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的桃花源
——張掖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述評
史正言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4月10日,張掖市委辦公室、張掖市政府辦公室聯合發出《關于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的通知》。《通知》從嚴格控制項目審批、嚴格控制項目概算、嚴格控制裝修標準、嚴格項目資金管理、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此項工作的新要求。《通知》下發僅7天,由張掖市紀委書記帶領的檢查組深入六縣區開始對《通知》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把黨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精神切實落到實處。這對“蝸居”在狹小舊樓和租借在他處辦公的干部們來說,似乎感到無望的委屈,但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精神的決心堅定不移。
位處承接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分界段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張掖成為一個多姿多彩自然生態景觀線與絢爛神奇絲綢之路文明線交會的金色十字上的城市,富集有雪域高原和大漠戈壁的極端地貌;又因黑河穿越全境,在廣袤的戈壁中孕育了連片濕地,形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帶,造就了只有在中國第三階梯才能看到的南國景觀和風韻。沿黑河流域,既可看到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又能欣賞沙漠綠洲、丹霞丘陵,還能領略沼澤濕地、湖泊葦溪,各類自然景觀聚集于此,可謂是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張掖是坐落在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城市。“一山一水”不僅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張掖綠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承載區。這就要求張掖既要針對生態的脆弱性高度重視生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又要針對生態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充分彰顯其特色、發揮其優勢。張掖又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悠久歷史、甘肅僅有的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遺跡,展現了張掖不同時期的時代風貌和文化斷面,構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傳承著歷史文脈,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一山一水一古城”,是張掖本質屬性的反映,努力彰顯其獨特的自然歷史風貌,就會使張掖綠洲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強,在全省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區域特色更為鮮明。
城市發展的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走彰顯特色之路。不能簡單地認為擴張就一定會帶來繁榮,過于急功近利、無序的擴張很可能帶來的是發展進一步被制約,和勞民傷財。
城市擴張的路子不外乎兩條,一是以舊城為中心,象水圈一樣一圈套一圈地往外延伸,俗稱“攤大餅”;二是開發新區。就舊城改造來看,重蹈傳統工業化發展的老路,必然卷入形式主義的漩渦,慢慢地在一種盲目的追尋中失去自我,追求通性而放棄了特性。見縫插針式的建設,會給后來的有序發展埋下隱患,陷入拆了建、建了拆的怪圈,形成千城一面同質化的面孔。伴隨著“攤大餅”式的擴張,引發了城市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舊城區中缺乏住宅購買力的居民被安置在了城市邊緣地區甚至遠郊,這樣的空間轉移不僅讓動遷居民普遍感受到了身份、地位下降性流動的創傷,現實生活中也的確造成了居住、工作、社交等種種困難,引起社會階層性情緒對立,產生不穩定因素。近年來,我國一直堅定不移地實施重點農田保護國策,一再拉緊保護耕地紅線。張掖是農業大市,耕地保護責任很重,城市建設用地非常之緊。被征地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耕地,生存危機感、焦慮性心理問題擾動著他們平適的心態。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前兩年,國家文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檢查組對張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進行評估檢查,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績的同時,明確指出張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建設性破壞尚未根本遏制,文化街區基礎設施落后,名城保護規劃編制滯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直接影響到張掖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傳承。恢復和保護“半城蘆葦”的自然美景和“半城塔影”的歷史文化風貌成為緊迫而極其重要的任務。
隨著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的不久建成,軍民合用機場航線的日益增多,張掖自古東西走向的交通瓶頸被打破,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日漸縮小,在西北居中四向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成為東進西出、南來北往,溝通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的重要交匯點,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區,舊城的承載力受到嚴峻考驗。
