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水票的背后……
———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張掖紀事
高臺縣農民劉興文將自己用不完的水票,通過水市場賣了。這些水票相當于劉興文節約下來的水資源。
如今,讓劉興文多澆水他都不干,因為他有自己的水權,他知道節約的水就是收入,對水的揮霍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財富的揮霍。
作為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地區,甘肅省張掖市的農民如今和劉興文一樣,用水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
張掖市地處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南部邊緣。張掖市集中了黑河流域92%的人口、83%的國民經濟用水量和76%的耗水量,黑河張掖段的大量用水,導致黑河下游長期斷流,生態迅速惡化。
為了遏制黑河流域迅速惡化的生態趨勢,2001年8月,國務院作出決定,地處黑河中游的張掖市向下游的總下泄水量達到9.5億立方米,用3年時間完成黑河分水任務,以滿足下游居延海等區域的生態用水需求。
高臺縣羅城鄉農民李立清清晰記得張掖首次為黑河下游試分水時的緊張場面,當時黑河沿線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的縣鄉干部、水務職工全上了河堤,黑河靠行政命令強行全線閉口。
記者從張掖市水務局了解到,2001年,大旱之年額濟納旗調入總水量2.56億立方米;2002年,調入水總量4.85億立方米,下泄水頭兩次進入東居延海,干涸10多年的東居延海首次過流,恢復水面面積達23.8平方公里;2003年9月,黑河水抵達西居延海。這是自1961年以來黑河水第一次進入西居延海。
2001年水利部正式將張掖市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地區。據張掖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張掖市首先建立了以水權制度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每個農戶都有一本水權證,每本水權證都明明白白地標明每戶農民每年可使用多少水資源。農民分配到水權后便可按照水權證標明的水量去水務部門購買水票。水票作為水權的載體,農民用水時,要先交水票后澆水,水過賬清。對用不完的水票,農民可通過水市場進行出賣,從而完成水權交易。
水權交易有效平衡了農村用水。自實行定額水價、允許水量交易后,用水戶關心水、珍惜水的意識明顯增強,一種戶戶明確總量、人人清楚定額的局面已形成,節水和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正在演變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其次是構筑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2002年春,張掖市提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打造全新的節水型經濟模式,在全市范圍內禁止新開荒地,禁止移民,禁種新的高耗水作物,壓縮已有的高耗水作物;擴大林草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低耗水作物面積,實現了經濟結構調整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雙向促動。
第三是積極建立制度體系。從2002年開始,張掖市先后制定出臺了水資源配置方案、行業用水定額、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水量交易指導意見、城鎮生活節約用水管理暫行辦法、工業節約用水管理暫行辦法、地下水資源開采管理暫行辦法及污水處理費管理暫行辦法等20多項地方性管理辦法。
2006年9月,水利部對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進行驗收。專家組評估認為,張掖市較為圓滿地完成了試點階段建設任務,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了節水與增效的雙贏,生態與環境效益明顯。驗收組一致同意試點通過驗收。
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產生了顯著的效益。截至2007年底,已累計向下游下泄水量76.23億立方米,占來水總量134.49億立方米的56.7%,先后16次送水到東居延海,自2004年以來東居延海已經實現連續1320多天不干涸。
(據新華社蘭州11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