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麻辣燙背后的故事之二
“追根溯源”中的“歷久彌新”
馮沙駝
自天水麻辣燙火爆以后,全國各地的網紅、游客趕赴天水,品嘗天水麻辣燙和各種小吃,走街串巷。為了品出天水麻辣燙與眾不同之處,眾多食客、網民們一進天水,邊品嘗,邊比較,從東北、四川、西南、西北等不同地域的麻辣燙用料、食材、口感、接受程度多方面去探索、研究,既有獵奇之意,又重在進行比較,以發現這座名不經傳的西部城市到底有多大魅力,竟讓一碗麻辣燙,帶火起一座城的奧秘所在。
人們驚奇的發現,在天水一碗麻辣燙和眾多小吃的背后,支撐它的是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所傳承的飲食文化。它和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民俗民情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在留有濃厚的歷史痕跡之中,還蘊藏有極豐富的傳說和故事。
許多人以為,天水麻辣燙不過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小吃,也有人講是它把四川麻辣燙引入,經當地改良而己。但人們萬萬想不到,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早在千年前,生活在天水大地上的先秦貴族及鄉民們,卻已經開始嘗試到“古代版的麻辣燙”。
從天水及周邊出土的青銅器中表明,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前,經用銅、錫燒制鍛造后形成的各種器物青銅鼎中,有一部份是專門用于烹、煮、盛各種熟食。供貴族們享用。
青銅器食具的出現后,使先秦貴族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享受得到了充分體現。蒸、煮為主的烹飪方式成為主流,而炊具主要是用專門的青銅器。鬲專門用于煮食的炊器,煮食器具是甗,在今天來講就是蒸鍋。在鼎或鬲中放入食物,待蒸或煎熟后盛入叫做簋的器物中,提供給貴族享用。
到了漢代,在出土后整理的簡牘《食方》中,詳細記載了采用的豐富食材,既有谷物,又有動物食材,也有多種調味品及佐料。而當時十分考究的烹飪流程,幾乎重現現代人蒸、煮、煎、烤、熬的烹飪方式。也會把肉或菜用竹簽串起,“擼串”后,上火烤、進水煮,待熟后取出,再加上《食方》中記載的“菜萸”、“木闌”,即辛味調料后,盛盤食用。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古人穿越時代到現在,不正擼著串中的菜,在簋中吃著那滾燙滾燙的麻辣燙,今日天水麻辣燙,不正是先祖們享用的現代版嗎?
當地也有另一種傳說,秦、漢時有將軍帶兵出長安受命西征,路經天水,扎營休整。伙夫偶然間發現當地鄉民將幾種菜品洗凈后,串起,在開水鍋中快速煎、燙,燙熟后取出,蘸料食用,口味特別,操作簡單,而大受啟發。以后逢安營扎寨,伙夫將各種菜肴置入大鍋內煎、燙后,加當地辣椒、花椒、醋等調料,分發士兵食用,再配以面粉做成,隨時攜帶的主食大餅,成為絕配,而大受歡迎,成為“古代版的麻辣燙”。
再深度探奇可以發現,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核心地帶,從長安出發,由西向東,經河西走廊一路往東到中亞,必經第一重鎮天水。天水是中原往西到東亞東去的重要地理交匯點,古代中西兩大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交融區。作為今日天水麻辣燙靈魂的甘谷辣椒,麥積花椒、寬粉、手搟粉原料的土豆,都是公元前139年前后,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種子后傳入國內,或由西域諸國來長安進貢朝拜所得。張騫出使、西域諸國朝拜,必經絲綢之路重鎮的天水留下的種子,經當地鄉民上千年辛勞培育,不斷改良,逐漸扎根,才有了香而不辣的甘谷辣椒、麻味適度的麥積花椒、純正噴香的胡麻油等調料、當地稱土豆叫洋芋的食材。
面對天水麻辣燙在網絡中傳播流量的急劇增高,每天有潮水般的數萬人涌入這座西部城市,有趣的是,當地有人戲稱,這種情況,只有當年諸葛亮北伐,屯兵天水時才見到過。
其實,除了這次百萬人短時間內進入天水城的空前盛況之外,天水自建城以來的2712年間,曾經有過三次改變古城歷史的巨變。
蜀漢后主建立六年(228年),蜀丞相諸葛亮一出祁山,突襲隴右、天水。以后,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又有三次從天水出擊,率數萬大軍在天水周邊屯軍和曹魏作戰。留下諸多古遺址、古戰場,以及許多傳說和故事,見證了天水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軍事地位,天水古城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第七軍軍長彭紹輝率軍攻入西部戰略要地天水城,天水迎來了解放。隨后,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帶數萬大軍浩浩蕩蕩進入天水,數萬人民傾城而出,迎接解放軍。大軍稍加休整,從天水整軍西進,消滅兩馬匪幫,解放甘、寧、青,挺進新疆,解放了大西北。
1965年1月開始,天水被確定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后。很快有國家9個部委在天水布局,投資建設37戶企業。有48584名干部、工人,攜家屬共121460人從東北、華北隨搬遷企業進入天水。天水成為國家重要的重型機械、電子、電器、輕紡生產基地。天水經濟結構、社會格局、城市面貌等發生了歷史性的根本變化,成為西部重要的工業城市,為國家國防、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許多人好奇,為什么當年諸葛亮從天水進取關中?王震大軍西進解放大西北為什么先取天水?為什么國家三線建設把天水作為重點地區?
