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地名故事之一
眼淚罐罐
王重陽
在秦州區呂二溝和老君廟紅土嘴兩地,有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山體呈現出刀刻般壯觀的景象,如聳立的石塔,如國畫中細密的群山。
“眼淚罐罐”,在地質上叫土林,或石林,屬于丹霞地貌的一種。叫它土林也很貼切,土山林立,像極了石林般斑駁豐富的特征,恢宏而富有氣勢。但天水人稱之為“眼淚罐罐”。除了這些淚痕,山體的上方,還有島嶼般生長的綠帶,一塊塊飄浮在土林的頂部,肉眼望去,不知道是什么植物,但點綴在泥黃的土林中,增添了一些亮麗和生命力,更顯美麗。不難想象,這些景觀,完全出自大自然的無心所為,非人力所能為之。
根據《天水縣志》記載,“眼淚罐罐”也叫“千條山”。傳說,清初時,當地人不服滿人統治,朝廷派兵前來鎮壓,結果居然意外敗北。帶兵的將領怕朝廷怪罪于他,就謊稱天水的“千條山”藏雄兵百萬,他人生地不熟,中了埋伏,才打了敗仗。而民間傳說中,“眼淚罐罐”是太上老君的眼淚,各個版本眾說紛紜,更加神奇離譜。
在一個遙遠難以預計的日子里,雷聲陣陣。緊接著,暴雨來了,雨點急速打向山坳,一開始,山體還能靠著一些植被堅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部分泥土不夠堅實,一不留神,被沖下山谷,便形成了一道淺痕。年年歲歲,雨水時來時走,加之太陽暴曬凝固,土質變得堅硬,淺痕也一點點加深,如利刃刻畫了一般,從山脊兩邊,接近于對稱地刻就。鏡頭調遠,才發現,這種刻畫并不孤單,山谷里,千百組刻畫,已然拼接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圖景。這圖不同尋常,像極了宋代的山水圖軸,既渾然一體,又輪廓分明,線條相似,但意境深遠。山體頂端的綠樹和草叢,頑強地守住了自己的領地,實屬不易,須知這一守不只是三年兩載,更是千萬年的風霜雪雨,它們或許曾在風雨里不止一次地疾呼:再苦再難,也要守住自己的根,守住腳下的土地。
2020年,秦州區開展城區街路巷命名,地名文化專家李子偉先生提出把二一三廠區和西團莊村外的三條路分別叫丹霞東路、丹霞西路、丹霞南路,就是因為這三條路緊靠著“眼淚罐罐”,這一丹霞地貌,成為秦州地名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參考了王重陽先生的《尋找天水“眼淚罐罐”》一文
秦州地名故事二
州城和卦臺山的伏羲廟
相傳很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秦州一帶修煉。
一天傍晚,這朝皇帝做了一夢,夢見他的宮殿一根大梁忽然折斷,向他身上橫拋下來,差一點把他砸死,這時忽然從天而降一個人,只見這個人身披樹葉,赤腳赤臂,身高丈八開外,面如紅棗,雙眼如兩個火球。瞬間,一只手拖住正在落下來的大梁,重新架在原來的地方。皇帝這時已嚇得半死,等醒過來一摸,渾身出了冷汗,床也已被尿濕了一大片。
天剛蒙蒙亮,皇帝立即上朝,他把晚上夢見的情景對文武百官一說,叫文武百官猜這是什么夢,這個人在哪里。文武百官你看我,我看你,都面帶難色,這時有一個出生在隴西成紀的文官說:“聽說在秦州有這樣一個神,名叫伏羲。”皇帝大喜,撥了大批金銀,限三年時間查看地形修建寺廟,感謝這位神人,這件事派欽差大臣專程來秦州辦理。
這欽差大臣帶人在秦州一帶轉了九九八十一天,每到一地不是刮風下雨,就是不那么吉祥,最后來到卦臺山,猛然間天氣晴朗,紅日高照,卦臺山比別的山小,上山一看,它比別的任何山又高,且有九條土龍朝八方,有個文官突然喊道:“好一座神山!”就選定了在卦臺山修建寺廟。
