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立市科學發展謀求戰略轉型
——全省新建項目觀摩活動啟示之張掖篇
(8月16日,王三運、劉偉平帶領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團在張掖市進行項目觀摩考察。這是觀摩祁連玉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情況。)
俯瞰河西走廊,干燥荒涼的戈壁橫亙其間,卻見中部最窄處,突現一片綠洲——這里綠樹成蔭,碧波蕩漾——這就是金張掖。
風兒從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空掠過,帶著樹的清新,裹著水的清涼,彌漫在張掖市的上空,頓時掃去遠行的絲路旅客一身的燥熱和疲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今,張掖人堅守“綠色”,做大“綠色”,做強“綠色”,堅持生態立市的發展取向,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途徑,把建設生態經濟示范區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立足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區域戰略定位,大力培育生態城市、綠色農業、現代服務業生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宜居宜游金張掖”,努力實現從“一山一水一古城”到“多彩多姿多優勢”的戰略轉型。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活動張掖市點評會上指出,張掖發展的取向明確堅定,資源利用趨勢良好,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張掖市重視項目的意識是強的,生態建設的力度是大的,科學發展的前景是好的。
以保護黑河濕地為引領,建設生態張掖,構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走在張掖黑河濕地博物館旁的棧道上,兩邊蘆葦青青,蘆溪潺潺,正在建設之中的博物館主樓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不時有鳥兒突然劃過水面,在湖面留下點點漣漪。張掖人在這里休閑,在這里運籌帷幄,把“綠色”引向更大更廣泛的地方。
8月24日,以“生態經濟、轉型跨越、宜居宜游”為主題的第三屆綠洲論壇在張掖綠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國家林業局、中科院等單位和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德國等15個國家的40多位專家學者及600多位嘉賓對張掖市的生態建設產生了濃厚興趣。
張掖南依祁連山脈,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祁連山是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自祁連山穿越張掖全境的黑河是全國第二大內陸河,是河西走廊綠洲及其下游地區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河。
張掖市委、市政府提出:保護黑河濕地、打造國家濕地公園、再現張掖水域風光。隨后,張掖市委有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以濕地保護為引領,建設生態張掖,構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
在這個背景下,張掖市生態建設風生水起,綠色盡染。
張掖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的張掖可謂是“半城蘆葦半城塔”,生態環境優美。在宏觀生態系統不夠健全的今天,張掖人必須艱辛發奮,在守住這片難得的綠色的同時,更要創造更大更多的綠色,使“一山一水一古城”名副其實。
研究生態,建設生態,發展生態,已經成為張掖人的共識。
去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當年甘肅省唯一進入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把長達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納入了保護區,使全市6縣區全部成為國家生態補償縣區,也使張掖真正成為坐落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城市。
張掖人在享受生態之美、增強信心,保持古城風韻的同時,生態城市建設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并迅速擴大延伸。從市區到縣城,從城區到郊區,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實施,努力打造環境宜人、個性鮮明、充滿活力的特色城市。
在張掖市林業局辦公室的地圖上,城鄉生態景觀綠化新建項目標識此起彼伏:張掖濱河新區、國家濕地公園、臨澤大沙河流域、高臺濕地新區、山丹城市新區、民樂縣城新區、肅南玉水苑等,一個個生態景觀正在強勢推進,一個個宜居的亮麗新區呼之欲出。
如今,張掖人驕傲地告訴八方客人,他們的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0.3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86平方米,已經超過了宜居城市的標準。
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城市發展三者有機統一
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上來看,生態還具有經濟屬性,可以為人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張掖人深諳其理,他們率先提出發展綠洲生態經濟的理念,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城市發展三者有機統一,取得了可喜成績。
張掖市農業局一位負責人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了綠洲現代農業的魅力。
“說到張掖的農業,不得不提玉米制種。”這位負責人說。種子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市產業化程度最高、聯系農戶最廣、占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的支柱性產業,并且,張掖也已成為全國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競爭力的玉米制種基地。
目前,全市玉米制種平均畝產值達到2400元,制種業產值突破24億元,農民人均玉米制種收入1800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而在主產區,農民人均玉米制種收入高達4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
玉米制種只是張掖人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他們還從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高原夏菜、啤酒大麥、小雜糧種植、肉牛飼養等著手,引進新建項目,擴大種養規模,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高效節水農業,使全市六縣區分別進入全省肉牛、肉羊、蔬菜產業大縣行列。
林果業更是錦上添花,每年總收入達到7.69億元。
張掖市林業局一位負責人用“三紅”概括了張掖的特色林果——紅地球葡萄、紅梨、紅棗。紅地球葡萄是鮮食葡萄,這種葡萄節水性高,非常適合在戈壁灘種植。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一般葡萄斷檔期上市。“好的葡萄售價最高時,每斤可賣到60元。”
紅棗是張掖的“保留節目”,不過,現在的紅棗產業鏈條更長。紅棗口服液、紅棗汁、公主棗、太子棗,等等,不勝枚舉,從飲用、食用,到保健用、養生用,小小紅棗四面出擊,八面玲瓏。
除生態農業、林果業之外,生態旅游也異軍突起,成為張掖生態經濟發展的亮點。旅游綜合收入去年增長100%,占生產總值比重6.6%;今年上半年增長10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全年可達10.3%。如今,蒼涼之地成為美輪美奐的丹霞景觀,連片的油菜花成為如詩如畫的旅游景點,祁連山石成為祁連美玉,沙漠戈壁建成沙漠體育公園和國際賽車城,獨具魅力的生態旅游正吸引著八方客人相聚綠色張掖。
增強信心,努力解決發展中的“三個不協調”,加快轉型跨越步伐
發展中,張掖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矛盾,并已成為制約其實現快速發展的瓶頸。
王三運書記指出,張掖發展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三化”并進不夠協調,優勢產業不夠協調,城市特色不夠協調,并要求,張掖市今后在發展中要千方百計做大優勢產業,精心謀劃項目,統籌打捆項目,大力引進戰略合作者,靠市場來拉動項目。要提升層次,做優城市規劃,包括縣鄉鎮村和一些旅游重點景區的規劃,都要同產業和周邊環境相協調。同時,要做好產業規劃,進一步明晰主導產業和首位產業。要擴大開放,做實項目的落地,生態建設不是裝潢門面的口號,保護生態不是束縛思想的繩索,重視生態不是加快發展的障礙,而是科學發展的體現、持續發展的基礎、和諧發展的保證。要把生態立市的理念變成一個又一個的項目,推進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實現生態建設和小康建設的同步推進。
8月22日上午,張掖市委召開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活動張掖市點評會上的講話精神。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強調,全體黨員干部要以認真學習貫徹好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張掖點評會議精神為契機,增強信心,尋找差距,彌補“三個不協調”,加快轉型跨越步伐。
會議強調,貫徹落實好觀摩點評會議精神,就是要結合實際,補長短板。尤其要狠抓規劃不放松,在抓緊制定宜居宜游規劃的同時,盡快制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濕地公園、丹霞旅游景區幾個專項規劃,及時上報審批。同時要做好產業規劃,明晰主導產業和首位產業,理清生態經濟發展的運作思路,以生態為支撐,不斷拓展延伸,努力形成一批與生態建設相適應的興農產業、新興產業。擴大開放,就是要圍繞做大優勢產業,精心謀劃項目,全力抓責任落實,抓項目落地,抓工作成效,盡快開工一批項目,跟進一批項目。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要整合各類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等有力舉措,推進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四化”新農村建設,并圍繞農畜產品和鎢鉬、玉石等礦產資源深加工開發,推進綠色生態工業發展。
本報記者 張鶴 張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