從張掖市區即甘州區城市方位看,呈方格網狀結構,如果“攤大餅”一樣拓展,向南,有高速公路和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限制,余地太小;北部是濕地、張掖的綠肺,城市的“金邊帶”,不宜過度推進;東邊,已經形成了眾多高樓大廈等建筑;只有西邊,沒有高山、河流、建筑、道路等發展障礙,土地充裕,地勢平坦,地塊完整,便于集中建設,而且主城區邊緣和靠近黑河,大部分是亂石灘。廣闊的土地為市區拓展提供了低廉的成本和長遠的發展空間,多年前就在這里規劃了西部新城區,但始終沒有得到有序推進建設。從空間上看,位于主城區西北側、傍黑河而建的濱河新區,與老城區、西部新城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緊密耦合,部分城市基礎設施與現有的可實現短線連接、資源共享,占地面積1.2萬畝,規劃定位為生態宜居、商務會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閑四大功能,使市區呈現“一體兩翼”格局。一邊建設新區、一邊改造舊城,可以徹底舒展城市軀干、掙脫舊城羈絆,把城市空間拓展、濕地保護、新區建設、舊城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生態宜居特色城市建設的大系統,成為彰顯多姿多彩多優勢,體現張掖城市現代風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拉動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發展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繁榮的中心區域,從而打造出“山水最美、生態最優、環境最好”的幸福美好金張掖新名片。這既是一個前瞻性、務實性兼具的規劃,也是一個不二的現實選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3341戰略工程中,科學研判發展形勢、不斷深化市情認識的基礎上,從全省區域發展戰略中找準定位,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資源稟賦,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途徑,把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努力彰顯“多姿多彩多優勢”的特色風貌,加快建設“宜居宜游金張掖”。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發展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經濟已成為張掖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全市經濟呈現出主要指標逆勢走強、質量效益同步提高、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轉型跨越步伐加快的良好態勢,三次產業結構逐步漸進到科學合理,率先在全省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條轉型跨越發展的新途徑,推動經濟社會步入了科學發展的快車道。這既順應時代要求、順應自然規律、順應發展趨勢、順應人民意愿,與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高度契合。
張掖市區著力構建以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濱河新區、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國家濕地公園、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和國家城市沙漠地質公園5個新型功能區集成的“1+5”生態宜居城市框架。老城區加快改造步伐,建設文化旅游基礎設施,著力打造以大佛寺文化廣場為中心的文化傳承中心,凸現歷史文化名城風韻,恢復人文景觀,使隱性文化顯性化,推動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方便,娛樂活動更加豐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治理亂墳崗、采沙場,建設20平方公里的濱河新區,形成中央商務區、行政集中區、會務會展中心區、生態居住區、物流園區組團發展格局。這種借鑒“一站式購物”的組團集中建設方式,將有效集合爭取到的項目,提高資金和土地利用率,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方便群眾快捷辦事;疏解老城區人口和建筑密度,為發揮歷史文化展示和商貿功能提供空間支撐。老城區以北,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加快資源轉化步伐,為發展宜居宜游宜工宜商宜業城市搭建新平臺。市區北郊恢復3萬畝天然濕地,建設國內離城市最近的國家級濕地公園。老城區南部,建設2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綠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緊靠示范園區,將20平方公里的神沙窩沙丘建設成國家沙漠地質公園。市區面積擴大52.4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積24.5平方米,打造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山水風光與城市景觀交相輝映的田園型生態宜居城市。
一個城市和其它城市的差異性也即特色越突出,這個城市的“軟實力”越強。為了打造越來越強的“軟實力”,張掖市委、市政府對城市發展定位、功能布局、資源利用、產業轉型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規劃。以長痛不如短痛的氣度,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以承受各種責難的胸懷,以歷史檢驗忠誠的信心,毅然拆除了張掖賓館,搬遷甘州區委、區政府辦公樓,把黃金地段讓給群眾、讓給公益事業,把傳承歷史文化與彰顯現代文明結合起來,建設大佛寺文化廣場、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金張掖大劇院等文化基礎設施;今年又把建設18個城市公共文化活動小廣場、25個城市便民市場和夜市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加緊推進……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省十二次黨代會確立了“生態綠色持續發展”目標,為張掖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張掖的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以生態宜居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是最大的內需、促進發展的最大潛力,必將使張掖轉型跨越的路徑更具體、更科學,必將有力地推動張掖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系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造生態宜居新張掖的生動實踐在張掖大地更加生機勃勃地展開,張掖科學發展的“順風船”迎著太陽、沐浴春風、破浪遠航。將來的張掖一定是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人居環境優美安全,魅力十足的新時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