誰知秦州首領是個愛錢不要臉的家伙,他千方百計賄賂欽差大臣,將撥下來的金銀裝在了腰包。眼看修建的期限快到了,皇帝追查下來,但卦臺山的寺廟建筑不見蹤影,這下秦州首領慌了,就在秦州城選址建了伏羲廟,所以,卦臺山伏羲廟有八卦,而秦州城伏羲廟沒有八卦,卦臺山伏羲廟的八卦是伏羲留下的。
秦州地名故事三
牡丹鎮
相傳很早以前,牡丹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年春夏之交,漫山遍野開滿牡丹,花朵碩大,花樣繁多,姹紫嫣紅,爭奇斗艷,暗香浮動,故取其地名為名牡丹。
牡丹鎮的名字由來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傳說。從前,牡丹仙子把牡丹種子撒在牡丹鎮山下,山下便生長出九十九種牡丹,每年春夏之交,牡丹盛開,異香撲鼻,香飄幾十里外可聞。
一日,位列八仙之列仙班的呂洞賓駕祥云途徑此地,異香撲鼻而來,呂大仙撥開云頭向下觀看,只見山川溝卯開滿牡丹,幽香郁馥。仙樂繚繞,一個身穿白衣的美麗姑娘,帶領各式服色的美麗姑娘翩翩起舞,洞賓大仙被牡丹幽香入鼻熏熏欲醉,再看到美麗的姑娘和輕盈優美的舞姿,忍不住大聲喝彩,彩聲剛落,姑娘們瞬間不見。
呂洞賓按落云頭,尋找美女,只看到正中一株白色牡丹和各種顏色的牡丹正在盛開,姑娘不見蹤跡。寂寞天際的呂洞賓大仙看到人間如此美景不舍離去,就口中念念有詞,佛塵一指,平地突然出現一座莊園,洞賓大仙入住莊園。
這天夜里,月色撒滿大地,在朦朧夜色中觀看牡丹,又是一番不一樣的美,洞賓大仙眼觀牡丹,鼻聞花香,一時興起,撫瑤琴高歌,琴聲歌聲驚艷四方,引來身著各色服飾的美女站在屋檐下賞琴聽歌。洞賓大仙聽到室外有輕微動靜,琴聲嘎然而止,多女散去,唯獨身著白色服飾的女子還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大仙相約女子在屋里一敘,女子欣然往之,兩人談天說地,談古論今,白衣女子對答如流,無有不知,無有不曉,呂洞賓大仙問其何家閨女時,才知道是牡丹仙子。從此,一個撫琴,一個歌舞,惺惺相惜,相互一個離不開一個……
呂洞賓和牡丹仙子在人間的消息被天庭知道了,玉帝派張果老等七仙下凡找回呂洞賓,派王靈官帶天兵去抓牡丹仙子。呂洞賓被七仙抓走了,王靈官和牡丹仙子大戰,以白牡丹為首的一部分牡丹仙子負責掩護,讓另一部分姐妹撤離。
負責掩護的牡丹仙子奮力抵抗,多拖一會,撤離的姐妹就能走的遠一點,走的遠一點就更安全一點。久戰不下,王靈官大怒,祭起寶物金磚,眼看牡丹仙子就要喪生在王靈官的金磚下,正好文珠菩薩經過此地,于心不忍,佛塵遮架,由于用力過猛,金磚的一角被菩薩的佛塵擊碎掉落,這里平地起了一座山,后來人們稱此山為寶峰山(從此,王靈官的金磚缺了一角)。
菩薩和王靈官交戰下,負責掩護的牡丹仙子才得以脫身。前面撤出的牡丹仙子走到一個坡上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這里稍事休息,等待掩護她們的牡丹仙子,后來人們把這里取名為歇兆(眺)坡。歇了一會,沒有等到掩護的人,她們繼續前行,來到一座山梁,清查逃出來的和沒有出來的人數,后來人們稱這座山梁為“普查梁”。她們又走了好長時間,來到一條溝,又進行查人,看有沒有掉隊的,后來人們稱這里為“普查溝”。又走了幾個時辰,走的比較遠了,就在一條溝里休息,等留在后面掩護的姐妹,后來人們稱這里為“候姨溝”。
等不來后面的姐妹,她們繼續前行,計劃去蓬萊,結果來到山東菏澤,狂風大作,海浪滾滾,無法前行,這些牡丹仙子就落戶菏澤。后面的牡丹仙子,在菩薩的救護下,追趕前面的姐妹,慌不擇路,結果走錯方向,來到河南洛陽,實在走不動了,就落戶洛陽……
七仙和王靈官下凡抓人的那天,正好幾位小牡丹仙子外出去白衣寺等地游玩,回家發現一片狼藉,姐妹們已無蹤影,她們流著淚水,散落在牡丹地區的民間。從此,每年牡丹盛開的季節,寶峰山下的白衣寺和民間院落,牡丹爭相怒放,暗香浮動……