古代講西邊屬右,東邊屬左,打開中國地圖,人們發現天水地理位置正處中國版圖中心,南邊東西向的秦嶺,北邊六盤山南北又稱為隴山的兩座大山相交之中,所以天水自古以來也稱隴右。天水扼守著北側隴山、南側秦嶺通往關中平原的咽喉要道,是守護和進取關中平原的古咸陽、古長安乃至中原大地的屏障。進取和保衛西部疆土的門戶。
滔滔渭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它起源于距天水不遠的渭源境內,經過天水全境滾滾向東流,穿越六盤山,灌溉出豐沃的渭河河谷和關中平原,發源于天水附近的長江重要支流西漢水向南匯入嘉陵江,天水又是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
地跨中國南北的天水,海拔在1080---2200米之間,年均氣溫8.8度,年均降雨量662亳米,無霜期170天,氣候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境內郁郁蔥蔥的3.2萬公頃森林覆蓋南部,為中國西南部創造了十分鮮明的氣候特征,天水又是長江、黃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中國南北氣候的氣溫調節庫和分界線。
處于中國版圖中心位置的天水。它東控中原,西扼青藏、南守巴蜀、北護寧夏,自古至今,天水都處于中國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使天水具備在中國西部向周邊幅射的得天獨厚條件。
不東不西的優越地理位置、不冷不熱的氣候條件、不高不低的自然環境、不大不小的城市格局,造就出了這座獨特的西部“隴上江南”而令人神往。
往事越千年。今天,在探索天水麻辣燙美食的源頭時,我們應該感謝勤勞而智慧的天水先祖在這里早已按下了早期麻辣燙的啟動鍵。
正是天水自古以來堅持對外部世界的開放包容姿態,尤其在外部文化交流,特別是在飲食的多樣性、吸收性、創新性等方面不斷吸納,不斷改良,才形成了目前頗有南北風味兼融、地方特色鮮明、獨具一格的各種菜品,而正受眾人熱捧群議中的麻辣燙,只是其中的一種小吃而己。
今日,四方食客們在天水手捧五顏六色、新鮮爽口、綠色環保、價位適中的麻辣燙大飽口福,它們大多數是利用現代科技服務手段,在國家級天水農業高科技園區和中國西部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武山縣第三代反季節蔬菜大棚所生產。
當來自全國五湖四海,東西南北眾多的食客和旅游者乘坐東西縱橫的高速鐵路,周邊四通八達的多條高速公路,民航機場飛機,便捷,安全,通達的快速到達甘肅天水,無不感嘆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結成的豐碩成果,帶來如此便捷的通達條件。
游客們盡情的漫步在天水古城觀光游樂,進入大地灣,感嘆八千年歷史,步入伏羲廟、卦臺山朝拜伏羲、登上麥積山感嘆這座“東方雕塑館”的恢宏時,一定會深深感到在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不僅僅只有美食,更有祖先留給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無價瑰寶。
回首往事越千年,人間正道是滄桑。
2024年4月25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