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沼澤濕地水流草長青
———張掖市保護“地球之腎”行動與面臨的挑戰
秋日的蒙蒙細雨,使張掖市黑河沿岸的水庫、草湖、沼澤等濕地生機盎然,天鵝在草湖中梳理羽毛,黑鸛在沼澤濕地上憩息,野鴨在水面上漫游。今年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實施的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建設工程,使保護“地球之腎”行動拉開了序幕。
驅車沿著張掖市黑河岸西行,北面是連綿起伏的巴丹吉林沙窩荒灘,南面是山巒疊障的祁連雪峰,中間地帶則是充滿生機的標準化農田和水庫、草湖、沼澤等濕地。人工栽植的紅柳成塊連片,水庫的湖面上波光閃閃,五顏六色的飛鳥在草湖濕地上空展翅飛翔。此時此景,與古代詩人描寫的“平沙萬里絕人煙,飛鳥千里不敢來”的詩句形成了強烈反差。然而湖岸植翠柳,濕地聞鳥聲只是局部生態環境的景象,區域整體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濕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減弱。
據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管理局的負責同志介紹,全市濕地面積主要由祁連山冰川濕地、高山灌叢草甸濕地和黑河流域濕地構成,總面積為21.04萬公頃,只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2%,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由于全球氣溫變暖、降雨量減少、蒸發量加大等自然因素和墾荒種植、亂采亂挖、超載放牧等人為原因,造成了荒漠濕地縮減,大面積可利用草原退化,沙塵暴愈演愈烈,蟲鼠災害頻繁發生。肅南縣明花鄉的農牧民反映,過去打的淺水井都已干涸了,地下水位比10年前下降了20米左右。東海子湖岸芳草綠,綠草濕地聞鳥聲的美景也只是春季的暫時現象,每到盛夏高溫期間,湖水就干涸了,成群的飛鳥紛紛向東南飛逃,沒有來得及孵化的鳥蛋被丟棄了,尚不會展翅高飛的幼鳥,在凄涼的鳴叫聲中干渴餓死。
生態沼澤濕地,被專家學者稱為“地球之腎”和天然水庫,不僅發揮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控制污染、凈化水質等多樣性的顯著作用,而且孕育著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要素,是當地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種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已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林業部門在完成生態濕地資源調查報告的基礎上,科學編制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規劃,并于2005年11月經市政府批準實施,其中《甘肅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今年5月19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實施,前期項目總投資698萬元。干部群眾對黑河沿岸生態濕地的保護也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風沙線上積極營造防護林帶,嚴防沙化面積向草湖、沼澤濕地蔓延擴散;對荒漠濕地嚴禁開荒擴田,鼓勵封灘育草,栽植耐堿抗旱的防風治沙作物,積極維護荒漠濕地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
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和黑河流域的生態濕地,既是改善“金張掖”水資源生態環境的需要,又是向內蒙古額濟納旗泄流分水的客觀要求。盡管保護“地球之腎”行動已拉開了序幕,但面臨的挑戰仍然比較嚴峻,各縣區紛紛要求把更多的生態濕地納入自然保護區規劃范圍,可是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投入不足,管理力度無法滿足生態濕地保護的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用地與濕地保護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為此社會各界和科技人員呼吁建立國家投入、地方投入、社會各方面群策群力的長效運行機制,不斷加強對生態濕地的保護管理和恢復改善力度,激勵政策要與依法治理相結合,使生態濕地的保護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良性循環的軌道,維護水源、沼澤、草湖等濕地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讓“地球之腎”健康長存,使沼澤濕地水流草長青,構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