牡丹花落民間,讓牡丹鎮的名字黯然失色。秦州區牡丹鎮黨委、政府為了打造牡丹鎮,讓牡丹在該地區重放異彩,他們不遺余力,招商引資,在寶峰山下栽植觀賞牡丹200余畝,栽植食用油牡丹近2000余畝,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萬畝牡丹園。
秦州地名故事之四
白音山
口安志宏
天水白云山原名白音山。周圍的山水大都以“白”字命名,山下有白音村,山的谷口叫白音峽。2008年,白音山白音寺落成,邑人霍松林先生為山門題寫了“白云寺”匾額,人們開始叫“白音山”為“白云山”。白云山位于秦州八景之一的麥積山和有三江導漾之謂的嶓冢山(今齊壽山)中間,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東南部李子森林公園中的一朵奇葩,她與有地理標志的太陽山齊名。
白音山是一座奇特的山峰,每當冰雪消融,天色驟然放晴,明媚的陽光灑滿大地時,放眼遙望,那重巒疊嶂的山峰之巔,卻依然被白云和積雪包裹,陽光漂浮在云端之上,山峰的氣溫很低,又使得山頂白云彌漫、朦朦朧朧,頗有幾分仙氣,給世人恩賜了一幅絕美的“積雪浮云端”的山水畫。
白云峰聳立于西秦嶺,其主峰“雙乳峰”海拔2006米,在方圓眾山峰中冠壓群峰,白云山的名字就是由山之白云風景引申而來。每當初冬之時,山下的村莊還是秋意濃濃,可此峰的頂上就已有白霧覆蓋;到了春意盎然時,山頂依然白云素裹;每到初夏或深秋季節。山風漫游,一幅“蒼山深處待云歸”的美麗畫卷,故有“白云峰”之稱。當地有民諺:“白云山,不同樣;山下暗,山頂亮……”雖然語言不夠優美,但耐人尋味。朝著山峰沿著山谷往前走,探尋著更樸素、更美妙的境界,似乎有一線陽光從白云峽穿云而出,峽中景色愈見姣妍,山色蒼翠如屏,使人心神怡。仰望山巔白云。使得久待都市,經歷喧囂的人,得以凈化浮躁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李子園據說與唐朝的建立者李氏有一定的關系,相傳蟠冢山為唐王朝祖先的古瑩所在地。唐朝建立后,改為齊壽山,取“與天同壽”之意。齊壽山又名“云臺山”,上有云臺觀,俗名“謁陵觀”,即朝謁李唐祖陵之意。不遠處的稍紙坡(燒紙坡),因唐王朝建立后,常派人為其先人燒紙,故名。白云山深藏于李子園天然森林公園中,融幽美的自然景觀與神奇的人文景觀為一體。山上有建筑始于東晉十六國時期,歷經1600余年的歷史滄桑,毀于動亂年代。現有建筑大部分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白音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尤以白蛇出洞修行的故事著稱,在當地流傳了千百年,其山體懸崖峭壁處有深約五丈的“蛇洞”,相傳是白娘子最早的修身之處,美麗的傳說給白音山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山水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物境,人們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爾雅》就有“地之山川”類的記載,戰國時有專著《山海經》;孔子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論。中國人崇拜山,是與“山與天空大地相連相通”、“人與天地山川相應”的思想相關聯的。和人類朝夕相處的山,被先民們賦予神靈和人文。天水拖隱于秦嶺西,境內山脈縱橫,山川雄偉且各具特色,每座山都賦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陰陽合于伏賴畫卦的卦臺山,雄秀藏于秦地林泉之冠的麥積山;三江導漾于家山,地理標識于太陽山。除此而外,與關驛有關吳砦、三岔、街亭、關山、隴山等,與戰爭有關有古坡朱圉山等。與道家文化有關的山除了花石崖外,云霧山就有四處。與佛家文化有關的山有麥積山、仙人崖、大像山、小簾洞和木梯寺等等,而所有的山都與一定傳說故事有關聯。
