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尺在根深
——張掖市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啟示
甘肅日報記者 楊世智
經濟邁入新常態,國務院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點燃了大眾的熱情,也使得如何創新、怎樣創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張掖,我省的14個市州之一,不靠海,不沿邊,人才短缺,資金匱乏,卻于今年6月被確定為全國15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入圍的兩個城市之一,全省唯一入圍城市。它的入圍,隨之引發了人們關于創新創業的“三問”,帶給人諸多啟迪。
一問:為什么入圍的城市是張掖
在很多人看來,創新都是跟高科技有關,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還要充足的資金保障。張掖作為甘肅這樣欠發達省份的一個市州,無論是科技儲備、人才保障還是資金供給,在所有城市中都不能算是佼佼者。但為何它能入圍全國15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這個問題,不僅張掖之外的人們有疑問,張掖人也在自問。
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由國家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商務部和工商總局發起,共有36個城市申報,先后進行了省級和國家兩輪競爭和淘汰。在每一輪競爭中,每一個城市都要進行申報陳述,張掖市市長黃澤元將這份陳述稱之為“答辯”,并親自擔任“答辯人”,直面“考官”的質詢。
在“答辯”中,黃澤元陳述了張掖創建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的3條理由。其中出人意料的是,張掖沒有大工業和豐富自然資源的“劣勢”,竟成為其參與競爭的理由之一。“答辯狀”認為,張掖是西部乃至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秉持“立于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的理念,把生態經濟定位為經濟屬性,把小微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努力探索一條不依靠大工業、不依賴自然資源消耗、不破壞生態而依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解決就業、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路子,對甘肅乃至全國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意義。
“任何優勢,都敵不過時代趨勢。”9月下旬,面對記者的采訪,張掖市市委書記毛生武認為,創業創新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是一直以來推動中國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其中改革開放就是一項偉大的創新。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物質性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為此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將之提升到了國家重大戰略的高度,做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決策部署。這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在過去的發展中,張掖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劣勢,但任何優勢都抵不過時代趨勢,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張掖別無選擇,必須順勢而為、主動作為。
“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張掖在尋找出路,尋找一條欠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發展之路。”毛生武這樣說。
二問:創新離萬眾有多遠?
張掖市成功入圍之后,人們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創新離我們有多遠?
長期以來,一提到創新,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是科技創新,似乎與普通百姓相距甚遠。8月24日,張掖市委召開三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旗幟鮮明地指出:創新不是“高、大、上”,不是“天外來客”,它就植根于我們的生產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
市委的底氣,來自于很多身邊的創新實例。
閔杰,一位只有初中畢業學歷的80后小伙子,經營著一家快遞公司,生意十分紅火。今年,他又設立了一家本土“微店超市”,用快遞公司倉庫儲存商品,為“宅男宅女”配送在實體超市可以購買到的一切商品,哪怕購買一根火腿腸,也承諾在一小時內送貨上門。
同時,“宅男宅女”還可以當這個“微店超市”的分店主,通過微信朋友圈一方面推銷超市商品,另一方面再發展自己的分店主。這種營銷模式,三個人為一循環,無論誰的“微店超市”有商品出售,他和他之上的另兩人都有數額不等的傭金。這種模式,閔杰稱之為“幫人賺錢”的電商模式,可以將商品銷售半徑無限擴大。各店主只負責銷售,商品配送均由閔杰負責。目前,這家“微店超市”的日銷售額已達到2萬余元,高峰時達到三四萬元,銷售半徑已經從甘州區向各鄉鎮擴展,也正在改變著當地的零售業格局。
牛連壁則是張掖人身邊的另一個創新實例。
牛連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臨澤縣倪家營鄉江淮村里盤火炕手藝數一數二的農民。燒火爐、睡熱炕是北方農村千百年來一直相傳的越冬方式。但傳統的火炕有一個弊端是,前半夜燒得可以烙餅,讓人熱得睡不著;后半夜火熄炕冷,又讓人凍得睡不著。另一個弊端是,屋里要是沒爐子,人睡在炕上,外露的部分冷得受不了,身子下面熱得滾蛋蛋。
在長期的盤火炕實踐中,老牛很喜歡琢磨。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把城里的暖氣片裝到炕上?這種想法一冒出來就讓老牛沖動不已,開始動手實驗。這期間,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2009年終于嘗試成功并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老牛將之命名為“炕暖氣”。利用“炕暖氣”技術改造的火炕,相當于一個供暖鍋爐,既能給炕供熱,還能給家里的暖氣片供熱,而且溫度均衡、成本更低,比傳統火炕+火爐更溫暖更持久,同時還可以有效利用農村大量的廢舊地膜、秸稈等可燃性垃圾,避免二次污染。如今的老牛,已經從農村“手藝人”變成了“生意人”,他的技術也已在張掖6縣區、酒泉等地推廣3000多戶。
類似的來自身邊的創新,在張掖市并不鮮見。為此,張掖市委三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指出:“當前我們既要克服對創新問題的庸俗化泛解,也要防止對創新工作的神秘化渲染。”
三問: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創新?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禁要問,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創新?
對于這一問題,張掖人也在尋找答案。8月7日,張掖市委中心組召開第九次集體學習擴大會議,參會者不僅有市委中心組成員,還擴大到了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甚至還邀請了一些小微企業主參加。會議在學習中央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決策部署的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各層面、各領域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要性的認識還嚴重不足,有些方面我們甚至相當無知,完全缺乏現實緊迫感,對傳統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和思想惰性依然根深蒂固;對“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會對未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感到茫然無措,大多是被動接受,甚至存在抵觸的潛意識,主動適應者甚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遠未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理念尚在普及或起始階段,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創造潛力遠未激發出來。當前這樣的歷史機遇并不常在,但機遇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誰能抓住這個“關鍵窗口期”,在這場巨大的時代變革中搶占先機、搭上“快車”,誰就能贏得主動、迎頭趕上,反之則會步人后塵、拉大差距,繼續落后下去。
這一番話語振聾發聵。受邀前來參會的80后網店店主史思明說:“我原以為政策理論學習很枯燥,沒想到認識這么深刻,理念這么先進,讓人感受到滾滾而來的創新潮流。”
“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僅是社會創新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的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毛生武說,樹高千尺在根深。創業創新的主體是大眾萬眾,只要激發出大眾創業熱情和萬眾創新激情,就能找到各自所需要的創新,無論是新技術的出現和運用、新產品的孕育和使用,還是新產業組織形式和流通方式的誕生。政府要做的,就是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徹底打破各種桎梏和藩籬,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