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新韻相輝映
山丹縣硤口古城文化旅游景點開發見聞
紛紛揚揚飄落的雪花,使山丹縣境內的硤口古城銀裝素裹。古風新韻交相輝映的文化底蘊,吸引了文人墨客、媒體記者、觀光游客的眼球。
經歷滄桑變遷的硤口古城,內為土夯,外為磚包,以石條為基,固若金湯,又稱為“生鐵城”。歷史記載最早建于漢代,既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又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長期屯兵設防、移民墾田、養畜游牧的歷史,形成了西北地區濃郁的漢唐文化和明清古風。穿境而過的漢明兩代古長城,猶如戈壁游龍延伸并行,在國內絕無僅有,被專家譽為“中國的露天長城博物館”;明朝嘉靖年間刑部郎中陳巡察河西時,路經“馬不雙轡、車不雙駕”的石硤險峻之處即景生情,在石壁上鐫刻“鎖控金川”四個大字,迄今已成為硤口關隘的一處勝跡;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國三年的兩層“過街樓”,至今仍然雄居在古城中心,一層連通街道,車馬行人可以從中間通過,二層橫梁懸掛“威鎮乾坤”牌匾,字跡剛勁;古城附近的懸崖石壁上,反映騎馬狩獵、獵犬追逐、雄鷹展翅及動物形象的古巖畫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經文物專家鑒定,是戰國時期游牧民族刀斧雕刻的圖形;境內的古營盤、接官廳、烽燧、棧道等遺址清晰可辨。
硤口古城的先民創造了歷史文明,留下了唐玄奘西域取經往返途經硤口、薛仁貴征西在隘關奮勇鏖戰,宋代征西大將軍狄青率領守軍修筑防御營盤鎮守硤口關隘、保國忠良楊家將門下燒火丫頭楊滿堂在硤口關隘橫刀立馬、左沖右殺而失落繡花鞋等大量民間傳說。最為經典的是古城守兵在硤口開鑿了一口水井,井水清洌甘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派馬步青部駐守硤口驛期間,取井水時卻渾濁苦澀難以飲用,而1936年紅軍戰勝馬家軍駐守硤口關隘時,清淤修復水井后竟然旺盛涌溢,水質甘甜爽口,不僅滿足了居民生活用水,而且能澆灌樹木菜畦,當地居民便將此井稱為“紅軍井”。
在歷史文化傳承的底板上,現代經濟文化建設又添異彩。登上高達12米的烽火臺,只見歷史悠久的萬里長城與新建成的國道高速公路在此相遇交會,而又分道遠去,強烈而又顯明地展示著歷史遺產風采和現實的宏偉業績;坦途道路將鎖控金川、天現鹿羊、戰國巖畫、過街樓、點將臺、紅軍井等景點相連接,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團隊前來觀光采風;村民新建的餐飲一條街,清新的布局風格與硤口古城的文化底蘊渾然一體,以砂地西瓜、天然蘑菇、無膻味羊肉、蟲草肉雞待客,淳樸的餐飲文化贏得了游客的交口贊譽;包括沈鵬、李鐸等全國各地著名書法家無償捐贈的作品,被鐫刻在518塊天然巨石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長廊,格外壯觀。全國書法協會主席張海親筆書寫的“中國西部長城文化書法石刻長廊”牌名,蒼勁古樸,使古風新韻相映成趣。
硤口古城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前來考察,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啟發了當地政府的思路,豐富了開發實踐。在促進旅游產生蓬勃發展的同時,已與廣州一家公司達成協議,投資建設硤口影視旅游基地、讓乘興而來的游客登上烽燧列障,觀賞漢明長城風采;參觀營盤戰場,領略昔日風火狼煙;游覽硤口古城,重溫明清古風;置身硤口關隘,感懷鎖控金川險境;觀賞天現鹿羊,體驗大漠風情。浙江電視臺、鳳凰衛視、香港獅子電視臺、南方報業集團等紛紛前來拍攝影視片。古風新韻相融的硤口古城,迎來了政通人和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