天水作為國務院批準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基地,需要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資源(包括傳說和神話故事)。文化與旅游兩者之間,具有必然的緊密聯系。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游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山水是富有靈性的自然遺產,它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和歷史。
秦州地名故事之五
鐵堂峽
閻虎林
鐵堂峽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和平南鎮之間,是發源于齊壽山的西漢水首當其沖的第一道峽谷,長約十余華里,鐵堂峽內溝壑縱橫,壁立千仞、險峻奇幽,乃連接冀縣、上邽與祁山的戰略要道,亦是扼守天水的南大門,不僅是秦州通往四川和陜西的茶馬古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天(水)十(堰)高速穿越鐵堂峽隧道而過。
鐵堂峽西出口為天水古鎮,也是三國古戰場天水關所在地,唐代時在此立天水縣,宋代升縣為軍,天水軍歸屬天水縣。南宋祝穆編撰的地理類志書《方輿勝覽》記載:“鐵堂山,在天水縣東五里。有石筍青翠,長者至丈余,小者可以為礪。”《大明一統志》記載:“鐵堂峽,在秦州天水廢縣東五里。峽石石筍青翠,長者至丈余,小者可為礪。唐杜甫詩“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謂此。”
鐵堂峽當地人稱毛牛峽,貓兒眼峽,張家峽,嘉陵江的第一支流西漢水由東向西逆流而下,秦人在這一帶休養生息,諸葛亮智收姜維,宋金兩軍激烈搏殺,回民起義風起云涌,紅軍戰略轉移,解放軍揮師鹽官,許多歷史上重大的戰役和戰事都和這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后來因杜甫的《鐵堂峽》而使鐵堂峽廣為人知。近年來,天水有很多研究文史的學者、作家、文學愛好者都寫了許多和鐵堂峽有關的文字,有許多杜詩研究者、文史工作者、媒體工作者多次沿著杜甫從秦州進入同谷到四川的線路實地考察,從而使鐵堂峽成為一個重要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
在天水關鐵堂峽一帶,流傳著諸葛亮智收姜維的傳說。公元228年(即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師伐魏,一路浩浩蕩蕩,勢如破竹,一舉攻下了祁山。諸葛亮設計賺取了安定、南安二郡,并生擒了魏國附馬夏侯 。在攻取天水郡時,遣心腹之人扮作魏將裴緒,入天水郡搬兵去救夏侯 。這時,功曹梁緒、主薄尹賞和主記梁虔皆認為夏侯 乃金枝玉葉,應當火速發兵前往救援。太守馬遵正要起兵時,計謀卻被天水郡參軍姜維識破:“附馬被困于南安,諸葛亮圍得水泄不通,況且裴緒乃無名小將,怎么能殺出重圍呢?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沒有見過他,這肯定是諸葛亮的詐降之計。”