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見草長林密更喜泉鳴流清 皇城:重現詩情畫意的家園
金秋時節的肅南縣皇城大草原,層林盡染,清凌凌的東大河川流不息。面對此景,干部和牧民深有感觸地向記者介紹,綜合治理使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的態勢得到了有效控制,煥發出生機的綠洲生態草原,再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前景。
總面積3972平方公里的皇城大草原,主要由高山灌叢草場和草甸草場組成,平均海拔在2500米至4500米之間,是全省著名的天然草原之一。然而全球氣溫變暖、降雨量減少、蒸發量加大和人為的墾荒種植、亂采濫挖、超載放牧等原因,造成了草原濕地面積縮減,地下水位下降,蟲鼠災害頻繁發生,加快了草場退化、堿化、沙化的進程。皇城鎮黨委書記高生福對此記憶猶新,他向記者介紹,1999年4月間,草原腹地川流不息的東大河竟然斷流了一個多月,沿岸噴涌的水泉干涸了,使裸露的荒漠草地、水土流失的溝壑、干枯稀疏的草場面積擴大了,草原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考驗。
面對天然草原退化、堿化、沙化的嚴峻現實,當地干部群眾因地制宜實施恢復生態植被的實踐行動。禁牧———對祁連山天然核心林區封山育林育草,嚴禁采伐,嚴禁放牧,使疏林區變成了密林區;圍欄———動員牧民投資將冬春秋季草場實施了圍欄封育,今年夏季草場承包到戶后,牧民又主動投資掀起了圍欄夏季草場的熱潮,按照季節輪牧、休牧的生產方式,使不堪重負的大草原開始休養生息;退耕———山坡荒地退耕還林還草,大力推廣暖棚舍飼畜牧業,當年生產的羔羊育肥3個月就出欄銷售,延長了天然草場輪牧養息的周期;保護———在東大河沿岸植樹造林,設定了保護區,既不準墾荒種田又嚴禁放牧,使綠色植被覆蓋,保護了流域兩岸;興業———積極發展以工商服務、交通運輸為主的非牧產業,使越來越多的牧民離開了逐草而棲的游牧生活,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增收致富,減輕了有限草場的沉重壓力。
各族牧民投資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實踐行動,是促進商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政策激勵驅動的結果。
2000年枯草返綠的季節,以草定畜、有償使用、建設有責的第二輪草原承包責任制啟動后,牧民承包草原的期限又延長了30年,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確了草原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牧民承包使用的責任,使草原的管理、建設、使用有機結合,特別是草原的等級劃分、產草量的測算、適宜載畜量的確定,使牧民掌握了承包草原的家底。他們紛紛投資圍欄草場、修建暖棚羊舍。取得的成效是牧草的生長密度提高了,暖棚飼養使適齡母羊產羔成活率、存欄羊只保膘越冬率、羔羊育肥出欄率和羊毛等級質量都提高了,為牧民帶來了連年增收的實惠。今春夏季草場承包責任制剛剛啟動,牧民又掀起了新一輪投資圍欄草場的熱潮。西城村裕固族牧民安建慶投資4萬元建成了兩座鋼屋架玻璃暖棚羊舍,使飼養的改良羊增加到500多只。
盡管今年出售羊毛只收入了1.8萬元,可購買圍欄夏季草場的鐵絲就花了1萬多元。
干群齊心繪藍圖,生態綠洲春常在。干部群眾比較一致的評價是實行綜合治理,已有效遏制了皇城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態勢,使夏秋草場的質量大面積得到恢復提高;東大河流域植被面積不斷擴展,清凌凌的河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過去已經干涸了的泉眼又開始涌水;稀疏的灌木草原越來越濃密了,從而增強了固沙功能,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記者踏著地毯般的綠茵草地,登上滄桑變遷的皇城故城遺址向四周遙望,滿眼皆綠,錦繡多姿,就連頹城殘垣的四周城墻也被綠草覆蓋,城內則是叫不上名的花團和如茵的碧草,使人情不自禁地贊嘆:生態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并舉,使皇城大草原充滿了生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