫遼闊。山丹馬場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地跨甘青兩省。這里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總面積329萬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馬場。
從山丹培黎學校出來,已是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又不辭辛勞,沿著山路長途跋涉,來到位于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山丹馬場。
“當時,我們正騎馬在草原上巡牧,看見有車過來,然后一行人走下車來,起初我還沒在意,再仔細一看,竟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草原上待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在馬場見到了總書記,當時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山丹馬場一場四隊隊長院天軍難掩興奮之情。
“總書記特別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沒想到,他會對我們普通牧民的生活如此關心。”院天軍激動地說。
“總書記問我們,草原上現在有沒有狼?平常我們放馬用不用牧羊犬?還一一問我們的工資收入情況等,問的都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兒,特別貼心!”
“總書記還詢問我們山丹馬場改良的馬都有什么品種,這是我搶著給總書記匯報的,說有英丹馬、阿丹馬、頓丹馬、汗丹馬等多個品種。”牧工霍成新說起當天的情形,很是自豪。
“總書記不僅關注我們牧工當前的生活狀況,也很關心我們馬場未來的發展,那天在現場總書記還問我們‘能不能培養出新一代的牧馬人?’我們一致回答‘還會有新一代牧馬人來接班放馬!’”當天在場的幾位牧工告訴記者。
院天軍就出生在山丹馬場,是一名名副其實的“馬二代”,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29年,他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也即將大學畢業,正準備申請回到馬場來上班。“總書記如此關心我們馬場的發展,這讓我們備受鼓舞,肯定會有更多的‘馬二代’‘馬三代’來接班,把我們的馬場發展得越來越好!”他說。
“這是什么草?”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俯下身子,在草原上摘了兩株草,詢問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永軍。
“我回答道,這是黃花棘豆和披堿草。”王永軍告訴記者,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保問題的高度重視。
2017年7月,中央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保問題發出問責通報后,如同“猛擊一掌”的警醒,使得隴原大地迅速打響了一場“半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治理戰”。經過徹底而“不打折扣”的嚴格整改和修復治理,如今,“母親山”正逐步恢復往日美麗的容顏。
當天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保護好祁連山的生態環境,對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對推動甘肅和河西走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
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日明說:“總書記對生態環保問題如此重視,保護好祁連山是總書記對我們如山般的重托,山丹馬場在推動發展的同時,將堅決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第一位,決不辜負總書記的信任和囑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