并向天水郡太守馬遵獻上了一計,使前來乘機取城的趙云反而陷入了姜維設的包圍圈里,首尾不能相顧,大敗而歸,讓諸葛亮的計劃一時不能實現。諸葛亮自從出山以來,尚未遇到過如此年輕而又智勇雙全的對手,于是親提大軍前往天水郡。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谷縣)人。姜維的父親姜冏,曾為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人的叛亂時身亡,姜維和母親在一起生活,對寡母極為孝順。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對于兵法和武藝,都很精通,后為中郎將,參謀天水郡的軍事。姜維既有謀略,又精于槍法,文武雙全,實為難得的人才。諸葛亮和姜維一交戰,就知姜維的確是一員將才,果然名不虛傳,心里甚為喜愛,便有意收歸己用。他派人打聽到姜維的母親仍在冀縣居住,便派一支軍馬前去攻打冀縣,以引姜維前去冀縣,又使離間計使天水郡太守馬遵對姜維產生了懷疑。諸葛亮又用糧草引誘姜維離開冀城,魏延便乘機攻占了冀縣。姜維殺出包圍圈后回冀縣不成,又去投奔天水城。天水郡太守馬遵此時已深信姜維已降蜀,害怕姜維來詐開城門,便命軍士用亂箭射往城下。姜維無法入城,后面蜀兵又追了上來,不得已,便去投奔上邽,誰知又遭一頓亂箭。此時的姜維已走投無路,不由得仰首對天長嘆。這時,只見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出現在面前:“伯約何尚不降。”姜維雖然無奈,但諸葛亮也是他敬佩之人,于是下馬歸降。諸葛亮連忙下車拉住姜維的手說:“我自從出茅廬以來,到處求訪賢能的人,想把我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但一直沒有遇到合我心意的人。今天和伯約相逢,也就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姜維聞之喜出望外,連忙躬身拜謝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和姜維回到營寨后,召集文武將官商議攻取天水和上邽兩城的計策。姜維新從蜀軍,正好想獻一份見面禮,便起身說道:“天水城中的尹賞和梁緒與我相交很深,我可以寫上兩封密信,用箭射入城中,使城內發生內亂,天水必將輕而易舉地到我們手中。”諸葛亮此時也有意要讓姜維展示一下才能,欣然采納了姜維的建議。姜維當即寫了兩封密信,仔細捆綁到箭上,打馬奔到天水城下,用箭把信射入城內。守城的兵士撿到信后,立即把信交到太守馬遵手中。馬遵一看大驚,連忙與魏主曹睿的附馬夏侯懋商議:“梁緒、尹賞兩個人和姜維的關系一直比較密切,現在又用密信聯絡想里應外合謀取天水,我們如不早些打算,非壞了大事不可。”夏侯懋說:“那就干脆殺掉梁緒和尹賞算了。”兩人又商定了行動的時間和具體辦法。這個消息被尹賞探聽到了,急忙找到梁緒商議對策:“與其我二人在此等死,不如把城獻給蜀軍,還能得到重用。”梁緒也認為這是唯一的一條出路。當夜,夏侯懋幾次派人來請梁緒和尹賞商議事情,兩人知道此去必死無疑,于是當機立斷,穿上鎧甲,跨上戰馬,率領本部人馬打開了城門,守候在城外的蜀軍一擁而入。夏侯懋和馬遵驚惶失措,慌亂中引幾百人從西城門中逃走。諸葛亮被梁緒和尹賞迎接進城后,安撫百姓各司其業。當諸葛亮詢問上邽的情況時,梁緒上前言道:“守上邽的正好是我的親弟弟梁虔,我可叫他來獻城。”諸葛亮甚為高興,梁虔果然聽從兄長梁緒的話,獻出了上邽城。諸葛亮對將士大加獎賞,命梁緒為天水太守,尹賞為冀縣令,梁虔為上邽令。眾將向諸葛亮問道:“丞相為什么不乘機去捉夏侯懋呢?”諸葛亮輕輕地搖著羽毛扇,攸然自得地說:“我放了一個夏侯懋,就好象放了一只鴨子。而得到了姜伯約,就象得到了一只鳳凰啊!”
天水關一戰,諸葛亮不僅攻克了天水、冀城、上邽三城,而且遠近州郡,都被諸葛亮的聲威所震憾,無不望風歸降,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有了繼承人,為蜀漢政權的穩定和延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鐵堂峽和姜維的有關遺跡和傳說,許多志書都有明確記載。《大明一統志》記載:“郡志:蜀漢姜維居此,峽有鐵堂峽莊,四山懷抱,對面有古冢,相傳維祖塋也。” 《方輿勝覽》記載:“姜維,本秦州天水縣人,世代居鐵堂峽,今有子孫。” 《直隸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記載:“鐵堂峽,(禮縣)東一百里,漢姜維故里,州志亦鐵堂莊,今兩存之。” 據《元一統志》記載: “姜維鐵堂莊在天水縣峽內四山環抱中,有孤塚,相傳為維之祖瑩。入峽數十步,右巖有‘石門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 并說:“鐵堂山,即杜詩《鐵堂峽》,相傳為后漢姜維故宅,四山環抱中一孤冢,傳為維之祖瑩。” 《天水縣志》亦有如此記載:“鐵堂峽在縣城西南六十五里,俗名毛牛峽。杜甫《鐵堂峽》詩所謂‘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者是也。徐鑾《鐵堂莊》詩云:“亂山深處一茅廬,原是姜公舊隱居,惟有鐵堂空峽在,六韜留與子孫無。”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有些文字的痕跡已然無存,但《甘肅通志》、《方輿勝覽》、《元一統志》、《秦州直隸州志》、《天水縣志》等許多文獻志書都有記載。
讓鐵堂峽聲名大振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鐵堂峽在唐朝之前一直默默無聞,人們從水邊走過,沒人寫過水的清澈;人們從峽里走過,沒人贊過峽的幽深;人們從山崖上走過,沒人感嘆山的高峻。總而言之,人們似乎都忽視了它的存在。
公元759年的冬天,天氣格外的寒冷,這對于一家在外漂泊的人來說,不僅僅是缺衣少食的緣故,更是在心底里滲出來的一種冷。十華里長的路,對這一家老小來說,走的卻是相當的艱難,就好像是幾百里路,幾千里路,更好像是穿越了幾百年、幾千年的時空。瘦小的老頭雖然領著家人朝著同谷走著,但他內心的迷茫和空曠卻使他的前途充滿了未知的成分,同時他也有了一種窮途末路的感覺。
這位窮得“留得一錢看”的老頭只能用詩來表達他此時的心情了:“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
從這首名為《鐵堂峽》的詩里我們可以看出杜甫一家的窘境和當時在行程上的情景,因了杜甫的一首詩,從此以后,鐵堂峽就被許多人都知道了。
20世紀九十年代,天水至禮縣的公路從鐵堂峽穿行而過,從此鐵堂峽成了一條道道。
2011年,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動工,從鐵堂峽打通隧道。
2012年12月,韓一兵等人大代表向市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我市部分高速公路進出口名稱的建議》。經銜接協調。
2013年3月,市政府向省交通運輸廳正式提交了關于更名事宜的公函,建議十天高速公路秦州區關同隧道更名為“鐵堂峽隧道”,將擬增設的天水鎮出口命名為“天水關”。
天水鎮和平南鎮曾發生過爭奪鐵堂峽躲箭石的糾紛。
2013年6月5日,天水市政府與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在蘭州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天水市交通運輸發展工作。省交通運輸廳會上原則同意了天水市提出的有關更改部分高速出口及隧道名稱的建議。
2013年11月近日,省交通運輸廳印發了《關于天水市交通運輸發展有關問題座談會會議紀要》(甘交辦紀〔2013〕64號)。根據該紀要,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同意天水市相關意見,將連霍高速公路麥積出口更名為“天水東”,將皂郊出口更名為“天水南”,將西十里出口更名為“天水西”,將擬建的天水至平涼高速公路羅峪溝出口命名為“天水北”。同時將正在建設中的十天高速公路秦州區關同隧道更名為“鐵堂峽隧道”,將擬增設的天水鎮出口命名為“天水關”。